从《渑池会》说起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22:03 1

摘要:当时的剧团乐队,是一茬刚从渑池戏校毕业的清一色学员,的确需要好好调教,我到团也算没有白吃闲饭。当时,团里的老艺人张朋召、刘成国、郑宝莲、王宝民、武振国都还在团,中年演员有孙文燕、王西社、张万、王娟、王素桃等。好在有渑池县曲剧团这块老牌子罩着,有这些退休返聘的老

当时的剧团乐队,是一茬刚从渑池戏校毕业的清一色学员,的确需要好好调教,我到团也算没有白吃闲饭。当时,团里的老艺人张朋召、刘成国、郑宝莲、王宝民、武振国都还在团,中年演员有孙文燕、王西社、张万、王娟、王素桃等。好在有渑池县曲剧团这块老牌子罩着,有这些退休返聘的老艺人撑着,还有这批能唱善表的中青年演员顶着,所以,那时的曲剧团,虽然不比当年,但还算马马虎虎,家什坎儿上还能叫个满堂好。

2005年6月,剧团接到“关于参加三门峡市第三届戏剧大赛的通知”, 县文化局新任局长郭玉民非常重视,专门召集会议,询问剧团参赛准备情况。因团里根本没有准备,又怕挨领导批评,前去参加会议的剧团负责人王管虎脑子活,随即汇报说我写了一个《渑池会》剧本,已基本完稿。局长一听,感觉渑池团演《渑池会》,这个创意不错,就向市里报了。管虎回来后,猴急似的找我商量,我没好气地对他说:“你真是个冒一炮杆,我啥时候写这个戏了?”他说:“我好像听你和刘成国说要写这个戏。”咳,说起来还真有此事,因为当时团里的戏码很少,就那么几部保留下来的老戏,如《刘统勋私访》《英雄小八义》《杨八姐游春》等,难以应付当时的演出局面。所以,确实曾经和刘成国商量,想把渑池“秦赵会盟”的故事写个戏,仅此而已,八字没有一撇。然而,却被先斩后奏,闹得市里都知道了。

第二天,郭局长一见就鼓励我说:“抓紧时间,我看好你这个戏”。咋办?写吧?一是时间太紧,二是说实话我是搞音乐的,写剧本可以说是脖子上抹石灰,白脖一个。虽说过去在豫剧团也写过一个古装剧《贾岛还俗》,但因为种种原因终没排成。这一回,看来是赶鸭子上架,非写不可了。就这样在家窝了三个礼拜,总算拉了个初稿,拿到团里和刘成国、张朋召几个老演员通了一遍,提了些意见,又弄了一稿,大家觉得像个戏了,但我仍觉不很满意,又到市戏研所请老朋友姚梦松给润了润色。

剧本交文化局审查后,团里立马分了角色:由王西社饰演“蔺相如”、张朋召饰演“赵王”、孙文燕饰“田鸠”、 张万饰“廉颇”、武振国饰“缪贤”、任遂康饰“秦王”、王宝民饰“白起”、王娟饰“廉珠”(廉颇之妹)。廉珠是个塑造人物,在剧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角色分好后,团里又想让我把音乐也搞一下,因当时已精疲力竭,为了保证大赛质量,建议请曲剧音乐名家梁献军帮忙。于是,管虎就到洛阳市戏研所找到他,献军很快把音乐搞了出来。之后到团里指导把唱腔音乐通了一遍就走了,还介绍来一个叫梁之的舞美设计。接下来,由刘成国执导,音乐、舞美齐头并进,紧锣密鼓,开始排练。

毕竟是个急就作品,排练中剧本改来改去,音乐也随之得改。当时献军不在,我只好连夜加班,剧本、音乐一把抓。那段时间,文化局长亲自坐镇,全团人员

齐心合力。经过近两个月的日夜奋战,到8月初,总算把这个戏搞了出来。多亏这几个老演员垫底,加上主演王西社嗓音高亢,扮相英武;女一号王娟也不瓤,她是曲剧“王派”帮主王荣光的女儿,洛阳戏校毕业,唱腔表演俱佳。这个戏排出来后,总体感觉还像那么回事。彩排那晚,县委宣传部部长及县里的一些领导观后,非常满意。为了把戏弄扎实,彩排后又在影剧院公演了三场,受到观众的热情赞扬。

2005年8月,《渑池会》赴市参赛,荣获“三门峡市第三届戏剧大赛”金奖,同时获组织奖、表演奖等多个奖项,我也获得编剧奖和作曲奖。之后,《渑池会》曾应邀于三门峡市黄河旅游节、庆祝仰韶文化发现90周年庆典、每年县里的三级干部会议、渑池县春节联欢晚会等,许多重大活动中频频上演。

特别是2011年11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在市县领导的陪同下来渑视察仰韶文化。市领导专门通知,让渑池曲剧团专场演出《渑池会》。剧团接到任务立即精心准备。7日中午,剧团在驻渑部队礼堂演出了《渑池会》其中一折。领导好像兴犹未尽,团里临时又加了几段清唱。演出之后,领导们非常满意,亲切向大家挥手告别。

为了大赛演出成功,我建议请省里的导演把这个戏再精心打造一下。于是,就和保民一块来到河南省曲剧团,与著名青年导演李杰协商。李导看了我带来的《渑池会》剧本和录像后说:“这个剧本太有戏了。”我还以为是夸我呢,心里美滋滋的。谁知接下来他说:“只有戏而没有魂是一大硬伤。要想在省里大赛获得成功,剧本还得大动手术,音乐、舞美各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强。”之后,我们和省豫剧三团的青年导演张俊峰、河南省曲剧团青年编剧原长生等,共同研究了具体修改方案。决定将原剧本中间的“渑池会”一场,移到最后做全剧高超处理。拟定了该剧通过对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渑池会盟三大事件的重新审视、有机整合,突出强国为本、构建和谐的基本主题。由省曲青年剧作家原长生担当剧本改编这个任务。

确定了具体方案,立即组建了以导演李杰为首的创演班子,包括编剧、音乐、舞美、灯光等,演员也做些调整。案头工作就绪后,于2012年7月正式开拍。因排练时剧本随时有变,文本和音乐也不断修改。按照导演的要求,对于在排练中出现的问题,晚上由我负责加班处理。为了排好这个戏,剧团领导和全体同志一道,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十年磨一戏。在县委、县政府和县文化局的关怀支持下,经过全团同志一个多月的艰苦努力。2012年9月,《渑池会》参加了河南省第五届黄河戏剧节,荣获银奖;2013年6和9月,该剧又在三门峡市第五届戏剧大赛和河南省第三届县(区)级暨民营院团戏剧大赛中,双获金奖。我也获得市里“剧本一等奖”和河南省“文华剧作奖。”

2007年5月,渑池县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国的感人事件:陈村乡一个偏僻山村的爱心女孩郑秀珍,搭救了一位失忆而流落到此的外地疯大娘,并像娘亲一般奉养照料两年有余,直到她恢复记忆,帮她寻亲回到家乡。郑秀珍的感人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三门峡日报》等,近30家媒体采访报道。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曾以《六百里山路》为题,连续数天播放了她的故事。渑池县委号召全县大力宣传学习这位孝老爱亲的青年典范。我曾和县文联主席张宝星联手创作了一首戏歌《歌唱郑秀珍》,当时已在全县传唱。

9月下旬的一天,县总工会主席赵新民突然给我打来电话:想让我创作一个歌颂郑秀珍的剧本,并表示由工会筹资,让豫剧团尽快排出来。因和赵主席是老熟人,又和他爱人是交通局的同事,当时虽没有明确表态,但也不好意思拒绝。他说的这个豫剧团,是我的学生张万勤组织的,第二天,万勤就来找我商量此事。领导的旨意,学生的请求,我当时就爽快地答应了。赵主席还专门派车,让我到陈村乡一心村的郑秀珍家,采访体验生活。回来以后,就开始构思创作,初定剧名为《山里的女儿》。那时候我还不会电脑,全靠手写。为了赶时间,我采取串“糖葫芦”的方式,先穿起来再说。三个星期没抬屁股,一口气写了七场戏,准备续个“尾声”,再改两遍就打算编写唱腔音乐。心想一边谱曲,一边进一步完善剧本。

那天,我正在写“尾声”,突然接到县文联主席张宝星的电话:“衡老师,听说你把郑秀珍写成剧本了,能不能拿来让我看看?”我说:“还有个尾声没写完呢。”张主席说:“尾声先放放,拿来吧,我在办公室等你。”刚好也想让他给提提意见,就匆匆带着草稿来到县委六楼“渑池县文联办公室”。他粗粗看了一遍,就在手机上拨弄起来,我还以为他是在给我提意见呢,就说:“有啥高见尽管提。”他说:“我是给县委仝书记发个信息,汇报我们写这个剧本的情况。”我急忙对他说:“这还只是个毛坯……”他不由分说打断我说:“有了毛坯,才能烧出好货。这个剧本能中,把我的名字也加上!”接着,他又提了些建议,我洗耳恭听。因为人家毕竟是正儿八经的县文联主席、三门峡市作协副主席,而我充其量只不过是个退了休的业余作者。耐心听他说完后,我就回来了。一路寻思,三年写了两个戏,前者八字还没一撇,就被捅到了市里;后者倒是有了一撇,可那一撇还没下笔,又被捅到县委大老板那儿,想起来真叫人啼笑皆非。

人有心事难入眠。从文联回来后,熬了几个通宵,又把剧本改了两稿。一天,我正在为该剧编写唱腔音乐,突然接到新任文化局局长方丰章的电话,让我和曲剧团刘成国到局里见面,初次与方局见面,感觉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中午还请我们到水泥厂大酒店共餐。席间,方局对我说:县委对学习宣传郑秀珍的模范事迹非常重视,听说你写了个剧本,文化局决定让渑池曲剧团尽快排出来。我听后当即向方局说明写这个剧本的初衷,岂能一个闺女许两家?方局见我为难,安慰我说:这个事已向县里汇报了,你不必顾虑,这是县委宣传部的决定。当然,我也希望让曲剧团来演,毕竟是资深的专业剧。

原本《山里的女儿》,是针对豫剧团的演员量身定做的,现在换成曲剧团演员来排,剧本还得再改。所以,又加了几个人物情节,熬了几个通宵,才把剧本改好。文化局审定后,我随即马不停蹄,设计音乐唱腔,又是一个多星期昼夜颠倒,总算大“功”告成。该剧由曲剧团老演员林明学执导,青年演员杨青怡饰“秀秀”(即郑秀珍);胡红坡饰“韶华”(秀秀未婚夫,后由许以诺饰);张朋召饰“和顺伯”(老村长);王素桃饰“郭凤琴”(疯大娘);王西社饰“秀爹”;段园园饰“二嫂”等。2007年12月下旬,正式投入排练。经过全团一个多月的艰辛努力,彩排之后,总体感觉还不错。2008年元月31日,三门峡市文化局薛建峡副局长、县里主抓文化的刘副县长和市戏研所的同志,专程前来观看。演出之后,领导们对该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提出一些改进意见。之后,全团上下一鼓作气,进一步整改排练,精益求精。文化局方局长多次亲临现场指导,他建议把剧名改为《大山的女儿》,一字之改,可谓画龙点睛。2008年12月,该剧荣获三门峡市“五个一工程”奖。

为了迎接河南省第二届县(区)级暨民营文艺团体戏剧大赛,在渑池县委、县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文化局决定对《大山的女儿》,从剧本、导演、舞美、灯光、服装等各个方面,再次加工提高。剧本剧本,一剧之本。首先从剧本入手,又请市戏研所剧作家姚梦松、黄森林对剧本作了进一步修改。之后,团里决定聘请河南省著名导演葛圭璋执导。2009年3月,我和孟保民到郑州与葛导接洽。葛导一见面就说:他近期要去山东排戏,大概需要一个多月才能结束。算了算时间,省市戏剧大赛都还来得及,就把剧本交给了葛导,当即与他签订了排演合同。

一星期后,葛导几次从山东给团里打来电话,说剧本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修改。因为他正在当地排戏,希望编剧能尽快到他那儿修改剧本。方局长听说后,事无巨细,原定要亲自和我一同到山东改本,后因事务缠身,决定让我和前来设计音乐的侯奎玉二人前往。考虑到剧团困难,他又专门让局里给我们准备了路费。3月26日,我和侯奎玉来到山东省“胶州市茂腔剧团”。葛导正在排练,间歇时接待了我们。看得出他对这个戏非常重视,按照葛导的设计方案,我白天修改剧本,晚上征求他对修改的意见,若还有不适,继续修改。就这样反反复复、夜以继日,搞了一个礼拜,直到葛导最后满意才返回渑池。

为了让导演到场后尽快投入排练,我和奎玉从山东回来后,立马开始谱曲,熬眼磨屁股一坐就是三个礼拜,总算完成了唱腔音乐的设计、编配、练乐等各项工作。5月下旬,葛导演终于到团,还先后邀请河南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作曲方可杰任音乐总监;中央戏剧学院研究生吴灵巧任导演;还有省曲剧团青年作曲赵红梅、闫新建;河南省资深舞美设计师余大洪;省豫剧三团灯光设计师孔令中等。在县委宣传部和文化局的关怀鼓舞下,全团演职员工,冒着炎夏酷暑,日夜奋战。排练场上,年逾花甲的总导演葛圭璋和演员们一样,身穿背心、大裤衩指导排练,每每累得满头大汗;导演吴灵巧老师不厌其烦,场上场下手把手教导演员表演动作。通过各位艺术家和全团演职员工近两个月的精心打造,终于成功将《大山的女儿》搬上舞台。

2009年7月,《大山的女儿》在三门峡市第四届戏剧大赛中,荣获金奖。同年11月,又在河南省第二届县(区)级暨民营文艺团体戏剧大赛中,荣获金奖第一,同时获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十多个奖项。同年11月26日,《大山的女儿》应“第八届北京宣武文化节”邀请,进京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北京晚报报》《中国文化报》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2010年,该剧荣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并被文化厅定为河南省“重点加工剧目”,也是全省唯一入选的县级剧团优秀剧目。真想不到,当初那个丑小鸭《山里的女儿》,竟然涅槃重生,以《大山的女儿》靓丽的舞姿和感人的乐章,唱响了中原,唱红了北京。

岁月如流,一晃二十年过去了。令人欣慰的是,退休之后,先后为渑池曲剧团改编、设计了《三更奇案》、《山村母亲》《红石清风》《风筝缘》《父亲》《汉宫秋月》《孙安东本》《桃花村》等二十多部剧目的唱腔音乐,特别是所创编的韶乐《仰韶之韵》和镢把戏《南村人》,先后被央视和河南省电视台录像播放,并应邀参加了三门峡市黄河旅游节、央视在渑池举办的“全国农民丰收节”、“庆祝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等大型演出活动。

多年来,除了为渑池曲剧团服务创作外,还应邀为宜阳、郑州、洛阳、垣曲等地的专业剧团,先后设计编曲近20部剧目。录制并出版发行了《杨乃武与小白菜》《琵琶记》《武家坡》《杨春扫雪》《龙三姐拜寿》《二送京娘》等十余部剧目。2021年,应邀为山西省垣曲县曲剧团设计的曲剧《焦裕禄》,在山西省第五届“菊花杯”红色剧目会演中,获“音乐设计奖”。

作为一个编外渑曲人,我深知:之所以能在有生之年,为渑池戏曲文化事业做一点成绩,离不开渑池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和曲剧团领导的抬爱和信任,离不开渑池县曲剧团全体同志的尊重和支持,离不开仰韶这片热土的培育和滋养。人生如戏,古稀之年,恰逢渑池曲剧团七十华诞,致此,我衷心祝福所有渑曲人,青春永驻!祝福渑池县曲剧团明天更美好! 二〇二二年十一月八日

来源:河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