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手术室外,灯还亮着,病房里却出现了让人哭笑不得的一幕。
一个刚从全麻中苏醒的女孩,虽然人还迷迷糊糊,却不知哪来的力气,伸手去摸了一把旁边朋友的胳膊肌肉,自言自语:“哎哟,这练得不错啊!”这事被拍了下来,传到网上,网友们笑翻了:“快等她醒了给她看看,看她自己多尴尬。”
笑归笑,其实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大家平时不太注意的健康话题:麻醉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人在全麻状态下,会做出平时不敢做、不该做的行为?麻醉后意识混乱,是不是脑子出问题了?
别急,咱们今天就来掰开揉碎讲清楚这个“笑中带惊”的医学现象。
全麻不是睡觉,是“暂时关机”
很多人以为麻醉就是“打一针,睡一觉”,其实大错特错。全身麻醉(简称全麻)并不是自然睡眠,而是大脑功能被控制性地“关闭”,包括意识、记忆、疼痛感、肌肉控制等多个系统。
医学上讲,全麻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镇静、镇痛、肌松、反射抑制。麻醉药物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大脑皮层暂时“断电”,人进入一种受控的“昏迷”状态。
但麻醉不是一锤子买卖。苏醒过程中的意识混乱、行为异常,是很多麻醉后常见的“副作用”。
醒来就“说胡话”?别笑,那叫术后谵妄
我们在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病人,术后刚醒,嘴里嘟囔着“把我手机还给我”“你们是不是偷我钱包了”“我要去跳舞”……
别以为他们只是“迷迷糊糊”,这在医学上有专业术语: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根据《中华精神科杂志》的研究数据显示,术后谵妄在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中发生率高达15%~53%,而年轻人也并非“免疫”,尤其是接受全麻后,短时间内出现情绪激动、语无伦次、行为异常,都有可能是麻醉引起的“脑子短路”。
我有一位病人,30岁出头,做了个阑尾切除术。术后刚进恢复室,突然大喊“我要去机场!飞机要起飞了!”我们一头雾水,后来才知道他在术前焦虑时一直在看旅游视频。
这类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术后意识模糊状态”,不是精神病,也不是大脑永久性损伤,而是麻醉药物在脑内代谢未完全清除的表现。
“摸朋友肌肉”这事,其实和药物代谢有关
那我们回到那个“摸朋友肌肉”的女主角。她的行为乍一看搞笑,实则并不罕见。
全麻药物(如异氟烷、丙泊酚等)在体内代谢时间因人而异,尤其是年轻女性,体脂比例较高,脂溶性麻醉药物容易在脂肪组织中“蓄积”,代谢速度慢,苏醒时可能出现短暂的“行为解抑”现象。
这就像有的人喝醉后会“大胆告白”,因为酒精抑制了大脑皮质控制中心,让人“放飞自我”。同样道理,在麻醉药物作用下,大脑理性部分“关机”,潜意识控制行为的能力下降,于是就出现了“摸肌肉”这种看似无厘头,实则有迹可循的行为。
别被影视剧骗了,全麻风险可不小
影视剧里常常把麻醉描绘得轻松简单,甚至有些动作片一针“迷药”下去,主角秒睡。事实上,麻醉是一项严谨的医学工程,需要专科医生、监护设备和紧急处理能力。
根据《中华麻醉学杂志》2023年的一项全国多中心研究,我国手术相关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为3.7%,其中严重并发症约为0.2%,虽然比例不高,但一旦发生,后果往往严重。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
呼吸抑制:麻醉药物作用于呼吸中枢,可能导致呼吸变慢、变浅,甚至呼吸暂停。
过敏反应:特别是肌肉松弛剂,部分人可能出现严重过敏。
恶性高热:一种罕见但致命的并发症,体温迅速上升,肌肉强直。
术前评估、术中监测、术后复苏,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麻醉医生不是“打一针就完事”,他们是整台手术里最“低调但重要”的守护者。
术后要注意什么?别光顾着笑
很多人以为手术做完就万事大吉,但麻醉的“尾巴”可能会跟你几天甚至几周。
临床上我们建议:术后24小时内不要独自驾车、不要签订重要文件、不要做高风险操作。因为哪怕人已经“醒”了,认知功能仍可能处于恢复期。
此外,术后谵妄、幻觉、情绪波动,都应及时告知医生。尤其是老年人、儿童或有基础神经系统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出现术后认知障碍。
全麻是不是伤脑子?关键看人和方法
很多患者术前都会问:“医生,全麻对大脑有没有影响?”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短期的术后意识混乱,并不意味着大脑受损。但长期来看,尤其在老年人中,反复接受全麻,确实有诱发或加重认知障碍的风险。
2021年《中华神经科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65岁以上患者术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约为26%,且与手术时间、麻醉种类、基础身体状况密切相关。
所以,该麻醉的时候不能怕,不该滥用的时候也要警惕。
那种“醒来后说实话”的魔性传言,是真的吗?
坊间一直流传着一个“都市传说”:人在全麻后苏醒时最容易“说真话”。有人担心自己会把“藏在心底的秘密”说出来。这个说法有点夸张,但也不是全无根据。
从医学角度来说,麻醉后的“行为解抑”确实可能让人说出平时不会说的话,但这并不是“真话模式”,而是大脑暂时失去自我监控功能,说话行为更多是“情绪驱动”,而非理智判断。
说白了,不是说的都是真的,而是说的都是“没过滤”的。
说到底,身体是自己的,别拿麻醉当“笑话”看
现在短视频铺天盖地,不少人拿术后搞笑行为当“段子”发出来,虽然看着轻松,背后却有不少医学隐患。
我们不该把医学问题娱乐化,更不能因为一时的热闹忽视了术后恢复期的重要性。
我曾有个患者,术后醒来时精神状态异常,家属还开玩笑录了视频发群里,结果第二天他陷入深度谵妄,连家人都认不出,最后转入神经内科治疗。
医学不是网红剧场,身体健康也不能拿来博眼球。
参考文献:
[1]张华,李春雷,王雪峰. 全麻术后谵妄的研究进展[J]. 中华麻醉学杂志,2023,43(4):412-416.
[2]刘建, 高玉. 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及防治进展[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21,54(1):60-64.
[3]李娜, 陈立. 麻醉药物对术后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10):58-61.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来源:杨医生健康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