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洛南豆腐的精髓,藏在“天选之地”的馈赠里。洛河源头山泉清甜、富矿物质,境内大豆清明前后下种,九月收获,生长周期长,加之地处秦岭海拔在1000米左右,昼夜温差大、日照足,豆粒饱满蛋白高。农户沿用千年古法,石磨磨浆、浆水点卤,经泡豆、研磨、过滤、煮浆、点卤、压制成
百年王家豆腐
文/李丹丹
秦岭南麓腹地,洛河穿境而过,南岸坐落着素有“汉字故里”之称的洛南县。这座小城因一方雪白如玉的豆腐,在省内外留下了“不吃洛南豆腐,枉来秦岭腹地”的美誉。
洛南豆腐的精髓,藏在“天选之地”的馈赠里。洛河源头山泉清甜、富矿物质,境内大豆清明前后下种,九月收获,生长周期长,加之地处秦岭海拔在1000米左右,昼夜温差大、日照足,豆粒饱满蛋白高。农户沿用千年古法,石磨磨浆、浆水点卤,经泡豆、研磨、过滤、煮浆、点卤、压制成型,成就豆香浓郁的好豆腐。
在洛南本地,百余户以豆腐坊为生的农户中,位于县城西城区八卦桥南八百米处的王家豆腐,无疑是这片“豆腐江湖”的领头羊。王振书的豆腐厂从起步的小作坊,逐步发展为如今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王家豆腐的成长故事,正是洛南豆腐百年传承的生动缩影。
扎根洛南
王家与豆腐的缘分,始于王家一世王朝相,明万历年间(1578年)由山西迁居洛南眉底眉公山下,将山西豆腐制作工艺带到洛南,经历近400多年的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现后人居住于保安许庙村、庵底村等地。民国8年(1919年)王珍魁在保安许庙自建水磨坊、豆腐坊、油坊,1954年公私合营时期作坊被收充公。1978年王庆贺(又名王民生)在保安眉底综合厂任职期间,在华县金堆镇做豆腐卖豆腐,那时的豆腐坊没有像样的门面,每天天不亮,就推着独轮车,走村串户叫卖豆腐。“王家豆腐鲜嫩无腥,煮着不烂,炒着不碎”的口碑,很快在乡邻间传开。1998年,王庆贺之子王振书在洛源镇创办洛河源豆腐干厂。他率先用上了真空包装,采用高温高压灭菌,让豆腐从“串串穿、袋袋装”走进了大超市。2002年初,王振书将工厂搬迁到永丰,添置设备,增加人员,扩大规模,并于2002年3月15日注册成立洛南县民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民生公司通过QS认证,成为商洛市首家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2009年在四皓街道南沟社区征地10亩,修建厂房,引进北京康得利豆腐成套设备,先后注册商标“洛源”“王家”“百年王家”三个商标。
古法新创
2009年除夕,一场暴雪覆盖了洛南的山川。28岁的王洋没有和家人一起看春晚,而是在灯下翻看泛黄的王家家谱。家谱里记载的不仅是家族迁徙的往事,更藏着王家豆腐的“密码”——“鲜嫩无腥,洁白如雪”。那一刻,刚从西北政法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在央级国企从事外贸工作的王洋,心中掀起了波澜。是按部就班做“白领”,还是回到家乡,让父亲王振书手中的百年豆腐焕发新的生机?
春节过后,王洋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回乡。她用祖传的石磨和浆水,亲手做出一锅让父亲惊叹的豆腐时,父亲更坚定了传承手艺的决心。为了保证原料品质,王洋在保安、四皓等地流转土地,创办高品质大豆生态种植示范基地。“800亩大豆种植基地,让100户贫困户有了活干,户均年增收3000元。”王洋说,看着乡亲们在地里种大豆的身影,她想起了父亲当年办厂的初心。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碰撞,让王家豆腐迎来了质的飞跃。随着市场需求增大,传统石磨磨浆效率低、产量跟不上,王洋引入了机械打浆机,但保留了“铁锅直火、浆水点卤”的核心工艺。她带领团队研发无菌浆水储存技术,既保证了点卤的口感,又解决了传统浆水易变质的问题。她还带着团队同省微生物研究所合作研究食品防腐技术,撰写的《洛南豆腐干主要致腐微生物的分离生物防腐研究》论文,在《陕西农业科学》上刊发。
为了适应电商发展,王洋又花两年时间研发无菌包装生产线,把豆腐分为四级包装,一、二级是烹调食材,三、四级是即食食品,其中四级包装的“百年王家”豆腐干,还拿下了第十九届杨凌农高会“后稷奖”。2012年创办豆腐宴,2018年她带领团队升级“王家豆腐宴”,在上海豆腐宴争霸赛上斩获“金奖”和“金厨奖”,从洛南烩豆腐、豆腐酥到豆腐甜点,30多道创新菜品让洛南豆腐的名气大增。
传承共赢
2011年,王洋领办洛南县亿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让王家豆腐插上了电商的翅膀,通过“五强”模式(强原料、强工艺、强标准、强品牌、强带动),让洛南豆腐成为乡亲们共同致富的“软白金”。王洋说,合作社实行“分户生产、统一经营”,采取“合作社+农户+电商”的经营模式,农户在家做初级产品,合作社负责统一质检、包装、品牌、销售。为了让社员尽快掌握生产工艺,王洋安排他们在民生食品公司生产线带薪培训3个月,还资助1万元修建手工作坊。投产后,前6个月,技术员会上门现场指导,这套“316”传承机制,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洛南豆腐生产经营。
为了解决豆制品生产废料(豆渣)再利用难题,2017年,王洋又投资创办陕西秦农阳阳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用豆渣喂养土鸡,形成“大豆种植—豆制品生产—豆渣养殖—农家肥还田”的循环产业链。2020年,“秦农阳阳”土鸡生态化养殖项目还荣获商洛市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洛南县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随着合作社规模扩大,王洋又把目光投向了洛南特产。除了豆腐制品,合作社相继推出槲叶粽子、高山洋芋、古法咸菜、香菇酱等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2020年端午节,槲叶粽子销售5000单,实现了开门红;2023年5月,香菇酱、洛南小豆干上市4天,网售接单突破1万单。王洋自豪地说,父亲当年的豆腐小作坊,如今已成为洛南豆腐产业的金字招牌。
2015年,王振书的小女儿王翩然也加入了豆腐产业队伍,与姐姐王洋并肩扛起王家豆腐的传承大旗。王翩然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回到洛南打理王家豆腐电商业务。“小时候跟着父亲在豆腐坊长大,看父亲磨浆、点卤,钻研工艺,觉得这方豆腐里藏着一辈子的学问。现在才明白,这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份要扛起来的责任。”王翩然说。
从小闻着豆香长大的王翩然,对洛南豆腐有着特殊的感情。王翩然把新媒体运营的知识带到了合作社,她开通抖音账号,直播石磨磨浆、豆腐制作的过程。她还根据市场需求,研发出了低盐、高蛋白的“洛南小豆干”等新产品,让老品牌吸引了更多年轻消费者。2023年10月,洛南县举办首届豆腐节,王翩然负责线上宣传,仅抖音话题“洛南豆腐节”就获得了2.3亿次播放,吸引了240多万游客。
截止2023年,洛南豆腐产业遍布全县16个镇办,有180多家企业从事生产、销售、餐饮,带动1万多名群众就业增收,综合产值超10亿元。“未来,我们计划打造集研发、生产、销售、旅游、体验于一体的洛南豆腐产业园,让洛南豆腐走向全国。”王洋说,这个梦想,是父亲王振书一生的心愿,也是她和妹妹王翩然共同的目标。
华灯初上时,姐妹俩站在豆腐坊的门口,看着生产线上那一方方雪白的豆腐,不仅承载着王家几代人的匠心,更见证着乡村振兴的时代变迁,在方寸之间,书写着属于中国传统手艺人的坚守与创新。
欢迎乡党们留言、分享、点赞和点!
来源:一个叫春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