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亿赔偿还不够!美国专利蟑螂为何盯上深圳双雄 大疆和影石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3 21:57 5

摘要:当大疆和影石这两家深圳企业在9月中旬接连收到美国德州东区地方法院的传票时,一个被全球科技界讳莫如深的“专利猎杀游戏”再次浮出水面。这不是偶然的商业纠纷,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围猎——原告既非同行竞品,也非技术创新者,而是手握“死亡专利”的资本猎手。Cellspin

当大疆和影石这两家深圳企业在9月中旬接连收到美国德州东区地方法院的传票时,一个被全球科技界讳莫如深的“专利猎杀游戏”再次浮出水面。这不是偶然的商业纠纷,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围猎——原告既非同行竞品,也非技术创新者,而是手握“死亡专利”的资本猎手。Cellspin Soft和Monument Peak Ventures(MPV)这两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像蛰伏的鳄鱼突然亮出獠牙,目标直指中国最具活力的科技出海企业。更令人心惊的是,它们手中的“武器”并非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而是来自破产企业的“遗产专利”和法律制度的灰色地带。这场战争的本质,早已不是技术竞争,而是资本与规则的合谋。

翻开大疆和影石的起诉书,两个细节格外刺眼:案件均由美国德州东区地方法院受理,原告均为非执业实体(NPE)——也就是俗称的“专利蟑螂”。这绝非巧合,而是NPE经过精密计算的“最优解”。

德州东区地方法院为何成为专利诉讼的“风水宝地”?数据显示,该法院在2024年受理的专利案件占全美国的23%,远超其他地区。这里的法官对专利案件审理经验丰富,陪审团更倾向于认定侵权成立,且赔偿金额往往高得离谱。2023年,该法院审理的专利案件平均赔偿额达到1.8亿美元,是美国联邦法院平均水平的3倍。大疆2024年与德事隆的诉讼在此被判赔2.79亿美元,正是这一“传统”的延续。

而原告Cellspin和MPV的身份更值得玩味。它们没有工厂、没有产品、没有研发团队,唯一的“业务”就是收购专利、提起诉讼。Cellspin起诉大疆的三件专利,名为“用于发布数据和多媒体内容的自动多媒体上载”,听起来像是2010年代的基础技术;MPV指控影石的7件专利,则直接来自2012年破产的柯达公司——这些专利在柯达倒闭时被以“白菜价”收购,如今却成了猎杀中国企业的“子弹”。

这种“专利二道贩子”的运作模式,堪称资本市场的“空手套白狼”:低价收购破产企业或技术落后企业的专利,筛选出可能被现有产品“触碰”的条款,然后瞄准市场份额大、现金流充足的企业提起诉讼。由于被告为避免长期诉讼影响市场,往往选择和解赔钱,这些NPE就能以极小成本获得巨额回报。数据显示,美国NPE诉讼的平均和解金额高达1200万美元,而单个专利的收购成本可能仅需数万美元。

影石案件中,7件涉案专利的流转路径,揭开了NPE运作的完整产业链。这些专利原本属于柯达——这家曾经的影像巨头在2012年申请破产时,名下拥有超过1万件专利。按照正常逻辑,这些专利或随企业清算失效,或被同行收购用于技术研发。但现实是,一群嗅觉敏锐的资本财团盯上了这块“肥肉”。

高智发明公司(Intellectual Ventures)是这条产业链的关键角色。这家由微软前CTO创立的公司,被业内称为“全球最大专利蟑螂”,巅峰时期手握超过7万件专利,却从未生产过一件产品。柯达破产后,高智联合其他财团以不到2亿美元的价格,打包收购了其中1100多件专利,随后通过复杂的股权结构,将部分专利“转让”给MPV这类壳公司。MPV再以这些专利为武器,向影石这样的企业发起诉讼——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技术创新,只有专利的“击鼓传花”和诉讼的“精准打击”。

为什么选择柯达的专利?因为这些专利大多申请于2000年代,覆盖早期数码相机、图像处理技术,而影石的360度相机、视频剪辑功能,恰好可能与这些“过时技术”存在交集。更关键的是,这些专利即将面临过期(美国专利保护期为20年),NPE必须在专利“死亡”前榨干最后价值。这种“临死前的收割”,被业内称为“死亡专利猎杀”,而中国企业往往因为出海时对历史专利检索不足,成为最易下手的目标。

高智的盈利模式更是直白:通过收购海量专利建立“专利池”,然后向科技企业“兜售”授权,不交钱就诉讼。2010-2020年,高智发起的诉讼超过600起,涉案企业包括苹果、谷歌、三星等巨头,从中获利超百亿美元。如今,这条产业链已经成熟到可以“定制化服务”——根据目标企业的产品功能,从专利池中“挑选”匹配的专利,再成立专门的壳公司发起诉讼,避免母公司因“恶意诉讼”被追责。

大疆和影石的遭遇,暴露的不仅是NPE的贪婪,更是美国专利制度的深层漏洞。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的专利审查长期被诟病“重数量轻质量”,导致大量“垃圾专利”(覆盖范围模糊、创造性不足的专利)被授权。数据显示,USPTO的专利授权率高达85%,而欧洲专利局仅为58%。这些“垃圾专利”一旦落入NPE手中,就变成了诉讼的“万能钥匙”。

更致命的是美国的“专利流氓友好型”司法环境。在德州东区法院这样的“专利诉讼天堂”,原告可以轻松申请临时禁令,迫使被告产品下架;诉讼过程中,被告需要承担高额的律师费(平均每起诉讼成本超300万美元);而陪审团对“技术侵权”的认定往往依赖直觉,而非专业判断。大疆2024年被德事隆起诉时,涉案专利仅涉及无人机的“地形跟随算法”,却被判决赔偿2.79亿美元,正是这种制度缺陷的体现。

美国政府对此并非毫无察觉。2011年,奥巴马政府曾推动《专利流氓改革法案》,试图限制NPE诉讼,但法案在制药、科技游说集团的反对下夭折。如今,随着中美科技竞争加剧,专利诉讼甚至成为政府默许的“贸易保护工具”。2023年,美国司法部对中国半导体企业发起的37起诉讼中,有29起由NPE提起,背后均有美国资本支持。这种“政府+资本+法律”的三重围剿,让中国企业的出海之路布满荆棘。

大疆和影石并非个案。数据显示,2020-2024年,中国企业在美国遭遇的NPE诉讼数量年均增长23%,远高于全球平均增速(8%)。深圳企业作为出海主力,更是重灾区——2024年,深圳企业在美国被诉专利侵权案件达142起,占中国企业总数的38%。

中国企业为何频频中招?核心原因在于“重市场轻专利”的出海策略。许多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时,更关注渠道建设和品牌推广,却忽视专利布局。大疆2023年的研发投入占比达15%,但专利申请集中在无人机飞控、影像处理等核心领域,对蓝牙传输、自动上传这类“边缘技术”的专利布局不足,这才给了Cellspin可乘之机。影石作为新兴企业,专利积累仅1000余件,远低于行业龙头索尼(超10万件),面对柯达遗留的“历史专利”,自然难以招架。

应对经验的缺乏同样致命。当NPE发起诉讼时,中国企业往往陷入“两难选择”:打官司,耗时耗钱(平均诉讼周期2-3年);和解,则需支付高额“保护费”(平均每件专利和解金额300万美元)。大疆在德事隆案中选择和解,正是出于“止损”考虑——若继续上诉,可能面临产品禁售风险,损失远超2.79亿美元。但这种“花钱买平安”的策略,反而会吸引更多NPE前来“分一杯羹”,形成“越和解越被诉”的恶性循环。

面对NPE的步步紧逼,中国企业不能再被动防御,而需构建“专利防御体系”。

首先,要补上“专利布局”的短板。企业出海前,需进行全面的“专利尽职调查”,不仅要检索目标市场的现有专利,还要追溯历史专利(尤其是破产企业的专利),避免“踩坑”。华为的做法值得借鉴:在海外设立专利研究中心,专门跟踪NPE的专利动态,提前规避风险。

其次,要建立“专利共享联盟”。行业龙头可牵头组建专利池,将分散的专利资源集中起来,形成“防御盾牌”。比如汽车行业的“AVANCI专利池”,整合了20万件通信专利,有效降低了单个企业的被诉风险。大疆和影石同属消费电子领域,完全可以联合其他深圳企业,共建“影像技术专利池”。

再者,政府需强化“后盾支持”。一方面,可通过《不可靠实体清单》,对高智这类恶意诉讼企业实施限制;另一方面,设立“海外专利诉讼援助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诉讼补贴。韩国政府2023年投入1.2亿美元设立类似基金,帮助三星、LG应对NPE诉讼,值得中国借鉴。

最后,要推动“国际规则话语权”的提升。在WTO、WIPO等国际组织中,中国应联合欧盟、日本等国家,推动专利审查标准统一(如提高创造性门槛)、限制NPE诉讼权利(如禁止对终端用户起诉)。只有从制度层面堵住漏洞,才能从根本上瓦解专利围猎的根基。

当大疆的无人机翱翔在全球各地的天空,当影石的相机记录下无数极限运动的瞬间,这些深圳企业代表的是中国创新的活力。但资本猎手不会因为技术的光芒而停手,专利陷阱也不会因为企业的隐忍而消失。这场战争,早已超越了单个企业的利益,关乎中国科技出海的未来。或许正如一位资深专利律师所言:“当专利变成‘合法抢劫’的工具时,我们能做的,不是逃避,而是拿起同样的武器,在规则的战场上,为创新赢得生存空间。”

大疆和影石的传票,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中国企业的专利反击战,必须打响了。

来源:科技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