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大鹏医院筹建办公室主任翁振锋:以 “好用” 为初心,筑就医疗建筑新标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21:13 3

摘要:硕士,高级工程师(副高)、副教授;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绿色医院专业委员会专家库高级专家;深圳市卫生健康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兼职副教授;深圳市卫生健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医院管理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院后勤管理发展分会常委;深圳市医院协会后勤

广告

Interview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大鹏医院

筹建办公室书记、主任

硕士,高级工程师(副高)、副教授;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绿色医院专业委员会专家库高级专家;深圳市卫生健康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兼职副教授;深圳市卫生健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医院管理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院后勤管理发展分会常委;深圳市医院协会后勤管理分会副会长;深圳市医院管理者协会绿色低碳医院专业推进委员会副主委;深圳市卫生经济学会后勤专委会常委

从 2013 年启动规划、2018 年正式开工,到 2024 年底基本建成、2025 年即将投入使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大鹏医院(下称 “大鹏医院”)的筹建之路横跨十余载。当这座以 “双圆塔楼” 为核心、彻底打破传统医院方正刻板视觉认知的建筑亮相时,一个关键疑问随之而来:舍弃常规医疗建筑形态,这座看起来完全 “不像医院” 的圆形建筑,究竟如何实现 “好用” 的医疗功能? 近日,筑医台融媒体专访了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大鹏医院筹建办公室书记、主任翁振锋,听他拆解项目从 “外形创新” 到 “功能落地” 的核心挑战、突破常规的创新实践,以及始终紧扣 “医疗本质” 的建设初心。

“特殊出身”:从 600 张床位到 2000 张,一场跨越十年的规划调整

谈及大鹏医院的筹建历程,翁振锋主任首先提到了它的 “特殊出身”—— 这个项目的规划最早可追溯到2013年,这家医院最初定位是 “葵涌医院迁址重建”,由于深圳东部地区一直没有一家成规模、学科齐全的综合医院,为了解决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的问题,深圳市政府于2013年立项,批准建立深圳市大鹏新区人民医院,以满足新区医疗卫生实际需求。医院计划设立600 张床位,归属大鹏新区管理。

“转折发生在建设过程中,” 翁振锋解释,“随着深圳人口急剧膨胀,国家卫生规划对床位的需求大幅提升,市区用地紧张的情况下,东部地区的这处项目有了‘扩容’契机 ——600 张床位最终提升至 2000 张。但这个规模超出了大鹏新区的承载量,这个项目最终从区属医院变为市属医院,由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下称 “深圳二院”)接手运营。”

(图片来源: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官方微信公众号)

尽管深圳二院在 2022 年才收到正式文件明确接手,但翁振锋透露,团队早在此前就已 “碎片化介入”:“没开工时我就去看过场地;开工后,我们也一直在把控工艺流程,直到 2022 年主体未封顶时,真正深入规划细节,这也为后续的功能优化埋下了伏笔。”

两大核心挑战:溶洞地质与功能融合,几百次会议啃下 “硬骨头”

在常人眼中,医院建设的难点或许是工期或预算,但大鹏医院的挑战从 “地基” 就开始了 —— 项目用地下方存在大量溶洞,这对建筑结构安全提出极高要求。

“溶洞地质是先天难题,需要在结构设计上反复论证,确保建筑稳定性。” 翁振锋补充,“另一大挑战是功能融合:作为 2000 张床位的大型综合医院,它要兼顾当地就医人口需求、科室专业需求,还要平衡建筑空间与医疗设备布局,这不是简单的‘按图施工’。”

为解决功能融合问题,筹建团队交出的答案是 “几百次会议”:“我们把科室需求放在第一位,—— 比如手术室的布局、检验科的设备摆放,甚至是医护人员的动线设计,都要结合实际使用场景深化、细化,确保医疗功能不打折扣。”

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讨论和验证,常规医院装修中采用的石膏板,有容易发霉,同时也容易被日常使用的试剂所浸染的弊病,不利于后期维护。翁振锋他们提出,希望可以在大鹏人民医院的装修过程中,尝试使用新型抗菌、抗潮、抗霉的材料,深圳市建筑工务署最终同意了这一诉求:取消石膏板吊顶天花,医疗公共空间、病区走廊、病房、候诊大厅等医疗区域墙面均采用了护墙板到顶。

打破 “医院像医院” 的刻板印象:双圆塔楼的 “好用” 逻辑

大鹏医院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它的外形 —— 两个圆形塔楼酷似民用建筑,甚至被调侃 “不像医院”。面对 “圆形设计是否影响医疗功能” 的疑问,翁振锋给出了清晰的 “好用” 逻辑:

(图片来源: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官方微信公众号)

“医用建筑与民用建筑的本质区别,在于能否在有限空间内承载大量医疗装备、就医人群与管理需求,核心是‘垂直交通 + 平面交通’的合理性。但无论外形如何,最终都要回归‘好用’—— 管理人员觉得高效、患者觉得便捷、医护觉得顺手,这才是关键。”

他进一步拆解了 “双圆塔楼” 的设计巧思:看似连体的建筑,实则内部 “独栋分区”—— 大圆形塔楼在 4 楼以上分为 4 栋楼,通过空中花园分隔,每栋楼有独立电梯;小圆形塔楼则包含科研楼、宿舍与办公区,仅在 1-4 楼与主楼连通。“不深入了解的人会觉得外形特殊,但内部动线和传统医院并无本质区别,反而因为‘双花园布局’(圈外是花园、圈内也是花园),实现了更好的通风采光,满眼绿色也能缓解患者焦虑。”

(图片来源: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官方微信公众号)

此外,大鹏医院在空间舒适度上也做了升级:1~4 楼层高高于传统医院,吊顶标高进一步提升,“大空间 + 高层高” 的组合让就医环境更通透,避免了传统医院的压抑感。

在翁振锋看来,大鹏医院的建设核心创新,在于一套自主总结的 “医疗需求五步提取法”—— 这套方法打破了 “设计院出图、科室签字” 的传统模式,从根源上解决了 “需求与图纸脱节” 的行业痛点。

“传统工艺提取是‘碎片化确认’:科室主任只看平面签字,但没人关注水、电、气专业交叉是否合理,最终落地时问题频发。” 翁振锋详细介绍了 “五步提取法” 的流程:

需求初提:由科室主动提出功能细节需求,而非依赖设计院的 “规范式设计”;

图纸融合:建设团队与设计院将科室需求转化为第一版图纸,初步平衡医疗需求与建筑规范;完成图纸融合后,组织设计师、科室使用者走访同类优秀医院案例,比如科室想要建特定手术室,就去现场看实际效果,吸取优点、规避弊端;

交叉确认:设计师将优化后的需求转化为图纸,召开跨专业融合会(医疗工艺、水、电、气、医疗设备等专业),确保各维度需求无冲突;

需求固化:将完整的功能需求落实到各专业图纸,避免碎片化遗漏。

需求确认:通过会议讲解让科室理解图纸,并让科室确认需求。

“这套方法的核心是‘投入时间’,每一步都要做实,还要推动跨专业互动。” 翁振锋强调,“虽然过程中会有设计变更,但我们只提‘能落地的务实需求’,所以工期并未滞后,反而确保了最终建筑的‘好用’。”

筹建初心:不是 “完成任务”,而是建一所 “所有人都觉得好用” 的医院

专访尾声,谈及 “医院筹建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翁振锋的答案始终围绕 “初心” 二字:“我们所有工作的意义,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而是回归本质 —— 建一所好用的医院。”

在他眼中,“好用” 的标准是多维度的:“不仅是医护人员工作顺手、患者就医便捷,还要让陪同家属觉得舒适。为了这个目标,我们需要协调设计院、建设主管部门、医院管理者等多方利益 —— 设计院想控成本、主管部门想控工期、医院想保功能,只有把大家的目标统一到‘好用’上,才能凝聚共识。”

如今,大鹏医院已进入 “即将开业” 的冲刺阶段,翁振锋对它的未来充满期待:“这座医院的标志性不仅在于外形 —— 全国能靠‘医疗水平’出圈的医院很多,但靠‘建筑标识性 + 功能实用性’兼具的,它或许是独一份。如果把它当成博物馆,没人会质疑它的时代意义;作为医院,它更实现了‘颜值’与‘好用’的平衡,值得被全国乃至全世界看见。”

采编:马志晖

广告

筑医台10-11月精彩活动速览

01 10.17-18 天津

02 10.17-19 滁州

02 10.24-26 上海

03 11.1-2 广东

04 11.7-9 内蒙古·呼和浩特

05 11月 北京

……

加入医建同行社群

请备注姓名+行业

筑医台融媒体 · 传播矩阵

来源:筑医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