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重要讲话精神和给我校“优师计划”师范生重要回信精神,认真落实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激励广大教职员工立足岗位、长期奉献、追求卓越,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开展了2025年度银质奖章评选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重要讲话精神和给我校“优师计划”师范生重要回信精神,认真落实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激励广大教职员工立足岗位、长期奉献、追求卓越,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开展了2025年度银质奖章评选工作。
银质奖章授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服务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爱岗敬业、锐意进取,业绩具有先进性和代表性的教职员工和团队。
北师大举行庆祝第41个教师节暨建校123周年表彰大会
以下为2025年度“四有”好老师银质奖章(科学研究奖)获奖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银质奖章(科学研究奖)获奖者/团队
卓越科研类
王兆红 龙闰 何林 李兴 杨利慧
余胜泉 张立强 柳昀哲 夏星辉
卓越咨政类
张志勇
卓越团队类
光化学理论与机制
王兆红
体育与运动学院
王兆红近20年一直奋斗在教学科研一线,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如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她在体育产业的沃土上深耕不辍,埋首案牍,躬身实践,破解体育产业痛点,提出的新理念、新体系为国家政策出台及实施筑基。她勇立潮头,牵头申请并获首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研究基地,成为支撑产业研究的重要力量。在冰雪经济领域,她率先提出冰雪经济发展新路径,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提供重要决策支撑,体育总局给北师大发来感谢信;受国家体育总局委托主持编撰首部《中国冰雪经济发展报告(2022)》,登上央视新闻联播。近五年,2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篇高水平论文,近20份被国家有关决策部门采纳的咨政报告……这些成果见证着她将学问写进实践的执着。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到冰雪经济破题,从文件起草到政策解读,她以学者的严谨与热忱,让每一项成果都扎根行业需求,成为推动体育产业前行的坚实阶梯。
龙闰
化学学院
龙闰,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多自由度耦合的非绝热动力学方法发展,以及凝聚相材料中激发态动力学的理论研究。自工作以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Chem、Nano Letters等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论文总被引12000余次,H因子为61。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际(地区)合作项目等。曾获北京师范大学袁敦礼校长基金优秀教师科研奖。现任国际知名物理化学期刊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副主编。
何林
物理与天文学院
何林,2009年7月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工作, 2015年被评为教授。2014年至2017年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教育部青年长江等,202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青,2022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他专注于受限狄拉克费米子研究和平带的实现及其强关联量子物态探测。过去5年,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Phys.Rev.Lett.、PNAS、Nat.Commun.等期刊发表了50篇SCI论文,相关研究被引用超过6000次,部分工作入选了本领域重要教材。
李兴
历史学院
李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关系史教研室主任,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俄罗斯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世界历史与国际关系、俄罗斯与区域国别研究、中国外交与中外关系史。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80多篇,其中CSSCI期刊100多篇、外文论文3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16部,其中俄文专著2部、教材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等19项,培养研究生上百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兼任中联部当代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国际政治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外关系史研究》集刊主编。
杨利慧
文学院
杨利慧深耕民间文化研究三十载。所著Handbook of Chinese Mythology是首部由中国学者系统介绍中国神话的英文著作,为世界准确认识中国神话作出贡献。开辟“神话主义”的新视角和新领域,其专著被国际同行誉为“开创性成果”,不仅对中国重要,也在其他国家引起共鸣。积极推进“中国民俗学派”和中国民俗学国际化建设,参与促成当代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范式从“文本研究”向“语境研究”、从“向后看”到“朝向当下”的转向。搭建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与国际原则之间的沟通桥梁。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遗政府间委员会审查机构—中国民俗学会专家组副组长,全面参与国际非遗项目评审工作。关于创办“北京国际非遗周”的建议被采纳实施,助力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建设。
余胜泉
教育学部
余胜泉以“理论创新—技术研发—实践应用”为主线,秉承“教育的实验室建在学校里、建在课堂上”的精神,理论与实践结合,既提出原创的理论思想,又开展深入的实践应用,将论文写在实践的大地上。
他提出了原创性的泛在学习资源模型“学习元”,是教育领域第一个在ISO通过的、由中国主导的国际标准,实现了我国原创教育资源框架在国际标准组织零的突破。提出了原创性的理念“认知外包”及其机制模型、基本原则、陷阱跨越,阐释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转型,并研发智能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智慧学伴”,形成区域教育质量提升与改进模式,在十几个区域、500多所学校得到了深度应用。提出了智能互联时代的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教育供给侧改革思路,并在北京成功实践,实施了北京市中学教师开放型辅导计划,动员了1.5万名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常态性地为北京全市33万多名初中学生提供在线指导服务,为学生提供了精准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在线教育服务供给,促进了全市师资资源在线流转和合理配置,创新了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新模式。研发了我国最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教育兴起的早期,引领了国内网络教学平台的发展。
张立强
地理科学学部
遥感图像智能分析是我国重点突破的“卡脖子”技术,但其分析水平仍未完全实现从“数据到知识”的跨越。张立强自2004年入职北师大以来,在遥感图像/点云处理、复杂场景遥感变化精准检测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为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长时间序列关键基础数据和知识,服务于自然资源探测等国家重大应用需求。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重大项目等资助,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等国际期刊和计算机视觉国际会议上,荣获了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创新奖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科技奖励。
柳昀哲
心理学部
在一次关于“如何高效学习”的青年讲座上,柳昀哲向台下学生展示了一段大脑活动的动态图谱——那是他十余年潜心研究的“神经重放”。在英国,他曾在伦敦大学学院和牛津大学开展研究,取得一系列国际领先成果。他在2021年选择回国,加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投身国家脑科学战略。他开创性地构建了跨物种神经重放模型,揭示了“海马尖波涟漪”在类比与泛化中的关键作用,相关成果发表于Science、Cell等国际期刊。回国后,他常在深夜灯下与学生讨论实验设计与论文修改,已指导多位学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eLife等国际期刊发表成果。他说:“真正的科研,是把对未知的热爱,转化为对国家的责任。”如今,他正带领团队探索认知障碍干预与“因脑施教”的脑科学路径。
夏星辉
环境学院
从黄河到长江,再到珠江等全国七大流域;从耗氧性有机污染物到有毒有机污染物,再到新污染物;从流域碳氮循环到温室气体排放,再到减污降碳协同调控,夏星辉的研究总是紧跟国际研究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
她主持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系列重大重点项目,带领团队开展科技攻关,围绕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取得了从基础理论到方法技术和工程应用的突破,在Science正刊和Nature子刊等SCI刊物发表论文24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6项省部级一等奖等奖励。
未来,她将继续以“降碳减污、守护水土”为己任,为双碳目标实现和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张志勇
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张志勇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开拓创新精神。他创建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和教育数据中心,提出教育政策全生命周期研究理念,形成高水平教育政策研究团队,致力于促进国家教育决策和教育治理科学化、民主化、现代化。他和团队产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教育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促进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普职分流政策、县中振兴、公费师范生本研衔接等一系列重要改革,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编制提供了一系列科学依据。
光化学理论与机制团队
化学学院
他们追逐电子跃迁的星光,探寻转瞬即逝的激发态结构与光化学的微观本质。
北京师范大学“光化学理论与机制”团队,以崔刚龙为引领,李振东、申林、朱重钦、杨清正、闫东鹏等学者并肩深耕,以“算法之刃”破壁,发展了机器学习赋能的理论化学新方法,实现了激发态电子结构和动力学的精准高效计算模拟;率先发展了分子响应性质的量子算法,并在超导量子处理器上首次实现分子吸收谱的量子计算,引领了国际量子计算光化学方向的发展;搭建了智能计算平台,摸索出“智能计算—精准合成—性能优化”一体化的材料设计与研发新范式,与企业合作,实现光功能材料国产化。
在方维海院士的指导下,青年团队十载征程,从三度斩获“唐敖庆理论化学青年奖”,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连续两轮评估“优秀”。他们以理论方法发展为炬,照亮光化学微观机制研究、发光材料设计、量子计算光化学的前沿疆域。这支年轻的“追光者”队伍,正以量子之速,奔向光化学领域的星辰大海。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榜样引领 追求卓越
见贤思齐 奋楫笃行
向所有获奖者和团队表示祝贺
向身边的“四有”好老师致敬
新时代 新征程
让我们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崭新篇章
-bnuweixin-
海报设计:李晓庆、胡雯丽
排版:王子依
责任编辑:姜思宇、马赛男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