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廉一教授专访:超声心动图如何赋能冠心病诊疗?解析超声心动图应用现状及进展,畅谈AI辅助评估新视角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21:10 4

摘要:近年来,冠心病患病率逐年上升,早期识别、尽早干预对于减轻并发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超声心动图检查对于冠心病患者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预后意义。近日,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2025学术年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会议期间,医脉通特别邀请清华大学

近年来,冠心病患病率逐年上升,早期识别、尽早干预对于减轻并发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超声心动图检查对于冠心病患者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预后意义。近日,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2025学术年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会议期间,医脉通特别邀请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廉一教授接受专访,王教授详细阐述了超声心动图在冠心病、心肌梗死诊疗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分享了其人工智能(AI)技术辅助超声心动图评估方面的独到见解,以及超声心动图在血运重建患者长期管理中的重要价值。

医脉通:您认为超声心动图在冠心病、心肌梗死诊疗中的主要应用场景有哪些?近年来该技术在疾病筛查诊断评估以及预后判断等方面有哪些重要进展?

王廉一教授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临床应用场景

冠心病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超声心动图作为心血管领域的入门级影像学诊断工具,在冠心病、心肌梗死的诊断、评估以及预后判断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可有效识别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结构或功能改变,主要包括:(1)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2)心脏扩大;(3)心功能受损(收缩功能减低或舒张功能减低);(4)瓣膜功能异常(瓣膜反流);(5)乳头肌功能不全、室壁瘤、局部血栓形成、心脏破裂等高危并发症。

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诊疗过程中,超声心动图可针对不同临床场景提供精准评估。对于既往未确诊冠心病、症状稳定的患者,常规超声心动图的诊断特异性有限。但对于急诊胸痛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超声心动图结合心电图可实现更可靠的病变定位。心脏三大主要冠脉(前降支、回旋支、右冠脉)对应不同的心肌供血节段,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识别特定节段的室壁运动异常,可高度提示对应供血冠脉的病变,再联合酶学、心电图结果,可进一步优化诊断准确性与治疗策略选择。对于心电图表现不典型(如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超声心动图在识别心肌功能受累方面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避免漏诊高危情况。

此外,当急性心肌梗死累及冠脉近端或左主干时,患者可能迅速出现急性左心衰竭、休克等致命情况。超声心动图能迅速、准确地评估心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为是否需要紧急进行挽救生命的干预提供关键的影像学依据。对于合并假性室壁瘤、心脏破裂、乳头肌断裂等急危并发症的患者,超声心动图可快速明确诊断,为争分夺秒地实施外科补救性手术提供关键信息,挽救患者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主动脉夹层等凶险疾病也可能引发胸背痛,且部分主动脉夹层可能累及冠脉,易被误判为单纯心肌梗死而仅行冠脉支架植入,导致主动脉夹层病变未得到及时干预,从而遗留巨大的安全隐患。在这种情况下,超声心动图可辅助鉴别胸痛病因,避免误诊。

2.重要进展

(1)床旁超声即时诊断:床旁超声在急危重症救治中日益重要。例如,在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常规配置超声设备,能够实时监测危重患者,及时识别致命性并发症(如心脏破裂),较过去推测性讨论提供直接证据,大大提高了并发症的识别率和救治效率。

(2)心肌造影评估微循环功能:随着心血管介入技术(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发展,冠脉大血管再开通已成为冠心病救治的重要手段,但临床中仍存在“大血管开通后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部分患者冠脉微循环功能受损,导致远端心肌灌注不足。心肌造影技术可清晰评估冠脉微循环的完整性与功能状态,为PCI术后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关键依据,是近年来学科进步的重要方向之一。

(3)精细心功能评估:心肌应变可量化评估心肌做功状态,三维超声则能更全面呈现心脏结构与功能。这些新技术在更精准地评估心肌做功、预测患者远期预后等方面更具优势,已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医脉通:您认为,在学习超声心动图技术的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是什么?从您的经验和行业实践来看,年轻医生若想突破这类难点,需要重点关注哪些方面?您如何看待AI在超声心动图评估方面的辅助作用?

王廉一教授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对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即评估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的识别是超声心动图诊断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医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突破点”。室壁运动异常的识别核心在于评估心肌局部功能,判断特定区域心肌运动状态。该诊断存在显著干扰因素——局部心肌运动异常易受周边心肌运动状态影响,可能导致诊断中出现低估或高估的情况。正因如此,年轻医生通常需要2-3年的持续临床实践,才能具备独立、准确识别此类异常的能力,进而成长为可独当一面的超声诊断医师。

年轻医生突破室壁运动异常识别难关,核心在于“大量临床病例积累”与“上级医师带教”的结合。王廉一教授结合自身经历提到,其在美国学习期间,每日接诊的病例均会由上级医师带领年轻医生共同阅图,通过实时指导强化诊断认知。

同时,超声心动图诊断并非单纯依赖图像判断,更需依托扎实的心血管专业知识。以冠心病诊断为例,医生需掌握“血管病变与心肌受累区域的对应规律”:特定血管堵塞会导致固定区域的心肌功能异常,结合患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糖尿病、吸烟史)、年龄等信息综合判断,才能提高诊断精准度。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出现室壁运动异常的患者,需要重点鉴别心肌梗死与心肌炎。心肌梗死导致的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遵循心脏冠状动脉的支配区域规律;而心肌炎,尤其是重症心肌炎引发的室壁运动异常,不符合冠状动脉供血区分布。此外,年龄与疾病发生的匹配性也是重要的综合分析依据。

目前,AI在冠心病、心肌梗死诊断领域已有较多研究,其核心原理是基于“有经验医师的标准诊断报告”进行模型训练。AI在处理海量标准化图像方面具有独特效率,经过充分训练,其识别能力可超越住院医师,达到主治医师水平。AI在快速积累病例、提升诊断效率方面具有独特价值,但临床疾病诊断是融合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判断过程,目前AI尚难以达到资深教授的水平。因此,临床实践中需合理利用AI工具,避免过度迷信。

医脉通:临床上该如何基于患者个体化特征选择最适宜的血运重建方式?对于接受血运重建的冠心病患者,如何通过动态的超声心动图监测来优化患者的长期管理方案?

王廉一教授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在冠心病治疗领域,血运重建是关键干预手段,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实施途径:第一种途径由心内科主导,通过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植入支架,开通堵塞血管以实现血运重建;第二种途径则属于心脏外科范畴,借助搭桥手术达成血运重建目的。

两种方式异曲同工,但患者选择策略存在显著差异。对于病情危险的患者,例如存在左主干病变,或合并多处冠状动脉狭窄的情况,临床通常会优先考虑心脏外科搭桥手术。近年来,随着集采政策的推进,支架价格大幅下降,使得介入治疗的经济门槛显著降低。从综合远期效果评估,若患者病变较为孤立,且未处于致命位置,介入支架手术更为适宜。该手术无需开胸,对人体创伤小,因此患者接受度更高。但对于长期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其冠状动脉往往较细,且多部位受累,若评估发现需植入多个支架(过多金属支架植入会导致冠状动脉“金属化”,难以保障患者远期预后),则不建议采用介入手术。

血运重建治疗后,患者的远期预后评估依赖动态跟踪随访,以全面掌握心肌缺血改善情况。在患者出院前,医护人员会完成标准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其室壁运动状态、心功能水平及心腔大小等基础指标。在后续随访中,再次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与出院时的数据对比分析,重点关注心腔结构是否改善、心功能是否稳定等,通过结构与功能的双重监测,评估治疗效果。

成功的血运重建治疗,应实现患者心脏从结构到功能的全面、稳定改善。若在长期随访中,原本正常的指标出现异常,或心功能持续不佳,则提示可能出现新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以冠心病介入手术为例,冠脉再狭窄是其常见并发症,狭窄既可能发生在支架植入部位,也可能出现在新的冠状动脉节段,而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异常变化,正是这类并发症的重要预警信号。

在心脏外科搭桥手术中,桥血管分为动脉桥与静脉桥,不同来源桥血管的远期预后存在差异。在动脉桥中,乳内动脉应用最为广泛;静脉桥则主要采用大隐静脉。临床选择时,会根据血管重要性进行匹配:对于前降支等重要血管,通常优先选用动脉桥;对于位置相对偏远的血管,则可选择大隐静脉。在远期评估中,桥血管的开放状态可通过心脏功能变化间接判断:若桥血管通畅且功能良好,心脏会向更好的方向重构,心功能持续改善;若桥血管闭塞或出现新的血管问题,心脏则会向着不良方向重构,结构与功能均会出现异常,而常规超声心动图随访即可有效捕捉这些变化。

除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外,心功能评估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随访精准度。例如,通过长轴应变监测不同节段的应变值变化,借助心肌声学造影观察心肌灌注情况,能够实现对不同节段心肌缺血状态的精准判断,以及心功能的心肌节段个性化评估。近年来,超声心动图技术的持续进步,为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围术期评估及长期随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显著提升了临床诊疗与预后管理水平。

专家简介

王廉一 教授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中心主任、心脏中心副主任、超声科主任。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医技部副主席、超声影像学系主任

世界先心病学会规范化命名工作委员会常委

亚太卫生健康协会超声医学分会副主席、心脏超声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超声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转化医学学会超声心动图专委会主任委员

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超声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超声心动图分会常委

中国超声心动图学会理事

北京超声医学会常务理事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无创心血管病诊断研究,在超声心动图新技术评价心功能、复杂心血管病诊断、复杂先心病诊断及手术后评估随访、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结构性心脏病方面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

学术成果:发表中英文论著90余篇,参编专著9部,国际会议报告22次。参加中国心血管医师超声心动图培训团体标准制定,执笔规范化培训教材、发表专家共识及国际指南性文献5项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心内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