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秋时节,我走进被誉为“建在绝壁上的‘红旗渠’”——云南省文山市解放大沟,这里的山水风光和田园农作物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田野图,令人向往。来这里亲近山水,更是返璞归真。
立秋时节,我走进被誉为“建在绝壁上的‘红旗渠’”——云南省文山市解放大沟,这里的山水风光和田园农作物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田野图,令人向往。来这里亲近山水,更是返璞归真。
文山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地形地貌属滇东南岩溶山区,地形复杂,喀斯特岩溶地貌突出。在山峰高耸、谷底幽深的悬崖峭壁上,文山市民工们硬是用心血、汗水和双手,一钎一锤开凿出了一条39.5公里的“解放大沟”,树立起一座人类改造自然的丰碑,这真是人间奇迹。“解放大沟”沿途景色壮美,就像一条欢乐的丝带,流淌着伸向远方。
20世纪60年代,是一段特别艰难的岁月。百废待兴之际,集体经济正朝着人民期盼的美好生活迈进,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解决温饱问题。建设解放大沟工程,难在时代背景下生产工具落后、财政资金薄弱、工程物资匮乏、施工环境恶劣、劳动力严重不足,所有这一切,都让人望而却步。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只有经历过严重干旱、真正缺过水的人,才知道干渴有多可怕,才懂得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文山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降雨充沛,虽然这类极端事件未发生在其境内,但在平坝镇、古木镇和柳井彝族乡交界处的喀斯特地貌山区,曾经有数万人祖祖辈辈都在为饮水发愁,饱受干旱之苦。居住在这里的人,用长竹筒收集雨水,集中蓄放在水池里作为饮用水,当地把这个蓄水过程称为“栽水”。蓄水后即便是浑浊甚至发绿的“死水”,也只够坚持到来年三、四月份。于是人民群众只能到几十里外担水、驮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生活。今年82岁的平坝镇土锅寨村村民夏成陆说:“过去村里没有水吃,村里人要到三四公里外的水源点挑水,走很远的山路,用木桶挑水,一担水100斤,因山高路远,路上不断摇晃,到家里只剩五六十斤。一天要挑二三次才够用啊!”那个年代,人畜饮水如此困难,更谈不上农田灌溉和农业生产用水,缺水导致土地粮食产量极低,人民群众在贫困线上挣扎。
20世纪60年代,为解决文山县(2010年12月撤县设市)西南部平坝镇、古木镇所属10个行政村119个自然村3926户21473人的饮水问题,文山县委、县政府派水工队对该地区的水文、地质、流域、流量等进行踏勘、测量和设计。在地形复杂的悬崖绝壁上修建水渠,坡比精度要求极高,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毫一厘的误差就可能导致巨大损失甚至全部推倒重来。在几乎没有现代化仪器设备的年代,水工队跋山涉水,深入走访群众,想出很多建设新点子和新方法,在技术上实现创新突破。经过3个多月废寝忘食的工作,终于完成测量任务,为工程开工提供了要素保障,也为顺利完工打下良好基础。
文山解放大沟位于文山县西南方向,引用距离文山城50公里、海拔1500米的平坝镇水淹坝村天生桥、大冒龙两个水源,流域面积107平方公里,沟长39.5公里,是二十世纪60年代文山县重点工程之一,途经平坝、古木两个乡镇的10个行政村119个村小组,惠及3926户21473人。沿途村寨均为岩溶地区,地表干旱缺水,粮食产量低,人畜饮水困难。20世纪60年代,土锅寨及附近村寨群众开挖水窖集雨水(称为“栽水”)供人畜饮用,遇到干旱年份就要到二三十里外的洪哄挑水,消耗大量劳力,严重影响生产生活。
为此,1965年文山县政府农水科派技术员到平坝进行水利调查,发现大冒龙暗河水源丰富,地势高于古木。经查阅五万分之一地形图,确定可开沟引水解决沿途村寨及古木地区农田灌溉及人畜饮水问题。县委、县政府决定派水工队实地勘测,经过3个多月野外作业,完成水源流量、渠道定线、枢纽工程及重点建筑物的地形测量任务。直到1969年6月文山县委决定兴建大沟才开始技术设计工作。大沟引用平坝镇水淹坝天生桥和大冒龙两处水源,为排除洪水减轻水淹坝洪涝灾害,渠首设引水流量3立方米/秒,该流量段长8公里,穿4个隧洞排于猴子岩、燕子洞落洞。四号洞至小坝子村段长14公里,设计过流量2立方米/秒;小坝子村至石盆村主任10公里,设计流量1.5立方米/秒;石盆村以下设计过流量1立方米/秒。沿途需开凿隧洞5个共长889米,建倒虹吸管1件、渡槽12件、渡洪槽7件、溢洪放水闸6件、人行桥6件。预算工程量为土方25.24万立方米,石方38万立方米,砌石方2.61万立方米,砼4456立方米,需175.77万个工日,水泥3367.74吨,炸药413.8吨,钢材114.61吨,木材338立方米,概算资金287.62万元。
技术设计完成后报经省、州批准,组建了工程指挥部,由原县长任指挥长、古木镇副镇长任副指挥长,下设后勤、财务、技术、医务等办事机构。1969年10月,平坝、古木两镇组织1000余人的常年施工队,修建渠首8公里沟段内的引水坝、倒虹吸管、3个隧洞,工地设置60千瓦发电机组日夜供电,配备2台6立方米容量空压机,实行三班制施工。1972年,文山县委及人武部党委决定将当年劳武结合的民兵训练点设在大沟,由人武部长挂帅,副政委、县委副书记3人组成领导小组,全县4600多名民兵按连、排建制在10公里沟线上施工作业。县级机关单位大力支持,派出工作人员参与服务。经过一个冬春,建成引水坝、倒虹吸管,打通1号、2号隧洞及十公里沟面土石方开挖。民兵完成训练项目后,施工陷入低潮。
众人拾柴火焰高。“没有困难要上,有困难也要上,想尽一切办法都要上”,这是当时县委、县政府、乡镇党政部门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迎难而上、逆境前行,这是解放大沟永远的、最辉煌的历史丰碑。
1972年底,文山县委决定由副书记主持大沟工作,重新组织民工上阵,加强劳动定额管理,开展劳动竞赛,按实际完成定额量发放生活补助,激发了劳动热情,施工进度明显提高。同时对劳动力实行定人、定责、定量管理,严格按工效质量发放生活补助费。1974年初至1975年底,共完成土石方6万立方米。1976年施工再次陷入低潮。1977年,县委、县政府派县水电局局长到工地重建指挥部;1978年冬又增派古木镇党委副书记加强领导。工程采取全面铺开、分段包干的办法,1979年3月渠道开挖及各项重点工程基本完工,经半年收尾补漏后于当年正式通水。沿沟的古木、平坝两镇旱地有了灌溉用水,3000多户的人畜饮水问题得到解决,特别对后来两镇三七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工程共完成总工程量75.98万立方米,其中土方31.14万立方米,石方42.02万立方米,砌石方2.61万立方米,砼2107立方米,共用劳动工日153.59万个。实际使用水泥3400吨,炸药620吨,钢材102吨,木材252立方米,河沙9000立方米,完成总投资315.4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84.72万元,自筹30.72万元。粮食补助172.95万斤,其中国家补助76.80万斤,集体补助96.16万斤。
解放大沟开工时面临重重困难:粮食紧张、物资短缺、工具简陋、技术落后等。但文山人民没有退缩,而是以坚韧不拔的意志,靠双手和苦干改变命运。民工们自带行李和粮食驻扎工地,自带钢钎、铁锤、箕畚、手推车等工具,在缺水的崇山峻岭中挖炉灶、搭工棚、挖隧道、砌挡墙,填埋土石方、修筑三面沟。由于没有机械设备,只能靠双手开凿土石方,施工异常艰苦。土锅寨村党支部书记马忠能说:“为了修沟,文山全民动员,村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惜砸锅卖铁凑粮食上工地;不惧严寒酷暑,轻伤不下火线,凿石挖土,修筑沟渠。”工程施工中,攀登悬崖、凿岩爆破、隧道施工是最危险的作业方式。10年建设中,王朝林、张启良、刘兴华、何思信、王芬、杨旒盖6位民工献出宝贵生命,田开平、周应恒2位民工重伤致残,重伤人数达100多人,轻伤人数不计其数。这是先辈们用心血、汗水甚至生命书写的创造史、奋斗史,是文山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曾参加建设的84岁土锅寨村村民马启坤说:“修建解放大沟时,由于环境复杂、工具简陋,我们全靠双手凿石钻崖,每天都臂肿手疼。幸好那时我刚30岁,血气方刚,想为家乡解决缺水问题多出点力,再苦再累也不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解放大沟这条“人工天河”的横空出世,彻底解决了困扰该区域千百年来的饮水难题,让平坝、古木两镇村村寨寨走出困境,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解放大沟引水工程于1969年10月25日动工,1979年秋季竣工,耗时整整10年。在漏斗、溶洞遍布的喀斯特山区,特别是山势险峻的悬崖峭壁上,修建这条长39.5公里、宽约2米的“人工天河”,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它是当时文山市、文山州乃至全省水利建设工程中地形最复杂险峻、工程最艰巨、耗费人力物力最多、修建时间最长、民工伤亡最多的浩大工程,是云南乃至西南边陲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兴修水利的奇迹。
然而,1978年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解放大沟一度无人管理。部分农户在沟渠内堵坝拦水、乱挖缺口,有的在沟边开荒种地,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渠道淤塞损坏,渠水不畅甚至改道,沿途群众用水困难,尤其逢大旱时缺水严重。为此,沿途村寨群众多次反映,引起市水务、发改、财政等部门重视,将其列入第一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项目拨款续修。
第一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文山市2011年度工程解放大沟项目,获省水利厅、财政厅批复,批准投资2066.5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800万元,省级财政配套800万元,县及县以下财政配套350万元,群众投劳折资116.52万元,项目区整合资金167万元。工程建设内容为沟渠续建配套及节水灌溉工程,取水源于平坝镇东南部的水淹坝杉木寨盲谷及石洞门冒龙泉水,地跨平坝镇、古木镇共12个村委会66个自然村,续修后大沟全长35.785公里(原长39.5公里,因部分段落优化调整),可解决4811户16371人、5203头大牲畜的饮水及1.25万亩农田灌溉问题。项目规划通过水利设施改造,保证农田灌溉,改善耕作条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该工程是一项德政、民心工程,施工质量是关键。项目严格按照“云南省水利建设专项贷款补助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管理,于2011年11月20日正式开工。监理单位为昆明枢灵水利水电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委托云南润邦招标代理公司招标,2011年9月15日在昆明市长城宾馆公开开标,工程分为4个标段,分别由文山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等4家单位中标。招标公示期满后,文山市水务局与中标单位签订《施工合同》《廉政合同》《安全生产合同》,与监理单位签订《监理合同》,明确各方责任。工程建设中,建设单位严格按《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规定进行质量管理,监理单位配备专业监理人员驻场,对每道工序检查验收,隐蔽工程和砼浇筑严格把关,关键工序由监理和甲方技术人员跟班作业,及时解决技术难题。施工中规范标准、强化安全管理,对不合格部分坚决返工,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文山市水务局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也抽派人员驻场监督,使工程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经过参建单位共同努力,解放大沟新三面光沟渠于2012年5月10日完工,建成干渠总长35.78公里,其中新建26.81公里,修复防渗8.97公里。建设渡槽1座(长50米)、渡洪槽4座、农机桥19座、人行桥28座、取水闸6座、节制闸89座,建设支渠6条总长2.982公里。节水灌片工程新建40立方米取水前池1个,修复防渗700立方米和350立方米调节池2个,安装直径350mm球墨铸铁进水管2.51公里,各种规格灌溉管网18.95公里。完成土方开挖6.7万立方米,石方开挖2.56万立方米,土石方回填2.89万立方米,C20混凝土0.49万立方米,块石垫层0.9万立方米,C15埋石混凝土1.89万立方米,使用钢筋46.98吨,安装PE管18.953公里。
项目完工后,为保证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文山市按照“谁建、谁有、谁管”政策,全面推行用水户协会管理模式,由协会推荐代表参与监督管理。同时市水务局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及收费标准,解决了以往重建轻管的问题,避免重复建设。2016年,文山市水务局将解放大沟的水引入布都河水库,不仅为古木镇古木坝子及布都河下游2.8万亩耕地提供充足灌溉水源,保障1.4万群众的人畜饮水,还成为文山市城南片区生活饮用水备用水源,为10万余居民提供安全可靠的饮水保障。解放大沟三面光沟沟渠建设工程项目负责人、高级工程师袁忠林说:“我能亲自参加解放大沟建设管理工作,感到十分荣幸。如今纵览全貌,整条大沟就像盘旋在大山深处的巨龙,雄伟壮观。修建解放大沟的意义,除了人畜安全饮水和农业灌溉,更在于那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承发展,扬名后世。”
光阴似箭,50多年过去,如今走在解放大沟的沟渠上,看着滔滔不绝的生命之水,感慨万千。大沟如长龙蜿蜒在悬崖陡壁上,岩崖下触目皆是的碎石块,让人仿佛看到成百上千名民工用双手一点一点抠出石块、一筐一筐搬运出去的情景,仿佛听到工匠们叮叮当当的凿岩声。解放大沟的建设过程作为文山人民奋斗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饱含宝贵历史经验和巨大精神财富,这些都能转化为推动文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要谨记历史,赓续传承和发扬“解放大沟”精神。
行走在古木镇石盆村的解放大沟边,注视着当年民工们流血流汗筑就的伟大工程,看着沟里奔流不息的幸福水,心潮澎湃。在那个缺乏先进设备的年代,民工们依靠铁锤、钢钎、凿子、锄头、箕畚等原始工具,以及自制黑火药和胶轮车,在悬崖峭壁上一锤一凿、一锄一簸地开凿岩石,靠肩扛手提运出。平坝镇及周边气候阴冷,民工们长期泡在水中,身体水肿,腿脚皮肤皲裂。他们住在简易帐篷里,吃着自带的玉麦面、荞面、芭蕉芋和洋芋,喝着山沟溪水。尽管如此,各族民工依然斗志高昂,自编自排山歌、快板鼓舞士气,推动工程进展。
解放大沟建设展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勤劳善良的文山人民在艰难万险中创造的奇迹,是一代代人迈向繁荣富强的灯塔,是崇山峻岭中惠及民生的生机源泉,是先辈用鲜血和汗水浇灌的伟大工程。这条凝聚6个人的生命和数千人血汗、耗费一代人10个春秋修筑的输水渠道,是文山市水利工程史上最为悲壮的工程,也是文山州乃至云南省水利工程建设史上最为震撼的工程。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祖国西南,文山人民在地势险峻的悬崖峭壁上携手打造的这条“文山红旗渠”,成为文山市工程史上最为悲壮、震撼人心的篇章。它不仅是文山人民战胜自然的象征,更是云南省水利建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条水渠承载着引水灌溉的重任,见证了人民群众在红旗渠精神引领下用汗水和智慧铸就的辉煌。它蜿蜒盘旋在大山之间,自建成使用至今始终奔腾不息,象征着生命的力量与文化的传承。
漫步在狭窄险奇的引水渠道边,看着清澈水流欢快地流向肥沃田地、流进万千灯火、淌入文山人民心田,可以预见,“解放大沟精神”润泽的文山人民将迎来崭新的辉煌明天!解放大沟是一座不朽的丰碑,铭记着文山的过去,展现着现在的辉煌,更预示着未来的美好。
作者简介李光员,云南省文山市广播电视台记者。喜欢写作,时常有散文、报告文学、评论等数千件作品在《人民日报》《中国水利报》《云南日报》《云南政协报》《云南经济日报》《文山日报》《右江日报》等媒体发表。荣获文山州“十佳记者”。《唱支山歌给党听》《帐篷小学书声朗》《一块送饭牌的传奇故事》等30余件作品获国家级、省级奖项。
文章仅用于“云南政协报”微信公众号,无稿费。
编辑:何健美
二审:欧阳文军
来源:云南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