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长宁“十四五”成绩单亮眼,实现“十、百、千、万”亿量级突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21:05 1

摘要:9月23日上午,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第五场新闻发布会。会上,长宁区委书记张伟介绍了“十四五”期间长宁区在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与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回应媒体关切。

9月23日上午,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第五场新闻发布会。会上,长宁区委书记张伟介绍了“十四五”期间长宁区在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与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回应媒体关切。

(颜凌康摄)

长宁作为上海联通长三角、面向海内外的重要门户,近年来紧抓“大虹桥”和“数字化”战略机遇,不断提升城区能级与核心竞争力。此次采访,记者不仅在发布会现场聆听了长宁“十四五”发展成绩单,还走进了周家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感受城区治理与社区服务的新实践;同时探访了位于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的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了解长宁如何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全方位支持。

多维度的观察,勾勒出长宁在推进国际化、数字化与民生化发展中的生动图景。

六大成绩亮眼

1. 经济跃升

“十四五”以来,长宁区经济发展实现跨越式提升。202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89亿元,是2020年的1.8倍,前四年年均增长7.8%;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80亿元,年均增长8.8%,财政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在此过程中,长宁实现了“十、百、千、万”的量级突破。“十亿”指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增加超50亿元,年均增量超过10亿元;“百亿”体现在楼宇经济的蓬勃发展,金虹桥国际中心诞生全市首幢“百亿楼”,74幢重点商务楼宇税收贡献净增近200亿元;“千亿”代表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软件信息、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租赁商务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格局基本形成,其中软件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8%,居全市首位;“万亿”彰显了数字经济优势,全区电商平台交易额达到1.62万亿元,占全市三分之一。

2. 改革创新

长宁主动抢抓大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机遇,积极承接国家战略。东虹桥片区税收年均增长13.6%,占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比重超40%。总部经济加速集聚,累计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2家,各类总部和研发中心已达153家。

在营商环境优化方面,长宁持续推出营商环境“八张特色牌”,成为全国首批、全市唯一的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创新推出全国首个健身、教培行业“公证提存”预付资金监管平台,守护居民消费安全;颁发全国首张外商独资购物中心业态综合许可证,为外资企业发展提供更大便利。

3. 科创引擎

坚持科创“回归都市”,长宁着力打造“上海硅巷”科创街区,累计集聚近900家创新型企业,培育出黑湖科技、西井科技等一批国家级、市级“专精特新”企业。与中科院微系统所、硅酸盐所共建数字硅巷孵化器,推动集成电路应用创新验证中心等全链条科技服务平台落地,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

同时,长宁通过“宁创”科技金融服务站、区属国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的实质化运营,完善全周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并依托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更便捷的支持与保障。

4. 城市更新

长宁坚持深度、全景更新理念,累计实施更新项目169个,推动城市功能和空间品质双提升。愚园路、武夷路和上生·新所番禺路成功入选国家级、市级旅游休闲街区,成为文化地标和网红打卡地;虹桥开发区入选全市首批商务单元整体更新试点。

在民生住房方面,长宁累计新开工精品小区472万平方米,完成新式里弄房屋卫生设施改造13.2万平方米,加装电梯超1100台。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超过1万套,虹桥人才公寓建成后将提供5400余套房源,成为中心城区体量最大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

在生态空间建设方面,长宁大力推进苏州河滨水岸线品质提升,打造27座生境花园,其中乐颐生境花园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优秀案例。外环林带生态绿道成为市民骑行的“最美路线”,展现绿色宜居新图景。

5. 民生改善

长宁始终把人民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推进“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建设,每年滚动实施“为民办实事”,不断提升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养老方面,全区养老床位已达7411张,万名老人床位拥有率居中心城区首位,并率先实现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建设全覆盖;教育方面,长宁加快建设“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国际部也已落成启用,进一步丰富国际化教育资源;医疗方面,全区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区,区妇幼保健院改扩建、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异地迁建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逐步形成“全+专”相结合的特色医联体体系;就业方面,积极开展“人社服务进楼宇”专项行动,建成22个社区就业服务站点,让居民在“楼门口”“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加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

6. 治理现代化

长宁不断提升城区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宁来说”议事坊、“1+10”人民建议征集矩阵等机制,推动群众广泛参与城区治理。

在精细化管理上,长宁推进两轮城市管理精细化三年行动计划,率先实现市政道路架空线全面入地,累计竣工145公里,形成“最美天际线”。建设15.37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占建成区总面积41%,并推广智能回收箱、垃圾分类新模式,入选生态环境部“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两个生动实践

1. 社区治理与文化新空间

周家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于2025年3月竣工,并自4月起分层开放。中心秉持“开放式、集约化、共享性、枢纽型”的理念,致力于打造多元一体、温馨宜居的社区文化新地标,为居民提供学习、娱乐、社交和服务一体化的综合空间。

中心分为四大主题空间,功能互补,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同周会客厅位于一楼,兼具居民交流和党群服务功能,设有多功能厅、“周桥印迹”展廊以及“同周暖XIN屋”,能够承载党课培训、文体演出、公益电影放映及民政服务等多样化活动,为居民提供精神文化滋养和便民服务。

同周学苑位于二楼,集智慧体育、国粹体验、音乐艺术和虚拟演播于一体,拥有9间功能教室。智体馆引入飞行、赛车、滑雪等沉浸式体育体验;国粹馆配备AI书画及机器人象棋;知音轩与时空坊则为音乐爱好者和青年社团提供丰富的展示与学习空间。

同周书房位于三楼,提供开放式阅读环境,包括自习区、儿童阅览区和露台区,并配备电子书下载和互动空间。特色资源如“初心书架”“双拥图书馆”以及青少年文化品牌“马良杯”主题馆,使其成为居民共享书香、培育文化认同的重要场所。

同周运动馆位于地下一层,是智能化社区健身中心,实行扫码入场和公益性分时收费。设施包括舞蹈房、乒乓球场等,并通过“帕友之家”等特色项目,将体育锻炼与健康干预相结合。

周家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和运动体验,更通过多元化服务与共享空间,真正打造了“苏河同周、同城共家”的社区港湾,体现了长宁区民生服务的温度与活力。

2. 服务企业走出去

长宁区主动承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及“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创建三大战略,围绕电商生态、航空产业集群、国际贸易功能和总部经济四大优势,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出海服务体系。区内企业出海总部集聚区以产业集群、航空物流、企业出海和专业服务“四位一体”为核心,形成从需求对接到资源配置、再到落地实施的完整服务闭环,为企业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坚实支撑,进一步擦亮“最虹桥”品牌。

(颜凌康摄)

依托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的区位优势,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长宁分平台)于2025年6月正式投入运营。平台整合虹桥海外发展服务中心的公共服务资源及市场化服务资源,联合阿里国际站、东虹桥集团、英格卡集团等,打造集政务服务、市场化专业服务、数字化赋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平台通过“12+12”服务矩阵,为企业提供全链条出海支持:政务服务涵盖通关便利、海外人才服务、跨境税务筹划、法律事务指引等12类事项,如引入上海会展中心海关提供商品快速通关和关税优惠、协同区人才局提供海外人才引进与管理支持、区外事办提供APEC商务旅行卡及签证便利等;市场化专业服务则包括跨境金融、国际法律、供应链管理、ESG咨询等12类服务,入驻机构包括中信保、金杜律师事务所、东航物流、东方国际集团及阿里国际站等,为企业在国际市场运作提供专业保障。

其中,阿里国际站在企业出海中发挥核心作用,提供从建站、营销、物流到履约的全链路数字外贸服务。企业可通过平台展示产品、管理订单、优化供应链,并借助AI工具进行市场分析和精准投放,大幅提升出海效率。平台还引入数据运营服务、AI互动体验及出海全链路路演,通过数字贸易展示和标杆企业案例分享,为企业提供“从0到1”的出海实操指导。

阿里国际站华东大区总经理侯野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平台的核心任务是解决企业出海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业务时效。目前,平台已应用长文本多模态人工智能模型,不仅降低客户成本,还显著提升获客与营销效率。

平台品牌活动“虹桥出海沙龙”迄今已举办27场,服务企业超过3700家,为企业搭建国际交流与资源对接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平台定期邀请欧洲核心国家采购商、跨国贸易商与区内企业对接,帮助企业抢抓中欧采购新机遇,搭建通往海外市场的桥梁。同时,长宁开发了“大虹桥数字营商服务平台”小程序,将政策资讯、活动信息和服务预约功能整合,企业可线上预约线上或线下服务,也可预约联合上门服务,实现数字化、便捷化的出海支持。

通过总部集聚区建设、综合服务平台运营以及数字化赋能,长宁区形成了以“政务服务+专业服务+数字化工具”融合的全链条出海体系,不仅助力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也推动区域经济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展望“十五五”

通过本次采访的多维场景——从长宁“十四五”发展成绩单,到周家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再到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可以清晰看到长宁在“硬实力”和“软环境”上的双向提升。城区经济发展与产业集群建设展现出强劲动能,社区文化与民生服务体现了温度与品质,而企业国际化服务平台则展示了高效、专业的对外开放能力。

这些实践不仅彰显了长宁区在国际化、数字化和民生化方面的生动探索,也折射出“人民城市”理念下的全面发展格局:城市建设既注重产业和经济硬实力,也强调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居民福祉的软环境提升,为打造上海国际精品城区提供了生动样本和可复制经验。

当前,长宁区正加紧编制“十五五”规划,明确未来发展重点和战略方向。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方面,长宁将继续推动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结合,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产业集群。在改革开放层面,长宁将争取在制度创新、总部经济发展、国际贸易服务等方面实现新突破,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全球吸引力。同时,区内将持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力求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方面取得新成效。

展望未来,长宁的目标是迈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在科技、产业、城市治理和民生服务等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