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要生气”“亲生的,亲生的”“没关系,一切随缘,翻篇吧”“放过自己,也放过孩子,保命要紧”“多大点事呀”
文/兰妈谈育儿
情绪上头的那一瞬间,相信对于无数父母们来说,简直像疯子一样
是啊,生孩子容易,教育难
当我们被孩子气得发抖时,嘴里是否还念叨着:
“不要生气”
“亲生的,亲生的”
“没关系,一切随缘,翻篇吧”
“放过自己,也放过孩子,保命要紧”
“多大点事呀”
事实上,回头再看看自家娃,真的能做到如此洒脱吗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愿意发脾气,而是真的很无奈
特别是被孩子气到胸闷气短时,别人看你好像精神出了问题一样大喊大叫,只有自己知道不发脾气不行
谁不想温柔呢,可每一次都是崩溃后自愈,自愈后要不了多久就会接着崩溃
…
对此,兰妈也一直在寻找各种不同的应对策略、和缓解焦虑方法
直到,一次偶然机会,我看到《庄子·山木篇》里的一句典故:“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突然就明白了如何在一段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对他人、对自己都能平衡的心理工具-“虚舟理论”
而所谓的“虚舟理论”,也是我国古代道家思想里重要的一个哲学概念,以庄子的“虚己以游世”作为核心思想例证
举个例子:
一个周末,你带着家人去湖面划船,突然被另一艘船迎面撞上来,没有看到船上场景时,你会火冒三丈地想要骂人,可如果再看到船上空无一人,是搜随风飘落的弃船时,心情是不是瞬间就平静了呢
无人驾驶的随风飘来,找谁出气呢?没有人,自然也就没有气可生了,甚至还会觉得有些莫名其妙,然后就是无奈地笑笑了
这里,也是“虚舟”的智慧之处
是呀,任何时候又遇到任何事情,最让我们生气难以接受的,往往并不是“事情本身”有多么糟糕,而是我们对这件事情背后“主人”态度上的主观评判
对方若谦和有礼,你也大方相让,可对方若得理不饶人,你就会觉得“他一定是故意的”,也会心生不满地认为“他都不尊重我,我凭什么要尊重他”
所以,如果用“虚舟伦理”来育儿,我们当家长的,一定要多学会一些“虚舟智慧”的套路
01
孩子写作业拖拉磨蹭时
换个角度想:这是一艘“饿肚子”的空船
“别玩了,快写作业”
“怎么还没写完?,不要再磨蹭磨蹭了”
“我不管了,如果作业再写不完,看我不把你屁股揍开花”
…
结果呢,孩子还是一副“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的态度
这让阁下该如何应对呢,把孩子揍一顿吗?只是管个当下,孩子心里其实是一百个不服气,嘴巴里也骂骂咧咧不知道说了多少坏话
还有一些妈妈想通后,会比较佛系地说:“哎,还是随缘吧,还记得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一定能把他培养成天才,后来觉得健康平安长大就好了,而现在我感觉不行了,只要娃儿不把我气死就够了”
甚至还有一些妈妈,嘴上说“不管了”,手上还是会不知觉抄起衣架直接开打,你若问她不打不行吗?她的回答也是:难道看着孩子继续在错误的路上继续错下去,自己不好好做人,还去祸害别人吗
是的,孩子要管,而且还是必须要管
但管教方面一定是要讲究方式的,特别是你越管、孩子越跟你对着干的情况下,就是方法本身出了问题,也不要再继续飞蛾扑火了
换个角度,当孩子不好好写作业怎么催都不管用时,就把他们想象成一艘“饿肚子”的空船吧
当然了,这里的“饿肚子”并不一定非要是吃饭,孩子可以是肚子饿了、口渴了、想玩玩具了,也可以是贪玩想要找同学了
总之,拖拉磨蹭的根源就是专注力没跟上,孩子的思想和兴趣也完全是在作业和学习之外的其它事情上
既然如此,还不如直接引出那个“其它”
这个时候,为了更好地达到目的,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方式也尽量偏向于俏皮可爱
比如,先轻轻地拍拍孩子的肩膀,然后再用活泼可爱的口吻对孩子说:“喂,小家伙,在想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快说出来妈妈听听,妈妈这颗八卦的心早都按耐不住了”
此时,待孩子放松警惕,也对你说了心里话时,就以承诺的方式再对孩子表示:“那你就赶快把作业写完,然后我们再一起…”
这种以接纳兴趣为吸引力的方式,就是“虚舟”智慧里的投其所好
你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想要什么了,自然也就能轻易地和孩子达成愉快的沟通与互利了
02
孩子发脾气乱扔东西时
换个角度想:这是一艘“有情绪”的空船
有一位妈妈说:
“如果你闲着没事干,那就生个儿子吧,保证让你把暴跳如雷、火冒三丈体验个遍,逆子反骨起来,也会让你明白什么是七窍生烟、咬牙切齿、顿足捶胸、抓耳挠腮,肝胆欲裂…”
事实上,男孩也好、女孩也罢,如果孩子反骨就是毛病、就是问题,那一开始就错了
你以为生儿子就会让你生气,生女儿就是体贴小棉袄了吗
并不会
兰妈就生了两个女儿,也许在别人眼里就是羡慕的两个小棉袄,每天也轻松得连一句重话都没说过
但现实情况却是,只要是两个姑娘凑在一起,就是三天两头打架闹脾气的常态
以前,只要一生气就扔东西,只要一吃亏,就会使出吃奶的劲儿狠揍对方
也是不一会儿的功夫,家里面就开始变得乌烟瘴气起来
如果你喜欢安静、向往和谐,那么只要是二胎,不管是男娃还是女娃,有孩子的地方就有竞争,有竞争的地方也就有心机和矛盾
刚开始的时候,为了能多享受一些安静时光,不会被周围邻居所吐槽议论,兰妈总是会在女儿们打架争吵的时候充当裁判
可不管你怎么公平裁判、如何明智选择,总有一个会气呼呼地说“你偏心”,然后就生气地扔东西宣泄不满
直到我透过“虚舟”智慧去看待这件事,把两个女儿发脾气扔东西,看作成一艘“有脾气”的船时,我会想象着:
两个丫头发脾气起来,就像是一个喝醉了酒的疯丫头一样,尤其是干架的时候披头散发,简直是有趣极了
伴随着想象中的理解,我不禁开始憋笑,越看越想笑,偷偷笑出声之后,两个女儿也在她们自己的情绪中,把自己给整笑了…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得出,孩子有情绪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如何去看待情绪这件事情
如果我们把发脾气乱扔东西的孩子,看成一个喝醉了酒的醉小汗时,你眼里就是看热闹的好笑态度
如果我们把说脏话、发脾气骂人的孩子,看成一个随学随会的复读机时,你也能马上意识到自己语言上的不妥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把叛逆顶嘴的孩子,看成一颗有想法不想认输的胜负心强时,我们更能慢慢理解孩子渴望坚持己见背后的执着和勇气了
03
孩子只喊“妈妈”却不说事时
换个角度:这是一艘“求关注”的空船
听一位妈妈说:
小时候,孩子刚开始学说话喊“妈妈”、“妈妈”时,我恨不得把耳朵长在孩子身上,生怕错过每一声稚嫩可爱的声音
可到了2岁左右的时候,我见到孩子就躲,因为娃只要一看到我,就会把“妈妈”、“妈妈”挂嘴边
你若回应一声,那孩子就会喊得更起劲儿了,光是一句“妈妈”就能喊十分钟,我耳朵简直是受不了了
本以为,就凭孩子把“妈妈”天天挂嘴边的亲密程度,我的孩子将来肯定是离不开我的”
然而,现实却啪啪打脸,孩子读幼儿园后天天吵着要找同学玩,读小学后天天把“我知道了,烦不烦”挂嘴边,等到初中、高中的时候直接就是“别管我”了
说到最后,妈妈还满脸不可思议,根本不能理解地喃喃自语说“曾经那么依赖我,天天把妈妈挂嘴边的孩子,究竟是什么时候变成这个样子了呢”
事实上,曾经的亲密和现在的疏远冷漠,之所以会形成如此明显的差距,问题就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孩子身上的问题
兰妈身边就有一个2岁多的小丫头,她每天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妈妈”,可喊了妈妈之后又不说话了
妈妈问她“什么事”,她只是笑笑,但不到1分钟的时间,“妈妈”又挂在小嘴巴说个不停
刚开始的时候妈妈还觉得好笑,时间久了就会觉得烦,有时候甚至还带着情绪问孩子“你到底什么事,说话呀”
眼见妈妈耐心全无,兰妈给她支招说“孩子喊你妈妈、妈妈,那你也把宝贝、宝贝,挂嘴边回应她呀”
果然,妈妈照做,小丫头听到“宝贝”、“宝贝”之后,像个唐老鸭一样蹦蹦跳跳地扑进妈妈怀里
本来还烦躁的妈妈,看此一幕也立马情绪好转了,搂紧女儿,两个人说起了悄悄话、还玩上了以前觉得幼稚的游戏与玩具
…
看吧,这里就是“虚舟”智慧了
孩子只喊你、却不说事,你把他想象成一艘渴望被关注的小船儿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回应孩子,那就跟孩子一样,做一个不被理解的“复读机”吧
孩子喊你“妈妈”、“妈妈”,你就回应孩子“宝贝”、“宝贝”
先和孩子成为同一类人,然后才能“像个孩子”一样和孩子建立更多共同语言和兴趣爱好
那么,关于虚舟理论这个不容易让人生气的育儿工具,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来源:兰妈谈育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