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元青花双珍汇聚申城,共赴“神采幽蓝”的元青花千年之约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20:40 4

摘要:2025年10月,上海仲轩秋拍将携两件元青花珍品——青花岁寒三友图盖罐与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亮相上海中心,为全球藏家呈现一场跨越时空的陶瓷艺术盛宴。这两件器物不仅承载着元代中西文化交融的辉煌历史,更以其精湛工艺与稀世价值,成为市场瞩目的焦点。


2025年10月,上海仲轩秋拍将携两件元青花珍品——青花岁寒三友图盖罐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亮相上海中心,为全球藏家呈现一场跨越时空的陶瓷艺术盛宴。这两件器物不仅承载着元代中西文化交融的辉煌历史,更以其精湛工艺与稀世价值,成为市场瞩目的焦点。

元 青花岁寒三友图盖罐 1. 山中商会旧藏。 2. 亨利戛纳爵士伉俪旧藏。 3. 小山富士夫旧藏。

1. 青花岁寒三友图盖罐:文人精神的物化象征
此罐高14.3厘米,直口、溜肩、鼓腹,附伞形盖,造型端庄秀雅。其腹部以青花绘“岁寒三友”——松、竹、梅,松枝虬曲苍劲,寒梅破蕊怒放,翠竹清秀挺拔,三者于冰雪中傲然独立,象征文人高洁不屈的品格。肩部与盖沿饰卷草纹,盖面与胫部绘变形莲瓣纹,整体布局疏朗清新,笔意酣畅洒脱,青花发色苍翠妍丽,深入胎骨,堪称元代青花精品。


此罐来源显赫,历经山中商会、亨利戛纳爵士伉俪、日本古陶瓷权威小山富士夫等名家递藏,并多次亮相国际顶级展览,如1953年伦敦东方陶瓷学会“14至19世纪中国青花瓷展”、1954年威尼斯“中国艺术展”等,著录于《中国古代雕塑、青铜器、陶瓷及明代瓷器展览图录》《Arte Cinese Chinese Art》等权威文献,流传有序,弥足珍贵。

元 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

2. 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元代工艺的巅峰之作
此罐高27厘米,直口、丰肩、鼓腹渐收,圈足砂底粘釉斑,造型圆润丰美。颈部绘缠枝栀子花,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花瓣盛开、初开、团状、花背四种形态各异,以阴刻勾勒成形、青花涂绘的工序烧制,取得强烈立体效果,姿态仰覆相映,饱满艳丽。腹部内外接胎痕明显,内腹壁慢轮修坯痕与釉浆流淌痕迹,彰显元青花独特的成型工艺;釉色白中带青,积釉处呈鸭蛋青色泽,底部涩胎泛瓦红色,留有垫烧粘结高岭尾砂痕迹,为元代装烧工艺的典型特征。


此罐曾三度现身拍卖市场:1995年北京翰海以187万元成交,2005年同场以726万元易主,2014年北京保利更以1265万元创下新高。其纹饰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藏同类器物一致,市场与学术价值双重认证,堪称元青花中的“标准器”。

1. 文化交融的结晶:中西合璧的工艺革新
元代疆域横跨欧亚,钴蓝料自波斯传入景德镇,与本土制瓷技术结合,催生出青花瓷这一划时代产物。波斯钴料发色浓艳,与中原绘画技法融合,形成“铁锈斑”特征,赋予元青花独特的美学语言。此两件器物中,岁寒三友图盖罐以文人画入瓷,缠枝牡丹纹大罐以伊斯兰风格缠枝纹为骨,皆体现元代“尚大、尚奇、尚繁”的艺术风尚,成为中西文化对话的实证。

2. 稀缺性与工艺门槛:不可复制的经典
元代青花烧造时间仅约40年,存世量稀少,完整器更是凤毛麟角。其制作需依赖进口钴料、精湛的分水技法与复杂的装烧工艺,任何环节的失误均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如缠枝牡丹纹大罐的阴刻填色工艺,需先以针状工具勾勒轮廓,再施青料晕染,对匠人技艺要求极高。这种“不可逆”的工艺特性,使得元青花成为陶瓷史上的“绝唱”。

3. 市场与学术的双重背书:价值攀升的引擎
近年来,元青花在拍卖市场屡创天价:2024年香港苏富比一件同类牡丹纹罐以2760万港币成交,2025年5月另一件更以2599.5万港币落槌,足见其市场热度。学术层面,元青花研究已形成完整体系,从钴料成分分析到窑址考古发现,为其鉴定与定价提供科学依据。此两件拍品均附详细流传记录与出版著录,进一步巩固其“硬通货”地位。

上海仲轩秋拍此次推出的两件元青花珍品,不仅是陶瓷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与市场价值的标杆。它们以幽蓝之色跨越时空,诉说着元代帝国的辉煌与匠人的智慧,也见证着收藏市场对顶级艺术品的永恒追求。2025年金秋,上海中心,让我们共赴这场“神采幽蓝”的千年之约。

来源:翱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