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提“下跪”,不少人第一反应是“清朝的锅”——电视剧里大臣见皇帝“扑通”跪下,奴才见主子也跪,好像中国人跪了几千年都是清朝搞的鬼。但你要是穿越回汉朝,可能刚进衙门就得跪;再往前蹦到周朝,见了贵族不跪还得挨板子。其实中国人的“跪瘾”,跟清朝真没多大关系,这背后藏
一提“下跪”,不少人第一反应是“清朝的锅”——电视剧里大臣见皇帝“扑通”跪下,奴才见主子也跪,好像中国人跪了几千年都是清朝搞的鬼。但你要是穿越回汉朝,可能刚进衙门就得跪;再往前蹦到周朝,见了贵族不跪还得挨板子。其实中国人的“跪瘾”,跟清朝真没多大关系,这背后藏着三千年的“身份密码”,今天咱们就扒一扒跪礼的“前世今生”。
首先得澄清一个大误会:跪礼不是清朝发明的,周朝就把它玩出花了。现在人觉得跪是“屈辱”,但周朝人跪,更像现在的“坐沙发”——那时候没有椅子,大家都是“席地而坐”,屁股坐在脚后跟上,膝盖贴着地面,这姿势叫“坐”。要是想跟人打招呼、表尊重,就把上半身挺直,屁股离开脚后跟,这就成了“跪坐”,相当于现在的“起身致意”。
比如孔子见了鲁哀公,就是跪坐说话;学生见老师,也得跪坐听讲。那时候的跪,没半点“卑贱”的意思,反而透着“礼仪范儿”。就像现在你见客户要站起来握手,周朝人见了贵人要“跪坐”,本质都是表达尊重,只不过姿势不一样。要是有人在周朝见了贵族还盘腿坐,那才叫没规矩,比现在见领导跷二郎腿还失礼。
到了汉朝,跪礼开始“变味”,慢慢跟“等级”绑上了。汉朝有了“胡床”(类似小马扎),但当官的、有钱人还是习惯席地而坐,老百姓想跟他们说话,就得“跪”着——不是跪坐,是真·双膝跪地。为啥?因为坐着的人比跪着的人高,一坐一跪,“上下级”的差距就显出来了。
比如大臣上朝见皇帝,得“免冠顿首”(摘了帽子磕头);小官见大官,也得跪;甚至儿子见父亲,有时候也得跪。这时候的跪,开始带点“服从”的意思,但还没到“屈辱”的地步——毕竟大家还是“跪得有尊严”,比如“顿首”是轻轻磕一下,不是“咚咚”猛砸,更多是形式上的尊重。
真正让跪礼“变味”的,是宋朝,而不是清朝。宋朝之前,大臣见皇帝,还能“坐而论道”——唐朝李世民跟房玄龄、杜如晦开会,大家都是坐着说话;到了宋朝,宋太祖赵匡胤觉得“大臣坐着跟我平起平坐,不像样子”,就故意把大臣的椅子撤走了。从此,大臣上朝只能站着;到了南宋,连站着都不行了,得“跪奏”,见了皇帝先跪下,说完话再起来。
这一下,跪礼的“等级感”直接拉满——皇帝坐着,大臣跪着,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味儿就出来了。而且宋朝理学兴起,强调“三纲五常”,儿子对父亲、妻子对丈夫、下属对上级,都得用跪礼表“顺从”。比如儿子给父亲请安要跪,学生给老师送礼要跪,甚至老百姓见了官差,也得“扑通”跪下,不然就可能被当成“刁民”。
到了明朝,跪礼更“卷”了,清朝不过是“继承发扬”。明朝皇帝比宋朝更讲究“权威”,大臣上朝不仅要跪,还得“三跪九叩”——跪下三次,每次磕三个头,一套流程下来,膝盖都得磨出茧子。朱元璋当皇帝时,有大臣上奏时没跪稳,还被骂了一顿;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大臣想见他一面,也得先在宫门外跪上大半天。
清朝入关后,把明朝的跪礼学了个明明白白,还加了点“满族特色”——比如见了皇帝要“打千”(单膝跪地,手拍膝盖),但核心还是“跪”。而且清朝把跪礼推广到了更底层,比如奴才见主子要跪,佃户见地主要跪,甚至老百姓见了八旗子弟,也得跪。这时候的跪礼,才彻底跟“屈辱”“卑微”绑在了一起,成了“等级压迫”的工具。
不过你可能会问:为啥外国人不跪,就中国人爱跪?其实不是外国人不跪,是他们早早放弃了跪礼。欧洲中世纪也有跪礼,贵族见国王要跪,但后来椅子普及了,大家见面都是坐着或站着,跪礼慢慢就成了“宗教专属”(比如跪教堂);日本、韩国也学过中国的跪礼,但后来也慢慢简化了,只有在正式场合才用。
而中国的跪礼,因为跟“皇权”“等级”绑得太死,一直没彻底丢掉。直到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下令“废除跪拜礼”,改成长鞠躬,跪礼才慢慢从官方场合消失。但民间还有残留,比如过年给长辈磕头、办丧事时下跪,这些都是老传统的“尾巴”,现在也慢慢变成了“自愿选择”——想跪就跪,不想跪也没人逼你。
总结一下:中国人的跪礼,不是清朝“发明”的锅,周朝是“礼仪姿势”,汉朝加了“等级味”,宋朝彻底“跪出权威”,明朝清朝把它玩到极致。它从一开始的“礼貌”,慢慢变成“服从”,最后成了“压迫工具”,背后藏的是三千年的“身份制度”变迁。
现在再看跪礼,咱们不用骂清朝,也不用怪古人——毕竟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规矩。只是现在讲究“人人平等”,跪不跪全看自己,再也不用因为“不跪”就挨板子、被治罪了。要是穿越回古代,记得先练跪功,不然可能刚落地就得因为“不懂规矩”吃大亏!
来源:纪双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