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时值秋分,我们迎来了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大江南北,全国各地的人们,全都沉浸在“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的喜悦之中。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时值秋分,我们迎来了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大江南北,全国各地的人们,全都沉浸在“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的喜悦之中。
丰收是农民的“高光时刻”,也是乡村独有的“治愈系”风景之一。近年来,在城市化高速推进的另一面,乡村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精神寄托。无数都市人一次次奔赴乡野,只为让焦躁的身心,重归平静。
2025年上半年,全国乡村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5%。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一业兴、百业旺的“化学反应”正在广袤乡村发生。如何有效地推动农文旅融合,最大程度地挖掘、发挥好乡村的治愈能力,成为众多乡村脱颖而出的关键。
在钢铁丛林与数字洪流的双重夹击下,现代人对于乡村治愈力的渴求是前所未有的。乡村拥有与现代城市截然不同的节奏和特质。从自然、文化到日常生活,它总能以一种柔软却坚韧的力量,抚平焦虑、唤醒感知,让人们重新找到与自我、与他人、与世界的联结。
@楠溪江
乡村的治愈力,首先源于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城市生活将人禁锢于恒温的室内,感官在空调的单调嗡鸣与屏幕的蓝光中变得迟钝。而乡村则以其辽阔的田野、起伏的山峦、清澈的溪流,构建了一个全然不同的感知世界。
在这里,我们能用皮肤感受阳光的暖意与清风的抚触,用耳朵聆听鸟鸣的婉转与树叶的沙沙作响,用鼻子呼吸泥土的芬芳与稻穗的清香。这种全方位的感官沉浸,如同一次系统的“重启”,冲刷掉积累的疲惫,让被现代生活压缩的知觉重新舒展,在与天地自然的对话中,找回最原始的生命力。
温岭下呈村稻田 @宋海宁
乡村的治愈力,还体现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乡村是时间的容器,保存着缓慢而厚重的历史节奏。庄严的祠堂、斑驳的土墙、废弃的老井……都在无声地讲述着过往的故事。
参与一场地方节庆,学习一门传统手艺,聆听一段乡野传说,这些活动让我们得以触摸到一种超越个体生命的、绵长的时间维度。它对抗着都市中“当下即一切”的急促与瞬时,为我们提供了历史的纵深感。在这种文化溯源中,个体不再漂浮无根,而是通过与传统的连接,获得了身份的认同与精神的依托,焦虑由此被历史的沉稳所安抚。
杭州青山村端午游龙会 @我们de青山村
更深层次的治愈,来自充满温情的生活气息。城市中的邻里关系多是疏离而匿名的,而乡村则保留着基于地缘与亲缘的、富有温度的群体联结。
每一次围炉夜话时的真诚问候、每一顿农家饭里的质朴交流、每一场农事体验中的互助协作,都能有效化解现代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感。这种简单、直接、充满人情味的人际互动,是对都市生活中精于计算、保持距离的社交模式的一种软化与修复,让我们重新体验到自己作为社会性动物被需要、被接纳的温暖。
作为一种日益稀缺的社会情感资源,乡村的治愈力,如同埋藏在乡土之下的珍贵矿藏。如若不能以恰当的方式,将其转化为值得参与的文旅体验,这份宝贵的治愈力或将在沉寂中慢慢消逝。
近二十年来,浙江在积极探索“两山转化”的过程中,涌现出丰富多样的乡村文旅发展模式,为系统性地释放乡村蕴藏的巨大治愈能量,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样本。
富阳东梓关村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既是乡村鲜明的标识,也是乡村治愈力的根本所在。但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乡村要么人去屋空,成为荒草堆中的遗址;要么在大拆大建中被“格式化”,失去了自身特色与发展方向。
浙江自2003年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始终秉持“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的核心观念,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尽力保留山水原生态、保护传统古村落,留住乡愁乡情的寄托,为乡村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必要基础。
松阳杨家堂村
位于浙南山区的丽水松阳,拥有华东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群,现存传统村落100余座,被《中国国家地理》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然而十年前,这些古村曾一度濒临空心,民居摇摇欲坠。
2016年,松阳通过联合专业建筑设计机构,开启了“拯救老屋”行动,对一大批破损的古建筑进行抢救性修复,同时对许多闲置老屋进行合理化改造,使之成为餐厅、民宿、美术馆、书店……
松阳横坑村玖层美术馆
这些空间既延续村庄历史风格,又适用于新的经济形态,拓宽了人们对乡村现代化的想象——乡村不必成为城市的复刻,它可以在山水间积淀人文厚度,亦可注入当代艺术内核,让古老躯壳流淌年轻血液。
山村“活”了,年轻人又回来了。他们在乡村当起了民宿主理人、咖啡师、手艺人或是其他自由职业者。闲暇时间,他们会和游客一起在村中行走,看土黄的村居沿着山势错落,村民伏着身子在屋旁菜园除草拢土;村庄不远处,几棵参天古槠与栲树下,铺陈着连片的茶园。传统乡村的美好生活,所见即所得。
松阳茶园
守住了乡村的原生特色之后,还要考虑如何“两条腿走路”,通过多元赋能让乡村的治愈力被更多人看到。
近年来,越来越多综艺节目扎根沃野乡村、记录新时代田园生活,涌现出不少佳作。这些节目将镜头对准乡村,将新农村、新农民作为节目创作的源头活水,以纪实的方式去展现乡村生活真实面貌,更加深度地参与乡村生活,传达了理想生活的另一种答案,呈现出乡村发展的蓬勃朝气。
《种地吧》视频截图
如现象级乡村综艺《种地吧》,采用连续拍摄200天的方式来呈现10位年轻人种地这一件事。在关注年轻人沉浸式劳作的同时,镜头外的观众看到了真实的田园与乡村,感受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极具质感的生命体验,在播种与收获之间找到了力量与方向。
今年《种地吧》已热播到第三季,为将“流量”转化为“留量”,节目拍摄地杭州后陡门村新建了“后陡门·种地星球”农文旅基地。走进约700亩的“种地星球”,黄绿色的水稻、玉米、毛豆错落生长。往深处走,麦芒餐厅、小丰收直播间、小种子剧场、勤天小镇商业街区等新空间随处可见。
种地星球 图源:种地吧官方微博
在后陡门的广袤田野上,餐饮、演艺、文创等不同文旅业态相互赋能、共生共长。从节目创意到实体落地,“种地星球”完成了内容IP到实体IP的转变,让农耕文化可感可知、乡村价值可触可及。
当下的浙江乡村,已非静止的田园牧歌画卷。在这里,古老的村庄正被注入乡愁内涵,广阔的原野生长出精神食粮。通过乡村旅游的深度整合,乡村资源得以被充分挖掘利用,为现代人提供全方位的疗愈体验。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6月,浙江省接待乡村旅游人数1.97亿人次,同比增长11%,高于全域旅游增速0.8个百分点。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日益凸显。
乡村的治愈力,源自乡土大地,但其未来绝不仅限于地理意义上的乡村,而在于跨越边界,融入城市,走向世界,成为现代人类共同的精神支柱。
有学者指出,中国的城市发展历来以乡村、乡土为基础,中国的城市化也从来没有脱离过乡土中国、乡村中国。
全球城市化的下半场,城市更新不再是大拆大建,而是推动城乡融合,构建更高质量、更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在此进程中,乡村治愈力仍将发挥关键作用。
日落时分的都市麦田 @Henry摄影笔记
2024年,杭州“麦田CBD”在互联网火爆出圈。这片“麦田CBD”的真实名字叫世纪田园,位于杭州钱江世纪城亚运村东侧,总面积4567亩,相当于426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采用“小麦——水稻”轮作的模式,上半年种植水稻、高粱,下半年种植小麦、油菜。
站在繁华的城市之中、金色的麦浪之间,看高铁飞速穿过楼宇麦田,现代都市的繁华与农业文明的质朴形成强烈反差,震撼之余,更带来一种难得的“松弛感”,触动人心。
在“麦田CBD”中穿行 @少喝汽水
杭州“麦田CBD”的走红,不仅因其审美与生态价值,更因它唤起了深藏于心的农耕情感与记忆,引发了人们对现代城市文明与乡村农耕文明如何共融的思考。
无独有偶,在杭州城西北部的一个城市社区里,我们也能看到源自乡村的文化妙用。这个城市社区名叫良渚文化村,身处良渚文明腹地,是一个保留了原生态山林水系,集文旅、居住、创业于一体的多功能田园小镇。
良渚文化村 @沈著
这里的居民更喜欢称呼自己为“村民”。他们认为,这是邻里和谐的象征,更是“亲如一家”的熟络与认同。
社区的玉鸟流苏锈墙上,刻着3931户“村民”自发形成的《村民公约》26条约定,涵盖家庭教育、婚丧嫁娶、文明就餐、孝老爱亲等公德。《村民公约》相当于传统村落的村规村训,在每一位“村民”的共同守护下,见证着乡村文明在城市的延续与传承。
良渚文化村乡村文化宣传 @旋意
坐拥锦绣河山与古老文化的中国乡村,不仅会带给本国人民强烈的归属感,对于其他国家的人来说,同样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近两年,随着“中国游”在全球社交平台的热度不断攀升,中国免签效应持续显现,外国游客来华旅行的脚步不断深入。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再满足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转而将目光转向了广大农村,希望在那里看到一个更加真实、更有深度的中国。
2023年,一位名叫“阳离子”的来自美国的95后姑娘,骑着一辆自行车,绕浙江2000公里,沿途记录Vlog发到海内外社交平台,播放量超过千万。
CGTN与阳离子分享视频截图
在浙江的见闻,让她对中国乡村有了全新的了解。优美的环境、特色的民俗、热情的村民……乡村的一切都令她着迷。之后,她更是毅然选择在杭州余杭百丈镇的一个村子里定居,开始了她梦想中的“田园生活”。
2024年11月15日,联合国旅游组织公布了2024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浙江溪头村等7个中国乡村入选。至此,浙江已有安吉余村、淳安下姜村、龙泉溪头村三村获此荣誉。
安吉余村是“两山理论”的诞生地。近年来,余村坚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通过“全球合伙人”计划,发力国际化、年轻化乡村旅游新赛道;接连举办首届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论坛、国际绿色乡村(中国·余村)创新论坛,发起成立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联盟,是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联盟秘书处所在地。
国际青年们在余村青来集
淳安下姜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基石,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开创出一条独特的乡村振兴之路。为了更好带动周边共同发展,淳安县以下姜村为核心联合周边村落协同发展,发挥文旅联合带头作用,创造了“先富帮后富、区域共同富”的“大下姜”乡村联合体共富发展模式。
龙泉溪头村作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传承地,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龙窑建筑群。每年超过50场的“不灭窑火”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活动,让各地游客得以亲身体验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与古朴农居村一溪之隔的宝溪国际竹建筑文创基地内,由来自中国、美国、哥伦比亚、德国等8个国家的国际知名建筑大师共同完成的竹建筑,同样令人流连忘返。
这3个惊艳全球的村,既是浙江众多美丽乡村的缩影,也是浙江乡村走向世界的坚实脚步。
龙泉溪头村竹建筑
人在土地的怀抱中重获平静,乡村因人的眷恋而重焕生机。乡村的治愈力,重新连接了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本土与世界,也必将为我们指引出一条更美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