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店生意越来越难做,明明没有电商冲击,为啥还会自己干到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3 20:22 1

摘要:在某二线城市的商业街上,曾经挤着8家眼镜店,如今只剩3家还在勉强支撑,老板们碰面叹气的次数越来越多。

在某二线城市的商业街上,曾经挤着8家眼镜店,如今只剩3家还在勉强支撑,老板们碰面叹气的次数越来越多。

奇怪的是,电商并不是眼镜店的直接对手。

那么,传统门店究竟是如何把自己玩死的?

这年头,街边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但要说哪个行业最让人看不懂,眼镜店绝对算一个。

一边是“倒闭潮”来势汹汹,有数据预测,从2022年算起,到今年全国得有六万家眼镜店撑不下去。

算下来,平均每天都有55个老板在默默摘下招牌,打包走人。

就连行业里唯一的上市公司博士眼镜,也陷入了“开两家,关一家”的尴尬循环。

可另一边,直播间里“9.9元配镜”的链接被瞬间秒光,是年轻人为了日本设计师奥山清行联名款的镜框,心甘情愿掏出几千块。

这就奇怪了,明明没有像服装、餐饮那样被电商冲得七零八落,这个行业怎么就自己把自己干到黄了?

其实,问题不出在渠道,而出在“价值”本身。

一副眼镜的价值,已经彻底裂开了。那些倒下的六万家店,就是死在了这个价值模糊、不上不下的“中间地带”,被消费者用钱包无情地清扫出局。

过去,走进一家眼镜店,就像踏入一个知识的迷宫。

什么“非球面”、“阿贝数”、“折射率”,各种专业术语听得人云里雾里,最后只能在店员的引导下,稀里糊涂地买单。

学校门口、医院旁边,这些实体店是唯一的选择,它们靠着“伪专业”的光环,心安理得地收取着高昂的溢价。

这层窗户纸,现在被捅破了。

江苏丹阳,这个小城承载着全国七成、全球一半的镜片产能。

在这里,镜片的价格不是按片算,而是被形容为“论斤称”。丹阳出厂的批发价,往往不到门店标价的两成。

所谓的暴利,在这里找到了源头。

2016年,博士眼镜一片镜片的成本是28块钱,到了店里,标价就是280元。

明月镜片更夸张,一片成本6块7的镜片,零售价敢标到998元。

行业里那句老话“20元的镜架,400元卖你是讲行情”,真不是开玩笑。

就连那些国际大牌,很多也是丹阳代工,成本不过两百,转手就能卖出几十倍的天价。

可现在,00后这代人,配镜前的标准动作是打开小红书、抖音,把各种攻略研究个底朝天。

他们不仅搞懂了什么是折射率,甚至连阿贝数这种冷门参数都了如指掌。

于是,他们拿着医院的验光单,直接上传给线上店铺就行,甚至用个手机APP就能自己测瞳距。

越来越多的线上品牌,索性绕过所有中间商,直接从工厂到消费者。

到了2024年,他们线上销量已经占到总销量的七成。

在这个战场上,眼镜被彻底剥离了所有附加值,回归到一个矫正视力的工具。

任何多余的溢价,都会被无情地抛弃。

然而,故事还有另一面。就在功能价值被压缩到极致的同时,眼镜的情感和社交价值,却被前所未有地放大了。

它不再是过去那个代表“书呆子”的刻板符号,反而成了时尚穿搭、妆容搭配的点睛之笔。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消费者可以前脚在直播间抢9.9元的眼镜,后脚就为一副设计师联名款支付几千元。

买9.9元的眼镜,是为了满足最基础的视力矫正功能,追求的是极致性价比。

而花大价钱买一副IP联名款或设计师镜框,购买的早已不是镜片和镜架本身,而是其背后的设计故事、品牌认同,以及那种“为爱发电”的圈层归属感。

在这种逻辑下,眼镜的物理属性退居次要,消费者为之买单的,是那种“戴上它,我就是我”的独特感受。

在“极致性价比”和“情感溢价”这两个极端之间,还存在第三条路,一条价值回归之路。

传统眼镜店最大的问题,恰恰是“专业”二字的含金量不足。

全国持证的验光师只有区区三万名,而行业标准缺口高达二十七万。

这意味着,你遇到的所谓“验光师”,很可能只是个培训了几天的销售员。

店里的验光仪常年不校准,验光数据误差达到50度都算普遍现象。这种“伪专业”,根本撑不起高昂的价格。

于是,医院的视光中心,凭借其无可比拟的专业性和更透明的价格,分流了大量客源。

而一些有远见的连锁品牌,则开始了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

比如某品牌,他们敏锐地抓住了儿童近视防控这个痛点,果断从卖眼镜转型为做“视健康服务”。

他们为每个孩子建立专属的视力档案,提供每月复查、家庭指导等一系列深度服务。一套下来虽然要1200元,单价不低,但家长们买的是一份“放心”,换来的是高达70%的复购率。

还有的门店,开始在场景和业务上做延伸。

一家网红眼镜店,干脆在店里开辟了咖啡区和打卡墙,把配镜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的体验。改造之后,客流量暴增了四成。

可见商家真正出售的,是专业的解决方案和牢固的信任关系。

结语

那些倒下的门店,既无法提供线上渠道那样的极致性价比,也给不了设计师品牌的情感溢价,更不具备医院或专业机构的深度服务能力。

它们被困在一个“不上不下”的中间地带,产品不够便宜,服务不够专业,设计没有灵魂,最终被消费者无情抛弃。

未来,任何行业想要生存下去,都必须告别那种试图用一套话术、一款产品满足所有人的模糊定位。

这股关店潮不是行业的末日,恰恰是它告别野蛮生长的暴利时代,回归“为消费者创造价值”这一商业本质的新起点。

中间地带正在消失,未来属于那些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玩家。

信息来源:京报网2023-07-18《一副眼镜动辄上千,成本究竟是多少?谁在赚取“暴利”?》

界面新闻2017-03-16《电商冲击下眼镜零售,会成为夕阳产业么?》

武汉晚报2014-02-27《武汉眼镜行业掀起“关店潮” 房租涨价是主因》

中国眼镜网2018-03-07《夹缝中生存的中国眼镜零售行业》

来源:客观听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