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以来,贵阳贵安以粮食安全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产业融合为路径,做好现代山地特色高效都市农业这篇文章,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绘就了一幅幅“粮满仓、技助产、种强芯、加工兴”的丰收画卷。从田间地头到加工车间,从种业实验室到农机轰鸣的田野,贵阳贵安正以实实在在
金秋时节,黔中大地 稻浪翻滚、玉米挺立、椒红菜绿,一派丰收景象。
今年以来,贵阳贵安以粮食安全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产业融合为路径,做好现代山地特色高效都市农业这篇文章,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绘就了一幅幅“粮满仓、技助产、种强芯、加工兴”的丰收画卷。从田间地头到加工车间,从种业实验室到农机轰鸣的田野,贵阳贵安正以实实在在的丰收成果,回应着时代对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深切呼唤。
贵安新区高峰镇龙宝大坝水稻长势喜人。
9月17日上午,在贵安新区高峰镇龙宝村,沉甸甸的稻穗铺就了一片无边的金色海洋。
这里是贵安新区龙宝大坝种粮测产大比武现场,比的是谁家的水稻种得好、管得好、长得好。大比武共有10户种植大户自主报名参与,高峰镇兴威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文龙就是其中之一。看着整个大坝的水稻长势喜人,他也露出欣慰的笑容:“今年大家都将是个丰收年。说是比赛,其实更像对自己辛苦一年的检验。”
经过两天的测产,“龙宝种粮”模式再次传来喜讯:3163亩责任田平均亩产达697.1公斤,较2024年增长44.36公斤;其中,最高亩产高达932.6公斤,品种为贵州自育的“泰丰优79”。
在贵安新区龙宝大坝,农民喜悦地采收水稻。
据介绍,三年来,贵阳贵安在龙宝村大力探索、不断实践,总结提炼出“龙宝种粮”模式,在“优种、优管、优防、优机、优效”五个方面作出积极示范,实现粮食产量、亩均产值、农民收入、村集体收入“四增加”。贵安新区统筹城乡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向鹏表示:“接下来,我们将抢抓天时,采用机械化收割,保障粮食颗粒归仓。”
另一边的息烽县小寨坝镇大湾村也传来喜讯:由省、市、县、乡四级农技人员联合实施的“净作玉米百亩方高产示范”项目圆满完成,最终认定该百亩方单产高达904.84公斤/亩,超出预期指标13.1%,标志着贵阳在绿色高质高效玉米生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而在开阳县南江乡,1.2万余亩粮田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通过优化作物行距配比,利用玉米高秆与大豆矮秆的共生特性,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双重目标,玉米、大豆平均亩产较去年增加10%,成功实现双丰收。
据了解,今年全市玉米种植面积达82.41万亩,初步预计,玉米平均单产较上年提升2%以上。
主要粮食增产增收,特色水果也呈现丰收图景。在南明区永乐乡,艳红桃采摘季圆满收官,今年上市面积6000亩,产量高达9485吨;在乌当区百宜镇洛坝村,黄金梨也迎来丰收季,预计总产量达100吨,年产值超过100万元,每年带动种植户户均增收3万元左右;在白云区牛场布依族乡祁山村,漫山遍野的黔脆香李子挂满枝头,今年预计总产量3万公斤,总产值超90万元,周边40余户农户参与种植,户均年增收1.5万元……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粒子。今年上半年,贵阳市完成春播面积96.89万亩,蔬菜产量同比增长4%、水果同比增长6.4%、中药材同比增长8.7%。出栏生猪63.8万头、家禽1648.7万羽、产出水产品3496吨,牢牢守住了粮食安全底线。
种业创新强根基:
一粒良种 万担好粮
蔬菜大棚拔地而起,辣椒种植区工人忙着采收,玉米试验田中标注着代码的新品种植株挺拔、果穗饱满,科研人员正忙着收集科研材料……贵安新区马场镇的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贵阳粮油作物试验基地一派繁忙景象。作为该实验室在西南设立的首个粮油作物试验基地,自2024年11月签署共建协议以来,仅用大半年时间,核心区便建成投用,多方团队全面入驻,推动玉米、油菜、小麦等科研试验与区试有序开展。
该基地聚焦良种攻关与单产提升,种植了数万份遗传材料,包括国创玉001、002等适应不同区域的优良品系。通过打破体制限制,由贵州选拔30位育种专家组成老中青结合团队,与崖州湾实验室院士、首席科学家等紧密合作,推进资源创新与育种攻关,推动玉米向“高产耐密宜机”转型,小麦着力选育酱酒专用品种,油菜攻关早熟抗病新品种。
实验室中育种突破,田间地头结出硕果。日前,在贵州省2025年“揭榜挂帅”项目推动下,花溪区燕楼镇同心村玉米制种基地迎来丰收,平均亩产达391.5公斤,总产量突破215.5吨,实现翻倍增长。这一成果得益于多级联动技术服务体系,推广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绿色化“六化”模式,探索出“专家全程服务+新型主体运营+农户深度参与”的可复制推广路径,带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育种成果的推广和产业化,离不开强有力的企业主体和制度保障。不久前,贵州筑农高科种业有限公司获省农业农村厅颁发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A证),实现贵阳贵安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零的突破。该公司主营水稻、玉米、蔬菜的研发与推广,已推广优良品种30个,其自主研发的水稻矮秆基因(sdlr5)获国家发明专利。
种业的发展壮大,更需要质量监管体系的有力支撑。今年,贵阳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成功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合格证书,标志着贵阳市种子质量检测能力取得关键突破,彻底改变以往外送检测的局面,为保障用种安全、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在作物种业大步向前的同时,畜牧种源的升级也同步推进。9月13日,贵阳德康农牧有限公司首次从丹麦直接引进1080头优质种猪,标志着公司在推进种业振兴、打造西南地区生猪种业总部方面迈出关键一步。此次引种将极大提升本地生猪遗传水平和生产能力,为全省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种源保障。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的根基。贵阳贵安以创新为引领、以机制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持续推进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初步形成产学研推一体、育繁销协同的现代种业体系。下一步,贵阳贵安将加强与国家级种业创新力量的合作,在育种攻关上持续发力,选出更多优质高产高质品种,努力打造西南种业创新高地,为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无人驾驶乘坐式插秧机在清镇市投入使用。
农机赋能添动力:
“智”耕沃野 绘就“丰”景
秋收时节,黔中大地一片繁忙。9月11日,花溪区的稻田里,装配北斗导航的自动驾驶收割机正按预设路径高效作业,这里正在举行“2025年贵阳贵安水稻机收减损暨节约粮食反浪费活动”。活动现场农机轰鸣、稻香四溢,技术人员紧跟机械,一边操作一边讲解。“每降低1%的损失,一亩地就能多收好几公斤粮食。”一位农机手抹去额头的汗珠说道:“这不仅是技术,更是责任。”
由贵州省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参与改装的新型打捆功能联合收割机,依托北斗高精度定位,可在封闭区域实现田间自动驾驶,自主规划收割路径,转弯、调头一气呵成,作业精度达到厘米级。更引人注目的是,该收割机可在收割脱粒后自动粉碎秸秆、喷洒菌剂并压实成捆,一举将稻谷田间综合损失率降低50%,真正实现“颗粒归仓”。
另一边,在息烽县养龙司镇的玉米地里,机收减损大比武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农机手驾驶联合收割机在划定区域内敏捷穿梭,摘穗、脱粒、碎秆还田,动作干净利落。裁判员手拿测损仪弯腰仔细检查落粒情况:“我们不仅看速度,更要看收得干不干净、稳不稳。”代表贵阳出战的李昌金最终夺冠,他笑着说:“减少损耗,就是为增产出力。”
农机不仅收得好,还能“飞”着运。七月黄桃上市季节,在开阳县米坪乡,无人机悬停于果林之上,吊运着满筐鲜桃轻松越过高坡,稳稳落向货运点。基地负责人介绍,原先靠人背,一天最多运250公斤,如今一台无人机日运量可达5000公斤,成本降低6成。在息烽县永靖镇,无人机穿梭于陡峭山路间,快速收运莲花白,种植户高永华高兴地算起了账:“10吨菜装一车,往年人工费两三千元,现在用上无人机,降低一半成本还不累。”同样在清镇市、修文县、花溪区,无人机吊运正广泛应用于猕猴桃、玉米、水稻、西瓜等农产品。
息烽西山贡米种植区采用无人植保机喷洒药剂。
除采收运输外,无人机也成了植保主力。在息烽西山贡米种植区,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沿预定航线均匀喷洒药剂。“传统人工作业一天不到10亩,无人机一天就能完成400亩。”操作员边更换电池边介绍:“精准、高效,还减少农药浪费。”
从耕、种、管、收、烘到运输,机械化已参与农业生产全流程。近年来,贵阳贵安通过构建“1+8+N”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市、县、乡三级服务网络,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全程机械化作业,让丘陵山地的农业生产告别“肩挑背扛”。2024年,贵阳贵安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61.13%。今年以来,投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1274万元,新增农机具1.17万台(套),受益农户1.12万户;截至8月底,累计投用农机12.7万台(套),完成机耕面积198.2万亩。
技术赋能农机,智慧助推增效。贵阳贵安丘陵山地农机加快小型化、智慧化研发应用,促进“铁牛”变“智牛”,拓展农机新质生产力,探索农业发展方式新突破,助力农业高质高效,全力推动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现代农业注入新动能。
延链补链提价值:
点“食”成金 黔味飘香
近年来,贵阳贵安以“三品一菜”(调味品、饮品、休闲食品和预制菜)为核心抓手,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稳步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今年预计实现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0%。
在白云区牛场乡小山村,一座现代化粮油加工厂正悄然改变这个传统农业村庄。牛场乡小山村粮油加工厂厂区内菜油飘香,全自动生产线高效运转,从菜籽精炼到灌装封箱,每一环节都是农业标准化与现代化的生动体现。如今,该厂日加工菜籽达3000公斤,带动1288名村民通过集体经济实现增收,成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致富的重要引擎。
修文县久长街道的贵州盼诚食品有限公司,展示了肉类加工领域的“科技革命”。其现代化屠宰车间内,3条自动化生产线每小时可处理450头生猪,是传统工艺的22.5倍。项目投产以来,日均屠宰3000头、分割2000头,人工成本仅为传统工艺的三分之一,产品远销粤港澳大湾区。预计到2027年,年屠宰量将突破100万头,年产值超20亿元,显著增强区域肉类储备与市场保供能力。
在茶叶加工领域,位于花溪区久安乡的贵州久安古茶树茶业有限公司,其新建的碾茶生产线同样令人瞩目。该车间日加工茶青约1万公斤,通过优化工艺,不仅将碾茶加工效率提升40%,品质达标率也突破98%,达到欧盟标准,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此外,贵阳贵安围绕“粮头食尾”,以辣椒产业为突破口,推动“椒变酱”“辣椒+”战略落地,助力老干妈、苗姑娘等企业持续开发辣椒酱、辣椒油等系列产品,构建起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贵阳市农投集团、乡下妹等公司则深耕酸汤品类,推动“贵州酸汤”全产业链发展。在“农头工尾”方面,玄德生物、晨光生物等企业聚焦高端调味品制造,运用超临界萃取等技术扩大辣椒素、花椒精油等高附加值产品产能,实现从田间到车间的跨越式发展。在“畜头肉尾”领域,不断完善鲜肉分割与冷链配套,积极开发脆哨、卤味等休闲熟食,并深化皮、毛、骨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进一步提升肉制品附加值。
今年上半年,贵阳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373亿元。精深加工所带来的增值效应不断凸显,不仅实现了农产品多重转化增值,更推动了农业与工业深度融合、互促共进。接下来,贵阳贵安将继续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富民为根本,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品牌竞争力,让“黔货”更优、“黔味”更香,为乡村振兴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丰收,是大地对辛勤耕耘的回馈,是科技对传统农业的赋能,是政策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从一粒种子的萌芽,到一台农机的轰鸣,从一片试验田的探索,到一个加工厂的建设,贵阳贵安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不仅收获了满满的粮仓,更收获了科技兴农、产业融合、农民增收的累累硕果。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贵阳贵安将紧紧围绕市委“12345”工作思路,做好现代山地高效都市农业文章、守牢两条底线、突出三个重点、发展四大经营主体、推进乡村五大振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