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抢票比抢演唱会门票还难!” 上海大剧院的售票系统刚开放,顾竹君与秦雷主演的新滑稽戏《笑声传承》门票就瞬间售罄。台下座无虚席,一半是头发花白的老戏迷,一半是举着手机录像的20岁出头年轻人——当两位老艺术家把“职场内卷”“抢手机”的日常掰成笑料,全场笑声震得顶灯
“抢票比抢演唱会门票还难!” 上海大剧院的售票系统刚开放,顾竹君与秦雷主演的新滑稽戏《笑声传承》门票就瞬间售罄。台下座无虚席,一半是头发花白的老戏迷,一半是举着手机录像的20岁出头年轻人——当两位老艺术家把“职场内卷”“抢手机”的日常掰成笑料,全场笑声震得顶灯微微发麻,没人再问“滑稽戏是不是过气了”,因为舞台上的热烈早已给出答案。
老搭档再联手:把当下生活揉进“九腔十八调”
“顾竹君的嗓子一开口,魂儿就被勾住了!” 戏迷的赞叹里藏着对这位牡丹奖得主的熟稔。作为上海市非遗滑稽戏、上海说唱的代表性传承人,她从15岁登台至今,唱遍九腔十八调,南北方言切换自如,《唱新风》《拾手表》等经典早刻进上海人的记忆里。而秦雷与她的默契更是跨越 decades,从1997年《王老虎抢亲》的同台飙戏,到如今《笑声传承》的灵魂搭档,两人早已是“一抬眼就懂对方要抖什么包袱”。
这出戏最绝的是“老瓶新酒”的巧思。没有复刻旧段子,而是把滑稽戏的传统骨架塞进了当下生活:顾竹君演的退休阿姨为抢广场舞C位斗智斗勇,一句“现在的年轻人玩手机比当年我们抢粮票还拼”,老观众会心一笑,年轻人拍腿认同;秦雷扮的职场新人应对内卷,用夸张肢体演绎“带薪摸鱼被抓包”的窘迫,包袱抖得既接地气又戳痛点。顾竹君标志性的爽快泼辣台风撞上秦雷的沉稳细腻,一捧一逗间,把“非遗”唱出了生活气。
传承从不是说教:后台的细节藏着答案
“别再说传统艺术只剩情怀,看看他们就懂了。” 有观众拍下后台一幕:年轻演员鞋带松了,顾竹君蹲下身帮着系紧,还不忘叮嘱“打死结,不然摔成段子”;秦雷路过顺手把对方翻折的衣领捋正,嘴里嘟囔着“上台要精神,噱头才响”。这场景比戏里更动人——传承从不是摆资历讲大道理,而是前辈对后辈的细碎关照。
两人的传承方式早已融入日常。顾竹君收徒规矩极严,早上六点准时盯着徒弟练嗓子,谁迟到就拍下来发群里“公开处刑”,把自己数十年的功底倾囊相授;秦雷不爱说教,却总扛着折叠椅跑学校,跟学生聊“怎么把生活里的尴尬变成梗”,把滑稽戏的门悄悄为年轻人打开。就像疫情时两人自发录制的广播说唱《逆行天使》,没有华丽设备,却凭真诚在医院群里刷屏——他们的艺术从不是舞台上的表演,而是刻进骨子里的热忱。
笑到流泪的真相:这门非遗从未老去
滑稽戏曾被唱衰“剧本荒、观众少”,原创乏力、演出队伍削弱的困境真实存在 。但《笑声传承》的火爆撕开了偏见:当顾竹君用婉转唱腔唱“老传统要跟得上新脚步”,当秦雷用幽默解构“代际代沟”,老戏迷听到了熟悉的韵味,年轻人找到了共鸣的笑点。有95后观众说:“原来滑稽戏不是爸妈的专利,笑完还能想起自己的生活。”
散场时,一位老爷爷攥着泛黄的《王老虎抢亲》旧戏票,对着舞台喃喃:“当年看他们演祝枝山,现在看他们传手艺,真好。” 顾竹君与秦雷站在聚光灯下鞠躬,鬓角的白发清晰可见,却笑得比谁都明亮——他们用一辈子证明,滑稽戏的根在市井生活里,只要还能把日常过成笑料,这门百年非遗就永远鲜活。
别等下一轮开票才想起关注,因为真正的传承从不在聚光灯下,而在每一次“笑出眼泪”的共鸣里。顾竹君与秦雷的戏还在演,上海的笑声,就不会停。
来源:奇妙圆月x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