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春连 || 圆梦 (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19:59 5

摘要:2025年6月28日18点12分,我突然收到泰州市作协戴中明老师给我发来的短信:“肖老师您好,您的作协入会,今天已通过,祝贺!”这简短的18个字通知,在我心目中就像18颗非常珍贵的红宝石猛的投进了我平静的脑海中。那天我一夜未眠,思绪万千,像过电影一样,回顾我一

作者 肖春连

圆梦

2025年6月28日18点12分,我突然收到泰州市作协戴中明老师给我发来的短信:“肖老师您好,您的作协入会,今天已通过,祝贺!”这简短的18个字通知,在我心目中就像18颗非常珍贵的红宝石猛的投进了我平静的脑海中。那天我一夜未眠,思绪万千,像过电影一样,回顾我一生在文学这条崎岖的道路上所走过的艰难历程。那一夜,我就像影视演员站在辉煌的舞台上获得了百花奖一样的激动,兴奋的回忆着那些将我引进文学领域和耐心培养我的恩师。

(图片来源网络)

将我首先引进文学领域这条道路上的是我母亲。她虽然目不识丁,但在她那宽阔的胸怀里装满了对文化的渴望。她把她母亲从小教给她的儿歌一首不漏的全部都教给了我,我在她的怀抱中不但学会了唱儿歌,更重要的是通过唱儿歌,启蒙了我热爱文学的兴趣。从那时起,凡是母亲教过我唱的每首儿歌都牢牢的记在心中,至今都不忘记。我还清楚的记得母亲用儿歌教我学孝道。每天清晨,从山里儿飞过来的麻羽雀站在我家枣树枝上喳喳叫时,她就起身盘腿坐在炕上,将我搂在怀中,一边摇晃着我,一边唱“”麻羽雀,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老娘背到山后头,做好饭,叫媳妇媳妇你先尝。"她教我长大后别学麻羽雀,娶了媳妇忘了娘。这首儿歌从那时起就深深的埋在我心中。我参军后从第一个月发六元津贴费开始,就给母亲寄五元钱,补贴生活费用。我有了小孩后,每月从部队寄钱时,第一笔钱先寄给母亲,余下的钱再寄给孩子,我不喝酒不吸烟,节余的钱全部寄给母亲。

母亲用儿歌从小就给我灌输爱国的好思想,每天晚上我躺在炕上入睡前,母亲都盘腿坐在炕上轻轻地拍着我的肩膀唱着“儿呀儿呀快快长,长大后骑大马,挎钢枪,早日赶跑小东洋(日本兵)。”没想到这首爱国的儿歌,终于在我身上变成了现实,我初中毕业后参了军,不但骑上了高头大马,挎上了钢枪,还成了解放军队伍中的一名连队指挥员。

/肖春连 戎装照/

我四五岁时,母亲从村西头一家文化人家里给我借了《三字经》、《千字文》和《百家姓》两本书。她请街坊一些识字的人教我识字,那时我就开始背诵百家姓"赵钱孙李,周伍郑王……“还背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从此我对读书就感到了非常快乐。当我上到小学一年级时,全班背诵课文我每次都得第一名。当我上到小学三年级时,老师布置的作文,我都非常认真写,每次作文都被老师评优。到了四年级时我对作文更加上心。每到星期天,我就跟语文老师借阅他的语文教课书,将一星期老师要讲的内容,先提前预习,将教科书的有关内容抄下来。因家里太穷买不起本子和纸,我就和张淑贤老师商量好。请他将全班每次考试用过的废考卷,除她留一部分写备课记录外,剩余的全部送给我,我学她那样,把废考卷正面反过来,用订书机订好,每次写作文时,我用它打草稿,作文定稿后,我再将正稿一笔一划正正规规写在作文本上,从字面到标点符号,都写得正规,清楚,让人看后一目了然。从四年级开始,一直到六年级,每次作文都受表扬。五六年级语文老师董志先每次都把我的作文当作范文在全班朗读,还让我介绍写作方法和经验

在六年级班务会上,老师叫大家介绍自己将来的理想是什么?大家纷纷发言,有的说长大后想当工人,有的说初中毕业后想当兵, 也有的说想当拖拉机手,众说纷纭。唯独我一人说,我的理想是想当作家。那时作家凤毛麟角,一个省也找不到几个知名作家,我当时最崇拜的是只比我大六岁的北京市通州的神童作家刘绍棠,他十六岁就写出了《青枝绿叶》的小说,整版的篇幅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后来我上初中后还喜欢老作家孙犁和北京当地青年作家浩然的文艺作品。他们写的农村生活作品都是我家乡的故事,读起来有亲切感。

(图片来源网络)

上初中后,为了实现当作家的理想,我到工厂当小工搬砖,在河滩地砸石子卖给铁路上,挣来的几元钱就买当时刚出版的《青春之歌》和《林海雪原》小说。没钱买成语词典,我就向语文老师借《成语词典》利用午休时间抄了两个多月时间才抄完。从此整本成语词典都记在我心中,每到用词时,立即从脑海里蹦出来,这对我以后的写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至今没有忘记周口店中学(当时叫北京市七十中)初一(三)班语文老师邱时春对我的培养。当我上一年级写第一篇老师布置的摸底作文"记一件小事"时,前几天在上学路上正好碰到火车撞&车大卡车的事故,我就把当时火车撞击卡车的现场情景实事求是的写在作文中,文章结尾时,特别表明了是汽车司机抢道造成的事故,文章结尾告诉大家过火车道一定要严格尊守交通规则,没想到这篇记录现场新闻的作文竟然被邱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朗读,她还将这篇作文推荐给全学区举办的范文展览,在此期间我还收到外学校一位男同学的求教信,要我给他介绍如何写好作文的经验。从那时起,我对作文更加上劲。名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此我只要见到语文老师、不管认识不认识、就厚着脸皮向人家求教写作方法。

为了写好作文,我还到县城和北京市各大新华书店到处购买写作知识的书。

有一次经人介绍我认识了著名电影演员张瑞芳的外甥王好立,他送给我一本如何提高写作能力的书,我将这本书当作宝贝一样,反复看了多遍,从中学到了很多宝贵知识。

我至今不忘恩师郑公盾先生,是他将我引向文学之路的。郑公盾先生原是中宣部办的一本党内理论刊物《红旗》杂志的高级编辑,在《红旗》杂志当办公厅主任、五十年代他就是国家11级高干。1958年春天他到我村搞社会调查时,我偶然认识他。他是我在生产大队帮大队干部做会议记录时认识的,因我钢笔字写得好,记录又快,而都记发言人原话。我从四年级时就帮村干部做会议记录。当时开社员大会不准派学生代表家长参加。只有允许我参加,我父母可高兴了。我在村里出了名的会议记录员。多年后我在部队回乡探亲时,有好几个人还提起我当会议记录员的往事。我退休后回老家探亲时,村办公室李大武还提起他父亲生前曾告诉他我上小学四年级开始就帮村干部做会议记录的往事,成为村里的美谈,我深受感动。

(图片来源网络)

在那年春天“社教”会议上,我被老郑那场振奋人心的报告所吸引。散会前我主动找到他,表示要拜他为师,他看了我这位小学六年级学生作的会议记录后,感到很惊讶,他当面夸我记录文字清秀,段落分明,原话一字不差全部记录在案。他当场表示愿意接受我这位虚心好学上进的学生为徒。从此我跟他成了忘年交。他和同来的几个同事都住在村东头天桥庙大队办公室里。一星期后其他几个跟他同来的人都回到《红旗》杂志社,只剩他一人孤零零仍坚守在村里蹲点搞社会调查,我怕他住在那荒郊野外的破庙里害怕,我就主动提出跟他作伴,每晚我和他睡在一个被窝里(我家里穷,在家晚上和父亲同盖一条被子),每晚睡觉前就听他给我讲述他在杭州大学教书时,就成了地下党员的故事。他每次回北京时还从家中给我带来很多政治理论书籍,其中有一本《中国共产党简史》是我党建党以来第一本正式由内部出版社出的党史,只限内部发行,我至今还珍藏着这本不可多得的文物。

老郑在村里搞完社会调查,四个月后就被上级调到周口店人民公社任党委副书记(挂职)。

1958年我在北京市第七十中学(现在的周口店中学前身)上初中时,经常到公社办公室去看他。在一九六一年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时,人人都吃不饱饭,他在某星期六下午约我到公社办公室食堂吃了一顿白菜羊肉馅包子,那时能吃上这顿羊肉馅包子做梦都想不到,至今我都没有忘记。

1960年底老郑结束在周口店挂职考察工作后,回到中宣部《红旗》杂志社工作。从此我只能利用节假日乘公共汽车到北京城里去看望他。那时因家穷,我只能带3元钱去北京,来回公共汽车要2元,剩下的1元钱,我要到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和东安旧书市场淘几角钱一本的写作知识书籍。我吃住在老郑家里,我和他就住在他摆满书架的卧室一张大床上,他每次都送给我一些作家赠送给他的书,大部分都是文艺作品,这些书我拿回就后当宝贝一样藏在我那小书橱里,从此我有了藏书的习惯。

/如今的北京 周口店中学/


1961年8月我初中毕业后,因国家教育经费紧缩,周口店中学停办高中,又加上那年头吃不饱饭,上学的那段路都走不动、我就回村里当了农民。

为了实现我当作家的梦想,我白天参加劳动、晚上就在煤油灯底下看书。我还自费订了一份《北京日报》。我看书时见到好的词汇和写情写景写人物的优美段落就抄在几个小本子上,我还搜集当地的民间俗语(歇后语)记在小本子上,这些小本子至今还保存在我的书橱里,看着这些初学写作下的功夫,也向过去那些作家初学写作所走过的路一摸一样,我看过不少作家自己介绍成长史时,他们都毫不掩饰的说自己初学写作时都是这样起身的。他们如今教育后代如何写好作文,也是用的这种办法。

我在家乡农村当了一年多农民,学会了锄草、种庄稼,收割,丰富了自己当农民的生活素材。那时,我在农村看到再好的文才也无用武之地。当时我看到顾册村一位文化人,一年四季都在《北京日报》农村版面上只给他发表一小块大拇指粗的有关“春种秋收”的一点短消息。有一次我跟本村的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到娄子水村去采访他们在村中打机井为老百姓在村中解决吃水的好事,被县委宣传部一位姓黄的副部长知道了,他让我哥转告我,没有县委宣传部的批准、任何人不能写文章报道。

我在农村整天跟土地打交道,跟一些熟人打交道,视野越来越小,无东西可写,感到在农村实在没出路。我就给在北京故宫后面沙滩北街2号(中宣部)跟郑公盾一个办公室工作的浩然写了一封请教写作经验的信,请老郑转交给他。浩然看在老郑的面子上给我写了一封回信,内容很短,告诉我在农村扎扎实实参加劳动生产,积累生活素材,慢慢锻练写些小文章。我收到信后,感到很苦恼,难道这辈子作家梦就没法实现了。我紧接着又给郑公盾写了封信,诉说自己的苦恼。老郑接到信后,他给我及时回了信,信中告诉我。解决你的苦恼,最后只有一条路,到解放军那所大学校去锻炼成长,到那里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未完待续)

肖春连简介

肖春连 北京市房山区人,1963年3月入伍,曾在铁十师49团历任过宣传干事和指导员职务。1978年转业到江苏靖江后曾任过政府军转办主任和机关管理局长等职。曾先后在《人民日报》头版和二、三版显著位置发表过五篇文章,还在《工人日报》、《农民日报》和《新华日报》、《文汇报》、《江西日报》、《扬州日报》、《泰州日报》、《凉山州报》以及《散文选刊》和《青海群艺》发表过200多篇散文。还被江苏广播电视台评为二等奖。

现为:江苏泰州作家协会和《散文选刊》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乐在其中

来源:铁道兵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