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也是社会工作师、学校心理咨询师。我的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均主修应用心理。每周接受稳定的动力学取向的个人督导和个人体验。我的咨询风格是尊重、接纳、支持,以人为本,保持好奇和开放。我愿意陪伴你一起找到走出困境的可能。
我是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也是社会工作师、学校心理咨询师。我的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均主修应用心理。每周接受稳定的动力学取向的个人督导和个人体验。我的咨询风格是尊重、接纳、支持,以人为本,保持好奇和开放。我愿意陪伴你一起找到走出困境的可能。
当「无条件的爱」被越来越多地强调后,越来越多的人在原有的痛苦上,又多了一个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无条件的爱」的痛苦。
当他们出现很多情绪和心理问题,并且在意识到这和妈妈对待他们的方式有关时,往往会因此愤怒,开始埋怨或者怨恨妈妈。
古今中外,母爱都在被歌颂、被肯定。但实际上,育儿的过程既有快乐幸福,也充满了很多艰辛。母亲在育儿过程中也会产生负面情感,它们很少被公开讨论。
母亲既会爱小孩,也会「恨」小孩,一段健康又真实的关系是能同时容得下爱与恨的关系。
01
无法消化的负面感受
有些妈妈可能确实不怎么爱她们的小孩,连养育者应该满足孩子的部分都没有。但还有一种可能,妈妈是爱小孩的,也满足了小孩,但她因为艰巨的育儿过程,产生了一些负面情绪和体验,这些无法被消化的负面感受,可能会在与孩子的相处中,不知不觉地表达出来。
有些妈妈可能会试图,让小孩帮助她们消化和理解这些负面情感。
例如,当她们为孩子付出了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后,孩子的成绩还是不见起色。妈妈肯定会感觉很挫败,很愤怒,会想要攻击孩子、骂孩子。
而孩子既没办法马上把成绩搞上去,平息母亲的愤怒,又因为年纪小,没有能力消化母亲的负面情绪。这种时候,爱的付出,就变成了以爱为名的攻击和贬低。在本来是基于爱的关系里,留下很糟糕的体验。
《 年少日记 》
02好的妈妈既会爱小孩也会「恨」小孩
英国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师,也是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 介绍过母亲对婴儿的恨。
「母亲恨婴儿」这一概念,并非指母亲有意识地憎恨孩子,而是指在潜意识层面,母亲对婴儿可能存在的、被压抑的复杂负面情感,包括攻击性、愤怒、怨恨、破坏性冲动等。这些情感与爱和关怀是共存的,是人类原始情感矛盾性的一部分。
克莱因认为,这种潜意识的「恨」或攻击性冲动,源于婴儿给母亲带来的巨大身心挑战和内在冲突。
克莱因及其追随者阐述了「母亲恨婴儿」的一些主要理由:
1. 婴儿无休止的索求
婴儿是完全依赖的,其需求(饥饿、不适、恐惧、陪伴)是即时、强烈且不分昼夜的。这要求母亲持续地投入精力、关注和身体资源(如哺乳)。
这种无休止的、近乎吞噬性的索求,会让母亲感到精疲力竭、失去自我,从而在潜意识中引发怨恨和被剥削感。
2. 婴儿的攻击性与破坏性
克莱因认为,婴儿天生具有原始的破坏性冲动,例如用力吮吸甚至咬乳头、抓挠、哭闹、排泄物弄脏母亲等。母亲的身体(尤其是乳房)既是婴儿满足的来源,也可能成为其挫折和攻击冲动的目标。
婴儿在感到挫折(如奶水不足、延迟满足)时,会将坏的感觉投射给母亲或者乳房,将其体验为「坏的」「迫害性的」。
母亲潜意识里能感受到这种攻击性,并可能产生相应的报复性或防御性的恨意。
《 坡道上的家 》
3. 婴儿带来的限制与自由的丧失
婴儿的到来彻底改变了母亲的生活,她失去了大量的个人时间、空间、自由、睡眠,还有职业发展机会、与伴侣的亲密关系等。
这种巨大的牺牲和自由受限,会在潜意识中引发失落感、愤怒和怨恨,母亲可能会无意识地将婴儿视为束缚自己的「枷锁」。
4. 婴儿引发的焦虑与无能感
养育婴儿充满不确定性,母亲常常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担心婴儿的健康、安全和发展。婴儿的痛苦(如生病、哭闹不止)会让母亲感到焦虑、无助甚至无能。这种持续的焦虑和潜在的失败感,可能会转化为对引发这些负面情绪源头(即婴儿)的潜意识的怨恨。
5. 对婴儿的嫉妒
母亲可能会无意识地嫉妒婴儿所受到的关注(来自伴侣、家人、社会),嫉妒婴儿的无忧无虑和被照顾的状态,甚至嫉妒婴儿拥有自己曾经失去或未能拥有的东西(如纯粹的依赖、无条件的爱),这种嫉妒也是潜在敌意的一个来源。
6. 婴儿唤醒了母亲自身的早期冲突和创伤
与婴儿的互动,常常会激活母亲自身在婴儿期、童年期,与她的母亲(或其他重要养育者)关系中未解决的创伤和愤怒。婴儿的需求和依赖可能无意识地触发了母亲自己曾被拒绝、忽视或无法满足的痛苦记忆,导致她对眼前的婴儿产生投射性的负面情绪。
《 坡道上的家 》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 Winnicott)进一步发展了 「母亲恨婴儿」 这个概念,并提出「恨在反移情中的价值」以及「足够好的母亲」理论。
他认为,母亲对婴儿有「正常、健康的恨意」,承认这种恨意是母亲保持现实感和心理健康所必需的。
他列举了母亲恨婴儿的 18 条理由,并提出一个「足够好的母亲」能够意识到并涵容这些负面感受,而不让它们主导行为或摧毁对婴儿的爱——这种 涵容将帮助婴儿理解现实世界的边界,并促进其从「全能幻想」走向「客观感知」。
温尼科特认为,婴儿必须从「主观全能感(认为母亲是自己的一部分)」中醒来,而母亲的「恨」,可能表现为无法即时满足,正是打破婴儿幻想的必要力量。
当母亲从对孩子恨意和攻击性中存活下来后,婴儿能够借此学会他人是独立的存在, 自己的破坏冲动不会摧毁关系,爱与恨可以在一段关系中共存。
生活里一个很常见的例子是,当孩子想要一个远超父母收入水平的东西时,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指责小孩不懂事。他们可能通过责备小孩不应该有这些想法,来应对自己内在的羞耻感和无能感。
《 坡道上的家 》
这些父母当然也在努力地赚钱养家,如果条件允许,相信他们大概率是会让孩子得到喜欢的东西的。但现实情况是,他们负担不起孩子想要的东西,这是他们自己的局限。
然而可能很少有父母可以坦诚地跟孩子说:我知道你很想要,这没有错,只是爸爸妈妈暂时负担不起,我们现在没法买给你。
如果这么说,孩子可能会感到不被满足或者挫败,但也能意识到父母也有很多做不到的东西。这种「做不到」的体验,可能会让孩子努力发展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做到想做的事情的人。
03坦诚的「恨」是建立真实关系的基础
讨论「母亲对婴儿的恨」不是为了指责母亲,而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育儿的艰巨性。
承认并修通这些潜意识的负面情感,是建立更真实、更健康的母婴关系的重要一步。
在咨询里,我们发现很多来访的痛苦,来源于他们给自己构建了一个只存在于幻想中的完美形象。一旦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做了任何尝试,都有可能打破这个完美的幻想。所以他们会有很多的焦虑、恐惧、抑郁。
《 年少日记 》
这也跟他们的过往经历有关,他们没什么机会看到「 一个真实的人如何面对自己的局限」。很有可能他们看到的妈妈或其他养育者,即使在物质和情感上都已经超负荷了,还是在强撑着,维持一个完美的养育者形象。
当自己已经无法满足孩子时,养育者没办法诚实地面对他们自身的局限,只能通过指责孩子,来否认他们感受到的局限和不完美。这样一来,孩子也就缺少学习的机会,不能从妈妈身上学到如何面对自己的局限。
「足够好的母亲」不是完美无缺的圣人,而是承认自己的恨与疲惫,承认自己的局限,却不被它们击垮的真实女性。
「恨」的坦诚恰恰是母性力量的核心——它让母亲免于陷入理想化的自我绑架,也让婴儿在真实的关系中,而非幻想的神话里健康成长。
开始自我探索的旅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过程中可能会有困难和艰辛,在改变和成长到来之前,我愿意陪你一起度过。
如果你愿意和我聊聊,请来预约我的咨询
来源:简单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