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秋才过,南京儿童医院的输液大厅已经像春运候车室,抱娃的家长排成S形,护士一边贴标签一边提醒:“今天RSV阳性率又飙到四成,咳嗽喘的优先。
立秋才过,南京儿童医院的输液大厅已经像春运候车室,抱娃的家长排成S形,护士一边贴标签一边提醒:“今天RSV阳性率又飙到四成,咳嗽喘的优先。
”空气里混着奶腥味和消毒水味,谁也没想到,呼吸道合胞病毒今年提前两个月杀到,而且专挑六月龄以内的小奶娃下手,一咳就憋得脸色发紫。
朋友圈有人晒图,早产儿病房里十张暖箱九张插管,家长隔着玻璃打手语,比画“今天血氧92,再坚持一下”。
评论区一片“原来不是普通感冒”的惊呼。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RSV,以为只是多了一个字母,可医生心里门儿清:它能把细支气管刷成“毛刷子”,痰堵到只有针眼大的缝,肺泡像被按了暂停键,拍片上一片“白色雪花”。
更麻烦的是,这病毒今年换了马甲。
国家疾控的测序显示,新流行株ON1传播力比去年毒株高15%,北京、上海已把它列入“重点通缉”。
简单说,娃在游乐场摸了一把滑梯,再揉眼睛,就可能把病毒快递回家;大人症状轻,顶多流点鼻涕,却成了移动培养皿。
病毒学专家私下吐槽:ON1像知道人类软肋,专挑免疫空白期钻空子。
好消息也有,只是节奏赶不上娃的咳嗽。
美国FDA去年批了Abrysvo疫苗,国内药企立刻跟进,III期试验针已经打到60岁以上志愿者身上,可距离婴幼儿适应证至少还要熬一年。
南京儿医新上的快速核酸检测算半个救星,把报告时间从“等一顿火锅”压缩到“喝一杯奶茶”,准确率高达98.5%,家长终于不用在医院熬通宵等结果。
可惜机器只有两台,早八点号源一放,两分钟抢空。
病房里,老教授查房时把听诊器焐热再贴娃胸口,嘴里念叨:“RSV不是跑百米,是跑马拉松。
”有娃出院后第三个月复查,肺功能曲线还是往下掉,家长急得想给医生下跪,医生只能拍拍肩膀:“回去把烟戒了,猫狗先送人,冬天前把疫苗针盯紧。
”一句话,病毒走了,阴影还在。
说到底,RSV防的就是“一念之差”。
早产儿家庭可以提前申请单克隆抗体,一针两千多,医保不报,但比起ICU一天四千,算花小钱买命。
孕妇别嫌麻烦,产检时多问一句“有没有RSV疫苗可打”,医生会根据孕周评估,能早打就别拖。
家里有人流鼻涕,立刻把口罩焊在脸上,别亲娃手,手机勤擦酒精,阳台每天通风两次,每次半小时,别心疼空调电费。
娃若呼吸频率飙到一分钟60次,胸口凹进去一个小坑,别等,直接冲急诊,夜里也有绿色通道。
病毒年年升级,人类只能笨拙地接招。
有人埋怨“疫苗怎么还没上市”,可实验室里的夜班灯没停过;有人吐槽“医院排队五小时,看病五分钟”,但护士的嗓子也喊到沙哑。
每一张憋红的婴儿脸,都在催促整个系统跑得再快一点。
在此之前,普通家庭能做的,就是把“勤洗手、戴口罩、早检测”这九个字刻进肌肉记忆,别让RSV把孩子的第一个秋天变成白色冬天。
来源:愉悦的蛋糕5Nvn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