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可堪为典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20 10:14 1

摘要:不过,杜甫的官不大,是七品,后来严武帮他弄成检校工部员外郎的时候是六品,做华州司功参军是七品。唐朝六品官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副厅级或正处级干部。唐朝官员分九品十八级,七品官包括多个职位又分正七品和从七品。七品官是中国古代县级行政区划的最高官员。所以,唐朝的七品官大

前天写完《世人不可学苏轼》,我陷入了沉思。因为去年我还写过一篇《杜甫的矫情,或是盛唐的气象》。

不过,杜甫的官不大,是七品,后来严武帮他弄成检校工部员外郎的时候是六品,做华州司功参军是七品。唐朝六品官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副厅级或正处级干部。唐朝官员分九品十八级,七品官包括多个职位又分正七品和从七品。七品官是中国古代县级行政区划的最高官员。所以,唐朝的七品官大概相当于当今的县委书记或县长。流传下来的史料云,杜甫初到夔州时,生活条件并不宽裕。他住在夔州城西郊关庙沱半山腰的“山腰客堂”,也称为“山腰宅”。为了解决饮用水问题,他采用了当地人的方法,用竹筒引水。为了贴补生计和治风湿症(实为糖尿病,风湿症乃以讹传讹),他在山腰宅养了上百只乌骨鸡,后来因为鸡群喧闹,他催促大儿子宗文编织篱笆把鸡圈起来。此外,他还种了两块莴苣和其他蔬菜,解决了一家人的吃菜问题。在夔州期间,杜甫的身体状况有所好转,但他仍然时常感到病痛。他在夔州居住过五个地方,包括山腰客堂、西阁、赤甲、瀼西和东屯。在这段时间里,杜甫经常参加文人聚会,与友人唱和诗歌,可见杜甫心情还是较为开朗的。

杜甫在夔州期间任什么职务呢?正是检校工部员外郎,官从六品,即相当于副厅级。否则,他怎么可能养得起三个佣人呢?我说杜甫在诗中哭穷,一是攀比;二是矫情;三呢?也可见大唐当时的气象。所以,西川说“杜甫一天到晚喊穷,但是杜甫的穷可不是老百姓的穷”,我完全同意。试想,如今的副厅级干部,谁家里养得起三个佣人?除非他腐败,并且还要严重腐败。

几天前,和三两友人聊起杜甫的矫情,他们颇感疑惑——他们说,杜甫在成都时,住的可是简陋的茅草屋啊。杜甫在成都住的是简陋的茅草屋,这一点一点都不假,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为证。可是,我们不能拿今日自己住高楼大厦或者豪华别墅与唐朝时的茅屋做比较。唐朝时对不同等级官员的房屋规模有严格规定,如三品以上高官的正房不得超过九架五间房子,五品以上不超过七架五间,五品以下的不超过五架,楼阁为皇帝专用。杜甫在成都时,他的官阶还不到从七品,能住到那样的茅屋,已是当时的执政官的开恩了。与当时的老百姓相比,他的居住条件算得上很优越了。唐朝时老百姓盖房子的地方由国家提供,分为良田和贱口,家里人口超过三人的即可获得一亩地,超过五人能得到更多田地。而作为贱口的如果想盖杜甫那样的茅屋,想都别想。正因为此,我才说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实在是知识分子的哭穷。这样的杜甫当然是不值得我们学习的。

可是,我们的显学儒家文化早就为我们中华儿女树立了学习的典范,那个典范不是别人,正是对《论语》拥有知识产权的孔子。可是孔子又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孔子是他那个时代做祭祀中的最杰出的“男巫”。当时在鲁国,还有一个“男巫”少正卯比孔子更杰出。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孔子升任鲁国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部部长)之后,不到七天的时间,就为少正卯罗列了五条罪状,进而将其杀害。

依据《荀子·宥坐》等相关记载,孔子为杀少正卯所网罗的罪状如下:

一是心达而险:指少正卯通晓古今之变,但用心险恶。

二是行辟而坚:行为荒诞不经,且顽固不化。

三是言伪而辩:言语诡诈却能言善辩,容易蛊惑人心。

四是记丑而博:对怪异之事了解颇多,会扰乱人们的思想。

五是顺非而泽:反对礼法还理直气壮,有误导民众之嫌。

总之,孔子觉得少正卯是小人中的雄杰,有惑众造反的可能,会对社会秩序和正统思想造成危害,所以将其诛杀。

各位看官,你对孔子诛杀少正卯做何感想呢?孔子不是一个口不离“仁”的君子吗?

怎么说呢?正如荷马并不会因为吟颂了英雄史诗就成为英雄一样,能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不仅要听其言,关键还要观其行,对孔子、杜甫和苏轼皆莫例外。

我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一是人无完人。二是每一个光鲜的英雄背后,可能都藏着难以启齿的龌龊。三是重点,即没有一个人是值得我们去完全仿效的典范。其实,“没有一个人是值得我们去完全仿效的典范”这句话也可以换个说法,即只要他人有其闪光的地方,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学的是他人闪光的地方,而不是以某一个人为标靶,东施效颦。

为什么说古希腊文明是现代文明的源泉?因为古希腊文明把人当人看。古希腊的神,也不像其他文明中的神那样高高在上,他没有那么神秘,甚至连凡人的缺点都一应俱全,也没有和人划出森严的壁垒,而是给人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于是,人可以大胆地追求自由、尊严、崇高和美。人从神的世界中挣脱出来,不再是神的附属品,人才成其为人。

如今已是公元后21世纪了,我们更不必匍匐在人为雕刻的“天子”或者“神明”抑或是“先贤”的脚下。阅读自己,认识自己,进而成为自己,方才是人之为人的最根本的出路。

来源:扁嘴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