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日2时19分,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分。秋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达到黄经180度,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此日之后,北半球的白昼将逐渐缩短,夜晚逐渐延长,气温也逐渐降低,秋意渐浓。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
今日2时19分,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分。秋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达到黄经180度,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此日之后,北半球的白昼将逐渐缩短,夜晚逐渐延长,气温也逐渐降低,秋意渐浓。
《春秋繁露》有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简短数字,道出了秋分节气的精髓所在。如果说秋天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那么秋分之后,这幅画便渐渐呈现出它最本真的色彩。
01 秋分的意蕴:平衡与过渡之美
秋分中的“分”字,有着“平分”和“半”的深刻含义。它首先表示昼夜平分,全球各地在这天享受等长的白天与黑夜。
同时,秋分也平分了秋季。从立秋到霜降共90天的秋季,秋分正好处于中间点,将秋季平分为两半。从时间进程的角度看,这正是一种“平分秋色”的平衡状态。
气候上,秋分也是天气由热转凉的分水岭。此时,夏季的暑热基本消退,冬季的寒冷尚未到来,处于冷热相对均衡的一个阶段。这种不冷不热、不闷不燥的气候,体现了一种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秋分还蕴含着一种独特的自然现象——悬日。在这一天,日出和日落时太阳会正好出现在东西向街道的正上方,悬挂在两侧高楼大厦之间,形成一幅戏剧性的画面。这一现象每年只有两次,一次在秋分,一次在春分。
02 秋分三候:自然界的细微变化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细致描述了这一时节的自然物候现象。
一候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雷声便逐渐消失了。雷声是暑气的终结,也是秋寒的开始。
二候蛰虫坯户。随着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这是小动物们为过冬所做的准备。
三候水始涸。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汽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这些物候现象共同描绘出秋分后自然界逐渐收敛、准备过冬的图景。
03 秋分习俗: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秋分时节,民间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竖蛋——“秋分到,蛋儿俏”。竖蛋是秋分时节一个极具趣味性的习俗。人们选择一个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竖蛋成功寓意着生活顺遂、好运连连。
吃秋菜——在岭南地区,有秋分吃秋菜的习俗。 “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每到秋分那天,全村人都会前往田野采摘秋菜,与鱼片一同“滚汤”,名为“秋汤”。
放风筝——秋分期间气候宜人,风力适中,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在空旷的田野或广场上,五颜六色的风筝在蓝天中翩翩起舞,不仅是一项娱乐活动,还寓意着放飞心情、祈求平安和丰收。
祭月——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后来因为秋分日不一定有圆月,祭月节逐渐演变为八月十五的中秋节。
04 秋分与农事:丰收的喜悦与忙碌
秋分时节,南北大地共同开启 “三秋”大忙模式,即秋收、秋种和秋耕。
此时,北方麦田谷浪翻涌,南方稻田金穗低垂。玉米、花生、大豆、苹果、梨等作物迎来收获。农谚有云:“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华北地区正值播种冬小麦的关键时期。
秋收后的深翻土地——秋耕,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保蓄水分,为来年的庄稼生长积蓄地力。
这铺天盖地的秋色,是土地写给人间的动人情诗。
05 秋分养生:顺应自然的变化
随着秋分节气到来,气候由湿热转向干凉,养生也需相应调整。
饮食上,传统中医建议以“润燥养阴、以和为主”作为养生原则。宜多选择水分高、滋润且温和的食材,避免辛辣、燥热或过寒的食物。
梨、柚子、白木耳、山药、秋刀鱼、莲藕、百合、银耳等润肺养阴的食材常被推荐。梨与柚子含水量高、清润生津,适合润燥;白木耳、银耳与山药具有滋阴润肺、补脾胃的效果。
起居方面,秋分节气夜愈深,寒气愈重,易侵入体内。因此应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临睡前可以进行足浴,喝杯热牛奶则更容易安眠。
此外,秋分时节不宜贪凉,以免体质过寒导致睡眠较差或肠胃不适。适当“秋冻”有助适应逐渐变化的气温,但不可过度,需随温度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秋分过后,北京正式官宣入秋,2025年北京气象观测代表站观象台入秋时间为9月13日。行走在秋日的街头,桂花甜香袭人,菊花含苞待放,芦苇长出白色的芦花。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秋天已经深深地在我们的生活中扎根了。
四时有序,万物有期。这个秋分,不妨走出户外,感受昼夜平分的温柔,观察三候变化的细节,体验丰收的喜悦,在平衡的节气里寻找生活的平衡之道。
来源:胡生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