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记者问|AI招聘、直播带岗……山东向高校毕业生精准推送优质岗位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18:47 1

摘要:张龙:近年来,山东省始终将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推动市场化、社会化就业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专业优势,从“求职端”和“招聘端”协同发力,不断提升行业效能,持续为稳就业、促就业注入市场活力。2024年,全省已有1.2万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超过1

今天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同志等解读《关于加力稳就业的若干措施》,并回答记者提问。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人力资源机构在就业的招聘、求职两端发挥重要作用。文件中也提到,支持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专业服务。能否介绍一下山东相关服务机构的总体情况?

张龙:近年来,山东省始终将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推动市场化、社会化就业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专业优势,从“求职端”和“招聘端”协同发力,不断提升行业效能,持续为稳就业、促就业注入市场活力。2024年,全省已有1.2万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超过170万家用人单位提供服务,帮助实现就业、择业和流动的人数达1023.7万人次。为进一步引导各类机构优化服务,特别是在促进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方面发挥作用,相关部门持续推动行业提质增效。

在求职端,一方面,围绕助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就业,推动服务更加专业化。联合教育部门组织开展“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校园”活动,整合政府、企业、行业和高校资源,通过“组建百家机构服务团、举办百场校园招聘会、开展百企岗位观摩行、组织百校就业共推荐”四个“一百”专项活动,将专业化市场服务深度融入毕业生就业各环节。2024年,该活动吸引上千家央企参与,提供岗位4.2万个,7.2万名毕业生参与,有效促进毕业生尽早实现就业。另一方面,围绕促进农村劳动力共享就业机会,推动服务更加均衡。出台《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实施方案》,组织全省骨干机构开展“送服务下乡、送人才进村、送技能入户、送品牌到家、送管理上门”“五送”活动,打造“山东大焊”“乐陵港务工人”等40个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劳务品牌,切实帮助农村劳动力享受公平、有质量的就业服务,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在招聘端,支持基层人群享受更便捷的就业服务,提升服务可及性。鼓励有实力、有责任感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积极参与社区微业、零工市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等基层就业服务综合体建设,积极打造招聘夜市、招聘超市、招聘集市等灵活平台。“职小二”“小优快工”等一批人力资源服务品牌已开展有益探索,与公共就业服务相互配合,为基层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就业帮助。目前,全省已形成大中小微机构协同发展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可提供岗位推荐、技能培训、职业指导等多元化服务。如有相关服务需求,待就业人员可优先关注各级人社部门官网及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发布的合规机构名单,也可通过“山东公共招聘网”等正规渠道查询了解。在选择机构时,应注意辨别其是否具备《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或《劳务派遣许可证》,是否签订正规服务协议,避免轻信“付费包就业”“关系岗”等不实承诺。如遇可疑情况,请及时向当地人社部门或劳动监察机构核实举报,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下一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将继续坚持创新引领,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聚焦提高人岗匹配效率、扩大服务覆盖面。计划举办全省重点产业人力资源服务供需对接洽谈会,支持各类机构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更精准、“零距离”的对接服务,为全省就业大局稳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行业力量。

中宏网记者:

《关于加力稳就业的若干措施》强调要“加强城乡一体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请问目前山东省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如何?

张龙: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是国家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稳就业政策措施的重要载体平台。目前,山东有176家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219处公益性零工市场,万余家社区就业驿站,39所高校建成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高质量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部署要求,今年8月份,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省委编办、省发改委等14部门,印发了《关于塑强“乐业山东”服务品牌构建高质量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以“5+5+1”体系为核心框架,全面升级就业创业服务网络。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聚焦“五级圈”,优化服务格局。围绕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机构,推动构建城乡一体、分级布局的就业创业服务网络。省级层面以建设省域就业创业基地、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抓手,带动全省就业创业协同发展。市、县层面以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为主业,通过融合站点、融合功能、融合数据等措施,推进“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与“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融合建设,提高就业服务的可及性、获得感。乡镇、社区两级将通过设置窗口、嵌入站点等多种形式,推动就业服务向“家门口”延伸。

二是聚焦“五类人”,打造服务平台。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村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退役军人、重点关爱人群等群体不同特点,提供针对性就业创业服务。对有就业需求的,结合不同群体的就业特点,“量体裁衣”开展靠前服务;对有培训需求的,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开展分行业分群体分领域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打造精品培训项目;对有创业需求的,开展创业陪跑服务,已征集优质陪跑项目1265个,配备导师542名、专员525名,打造陪跑空间98处,全周期陪伴式创业服务加速形成。同时,聚焦不同群体服务需求,推进公共零工市场建设,打造一批有带动作用的返乡入乡创业园、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到2028年底,实现省内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平台全覆盖,便利求职者就近享有就业创业服务。

三是推行“一体化”,升级服务模式。加快推进“智慧人社”一体化建设,健全省级集中就业信息资源库,覆盖就业创业、人才服务、职业培训等就业数据1.4亿条。建立省级集中就业服务平台,年均提供服务900万人次。支持各市推进“人工智能+就业”应用,青岛市南区建设“人工智能+职业指导”平台,人岗匹配成功率提升至68%,匹配效率提高3倍。淄博市搭建“就业数字员工”平台,就业补贴审核效率提升4倍以上,核查准确率达到100%。组织“数智就业”专家基层行活动,提供常态化智力支持。试点推动30家“数智就业”服务区建设,构建线上与线下场景融合的“数智就业”服务模式。

下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将把高质量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空间相关规划,会同有关部门,强化政策、资金、人员等资源保障,培优塑强“乐业山东”服务品牌,为高质量充分就业省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谢谢大家。

山东教育电视台记者:

文件中提到,山东下一步要加力就业帮扶重点群体。高校毕业生作为稳就业工作的重点群体。请问省教育厅在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将采取哪些举措?

侯典明: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个人前程,更深刻影响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山东是高校毕业生大省,毕业生规模持续扩大,连续多年位于全国前列。省教育厅将以《加力稳就业的若干措施》出台为契机,持续综合施策、靶向发力,推动更多岗位、培训、服务等向高校毕业生倾斜,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一、优化人才供给,提高学科专业设置匹配度。近年来,省教育厅不断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力度,全力提升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推动人才供需适配。2024年山东新增博士点80%以上为“十强产业”急需学科专业,新增硕士点80%以上为支撑行业产业发展的专业学位点。新增的本专科专业点主要聚焦在社会急需紧缺专业。省教育厅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强化人才需求预测分析,定期发布学科专业引导清单,为高校学科专业调整提供参考。建立急需学科专业设置激励引导机制和快速响应机制,引导高校主动布局急需学科专业,推进同质化、低水平学科专业优化重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学科专业调整提高人才供需适配度,推动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二、强化工作举措,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2024年秋季学期以来,山东统筹开展了“就选山东”“职等你来”“千行万业系列招聘会”“百校千企促就业人才对接大会”等系列活动,举办线下校园招聘活动1511场,千方百计拓宽就业空间。省教育厅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大力拓展就业岗位,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高频次举办各类毕业生校园招聘专场,常态化开展线上双选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充分岗位和就业信息。加强与“24365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充分用好“AI招聘”“直播带岗”等形式,向高校毕业生精准推送优质岗位。面向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设“微专业”和职业能力培训课程,提升职业能力,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

三、强化教育指导,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省教育厅将继续深化就业教育,强化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帮助大学生科学做好职业规划,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常态化开展就业服务进校园、企业开放日等各类活动,加大就业创业政策宣介和落实力度。重点做好就业困难大学生帮扶,建立帮扶台账,优先提供指导服务、优先开展培训和就业实习、优先推荐就业岗位,及时按规定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

来源:山东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