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当你真正踏进村口,常见的却是关掉的卷闸门、荒着的菜地、空了半边的院落。
乡愁不只是情绪,是一张“回得去、留得下、干得成”的考卷
很多人提到乡愁,会想起被风晒白的外墙、炊烟、集市与季节的味道。
可当你真正踏进村口,常见的却是关掉的卷闸门、荒着的菜地、空了半边的院落。
年轻人外出求学与就业,老人守着宅基地与祠堂,孩子在寄宿校往返,村里最热闹的时刻是春节前后的几天。
乡愁并不只是一种温柔的情绪,它更像一张“回得去、留得下、干得成”的考卷:人如何回,回到哪里;回来之后,靠什么留下;留下以后,能否在土地之上做成点事情。
把这道考题答好,既是走出乡村空心化的关键,也是把乡愁从诗意变成日常的起点。
一、空心化:乡愁的“背面现实”
所谓空心化,不只是“人少了”,而是“人、业、场”三位一体的持续失衡。
1. 人:结构空心化
青年与中坚劳力长期外流,“一老一小”留守为主;婚育与教育机会外迁,人口自然与机械双重负增长。
2. 业:经济空心化
传统农业抗风险弱、比较收益低;非农岗位少,产业链末端化,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不足以支撑公共服务。
3. 场:公共空间空心化
学校、卫生室、集市等功能外移;宅基地闲置与破败并存,宗族/邻里网络稀薄,公共事务“无人议、无力办”。
当“人气—产业—公共服务”彼此拉扯,乡愁就很难被承接,只能在记忆中循环。
二、把“乡愁”当资源:从软情感到硬动力
乡愁不是只能被消费的怀旧标签,它也可以变成组织生产、组织消费与组织社区的动能。
1. 记忆可品牌化
地理标志农品、传统手艺、季节性节庆,都是可被标准化与市场化的“乡愁产品”,关键在于品质溯源与讲好故事。
2. 关系可治理化
乡贤、能人、返乡新农人构成协商与行动的骨架,“小微协商—村规民约—项目公示”可把熟人社会转化为高信任治理。
3. 风貌可资产化
传统建筑、田园肌理与生态本底是“稀缺景观”,通过风貌导则+微更新,能成为可运营的公共美学场景,形成“看得见山水,也看得见收益”的格局。
三、振兴要解的“三个基本面”:人—地—业
(一)先解“人”的问题:把流量变留量
1.乡村需要“轻装返乡”的载体
返乡,并不等于背着重资产。共享冷链、产地仓、公共直播间、共用工坊,把固定投入社会化、平台化,让能力与创意而不是房租和机器决定门槛。
2.公共服务要托底
把医保社保、邮政快递、电商寄递、政务办理叠加为“一站式便民点”,再用“长者食堂+互助照护站”照看“一老”,用“课后托管+数字图书角”稳住“一小”,降低家庭回乡后的隐性成本。
3.组织形态也要更新
以村集体为“业主”、合作社为“运营方”、社会资本为“合伙人”,以合同把权责利说清,让每一份投入都能看到退出路径。
(二)盘活“地”的要素:让沉睡资源苏醒
1.闲置资产活化
旧校舍、废仓库、闲置宅基地并非包袱,而是可转化资产。通过“微改造+轻运营”,引入农创工作室、乡村书房、周末市集与研学营地,形成“低成本、可复制”的项目族群。
2.土地托管与适度规模
推动社会化服务,把“耕、种、管、收、烘、储、销”打通,让分散小农在服务体系里获得规模效益与议价能力。
3.生态即生产力
以“生态红线—产业绿线—建设蓝线”为边界,守住水土,发展生态农业、林下经济、碳汇型业态,在“护绿”中“生金”。
(三)做长“业”的链条:把好物卖成好生意
1.一村一品到一村多品
主导品类保证“基本盘”,辅以加工、预制、文创,把季节性收入变成年化现金流。
2.产地品牌与通路
地标认证+数字化溯源+直播/团购渠道,形成“品牌—内容—交易”的闭环;县域共用冷链与产地仓降损提效。
3.服务业反哺农业
研学、节庆、骑行/露营等轻型文旅与餐饮小店、社区食堂联动,扩大村域非农就业。
四、治理抓手:让“能干事、干成事、可持续”
1. 清楚家底与目标
自上而下的国土空间“一张图”,自下而上的资产清单(宅基地、集体房、生态地块、可改造空间)与项目清单(谁来投、如何管、何时见效)公开到户,明确产权、权责与时间表。
2. 收益分配可预期
集体经营性收益按“公益金+风险金+分红金”三档分配,村民以土地/房屋/劳务入股,建立“跟投—分红—退出”机制。
3.数字化常态运营
建立“人-地-业”台账与村级仪表盘:人口回流率、闲置资产利用率、公共服务可达性、集体收入等月度更新,,用数据校正决策,减少拍脑袋。
五、一个可复用的场景剧本:
从“空院子”到“有生意的街”
以某地为例:村里有空置院落37处,旧校舍一处,距离县城车程25分钟,附近有茶园与水库。
第一步,做“微更新”:统一风貌,小成本修缮,将旧校舍分割为共享厨房、直播间、冷藏间与包装室;把三处空院改为“周末茶集市+亲子茶课堂+非遗微展”。
第二步,做“微产业”:以“春茶+蜜柚+笋干”为主导,开发4款预制小菜与两款茶点,主打“周末一篮子”组合;同步上线数字溯源,直播间固定每周两场,县域冷链次日达。
第三步,做“微治理”:以“村集体51%+合作社29%+返乡团队20%”的结构运营,收益按契约分配;设立志愿积分制,参与公共服务可折抵活动、场地与培训费用。
半年后,闲置院落利用率达到70%,周末人流稳定增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强,老人食堂与儿童托管得以常态运转。这个“剧本”的关键不是规模,而是可复制、可持续、可演进。
六、避免四个常见陷阱
1.主题公园化:为“打卡”而造景,忽视生产生活功能,导致“旺季热、常年冷”。
2.形象工程化:一次性重投入、轻运营,债务化与后期维护断供。
3.文化快消化:把活的民俗变成摆拍,失去社区主体性与真实度。
4.利益失衡化:产权模糊、分配不清,易引发内耗与“二次空心”。
七、把“乡愁”落在人的际遇上:返乡与“慢变量”
1.乡村振兴的根本是人
返乡青年并不需要立刻“做大做强”,他们更需要一个允许试错的平台与一段“慢变量”时间:先从服务做起,再渐进制造;先做订单,再做品牌;先借平台流量,再培育自有社群。
2.村庄也需要更温柔的节奏
以三年为期设定“人—地—业”的联动目标,每年复盘一次,把纳入公共服务的项目优先保障,把商业化不足的功能由集体与公益补位。
乡愁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关乎一种被理解、被托付的关系。
当关系稳定了,人才会留下,资本才敢进入,产业才有迭代。
八、政策与机制的“组合拳”
一是要素下沉:把冷链、仓配、检测、金融、培训等生产性服务布到县乡,缩短农业与市场的距离。
二是金融可得:对“轻资产创业”匹配小额、分段、以订单与应收账款为锚的融资工具,用“财政贴息+风险补偿”降低利率。
三是土地机制创新:在依法合规前提下推进宅基地资格权与使用权分置的试点,探索“整治—置换—入股—分红”链条,让闲置空间进入生产。
四是公共服务提升:以“15分钟服务圈”为标尺,补齐医、教、养、托、数五类基本服务,减少回乡家庭的顾虑。
五是县域产业统筹: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做品牌、做加工、做通路,村与村之间分工协同,避免同质竞争。
六是数据与评价:确立明确的评价指标与奖补机制,以结果说话,优绩优奖,倒逼运营改进。
九、如何衡量“真振兴”:六个关键指标
1. 人口回流率与青年就业占比;
2. 集体经营性收入与村民分红覆盖率;
3. 主导产业年化现金流与产地品牌溢价;
4. 闲置宅基地/公共资产利用率;
5. 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医、教、养、数)可达性;
6. 生态质量(面源污染控制、耕地质量、河湖健康指数)。
结语:把乡愁从诗意,落在日常
乡村空心化的本质,是“人—地—业—治”的系统性失衡;乡村振兴的关键,则是把乡愁转化为能稳定承接人口、产业与日常生活的综合能力。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两处“网红村”,而是一套可复制、可持续、可由内生力量不断补课和升级的“慢方案”。
真正的乡村振兴,不是把乡愁变成一次性消费的风景,而是让离乡的人有牵挂、在乡的人有尊严、返乡的人有奔头。
那时,所谓振兴,不再是口号,而是你我在村口相遇时那句轻松的招呼:回来了,真好。
来源:言治有理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