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68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以为只是感冒,没想到送进医院第二天就转进了ICU。”42岁的张先生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几天前的咳嗽和发热,竟然是重症肺炎的前兆。
最近几周,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地医院陆续接收了多例类似病例。不少患者最初只是咳嗽、流鼻涕、发低烧,以为是小感冒,结果病情突变,发展成肺炎,甚至危及生命。
张先生是一名普通公司职员,平时身体健康。上周开始,他出现轻微发热、咳嗽,第一反应就是“换季感冒了”。他没当回事,吃了点感冒药就继续上班。
三天后,他开始胸闷气短,一上楼就喘不过气,体温升到39℃,家人赶紧送他去医院。CT检查显示,他已经出现双肺感染,诊断为重症肺炎,随后被送入ICU抢救。
医生表示,类似的情况近期并不少见。很多人把肺炎误当感冒,结果延误治疗,导致病情恶化。
确实相似,但差别很关键。普通感冒通常症状较轻,如流鼻涕、打喷嚏、轻微咳嗽,一般不发高烧,也不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问题。
而肺炎则是肺部感染性疾病,可能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病原体引起。典型表现包括:持续高热(39℃以上);剧烈咳嗽、咳痰;胸痛、气短;乏力、出汗、呼吸困难。
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低下人群,一旦感染肺炎,进展可能非常迅速。
很多人以为肺炎是老年人的专属,其实年轻人照样可能感染,而且来势汹汹。
2023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18—45岁人群在肺炎住院患者中占比超过30%,多因工作压力大、熬夜、抵抗力下降等诱因。
尤其是今年秋冬交替期间,多种病毒交叉传播,包括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在内的呼吸道病原体活跃,感染风险显著上升。
肺炎在早期常常“伪装”成感冒,症状不典型,一旦病原体突破免疫防线,就可能迅速扩散至肺部,引发广泛炎症。
如果此时没有及时治疗,肺泡被大量炎症渗出物填充,影响氧气交换,导致呼吸衰竭,甚至引发脓胸、肺脓肿、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部分患者在短短48小时内就可能发展为危重症肺炎,必须进入ICU接受机械通气或抗感染治疗。
并不是每个人得肺炎都会进ICU,但以下几类人群更容易出现重症:
老年人(65岁以上)
患有慢性基础病(如糖尿病、慢阻肺、心脏病)
长期抽烟或酗酒者
免疫力低下(如接受化疗、器官移植者)
孕妇、新生儿
对于这些人群来说,即使是轻微感冒症状,也要高度警惕,一旦出现高烧、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等,应立即就医。
医生建议:“三看一听”法初步判断
看体温:持续高烧超过38.5℃,感冒药退烧无效,要警惕。看呼吸:呼吸频率明显加快、气喘、胸闷,可能是肺炎信号。看咳嗽:咳嗽剧烈、有黄色或绿色浓痰,提示感染加重。听身体:感觉异常疲乏、心跳加快、头晕无力,要尽快就诊。肺炎是可以预防的,关键在于提高免疫力、远离病原体。权威医生给出四条建议:
1. 接种疫苗是最有效手段
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新冠疫苗都能降低感染风险,尤其是老人和慢性病患者,应优先接种。
2. 科学防护不松懈
秋冬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注意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
3. 增强体质是根本
规律作息,保证营养,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是维持免疫系统正常运作的基础。
4. 生病及时就医,别“扛”
身体不适不要轻视,尤其是发热超48小时不退、咳嗽加重、气短胸闷等症状,一定尽早就诊,避免小病拖成大病。
感冒虽小,但有时可能是大病的“伪装者”。肺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与延误。如果你或家人出现持续高烧、呼吸急促、咳浓痰等症状,不要犹豫,尽快去医院。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是对健康最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年修订版)》.
[2] 国家卫健委.《秋冬季呼吸道疾病预防知识手册》.
[3]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专家访谈. 健康时报. 2023-11-20
来源:学知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