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上半年,一则殡葬行业的新闻让无数人跌破眼镜:有“坟地产茅台”之称的福寿园,交出了上市11年来的首份亏损报告,净亏损高达2.61亿元。
2025年上半年,一则殡葬行业的新闻让无数人跌破眼镜:有“坟地产茅台”之称的福寿园,交出了上市11年来的首份亏损报告,净亏损高达2.61亿元。
要知道,这家被称作“殡葬爱马仕”的企业,墓地曾卖出过堪比上海核心区房价的天价,如今却连均价都拦腰斩断,相当于直接打了六折。
资料参考:2025-09-01经济观察报——墓地五折卖福寿园上市12年首亏
一边是每天2.8万人离世、3.1亿60岁以上老人的庞大市场,一边是行业龙头的断崖式亏损,这看似矛盾的景象背后,藏着殡葬行业的剧烈变局。
作为殡葬行业的龙头,它的墓穴从不按个卖,而是像商品房一样按平方计价,堪称“阴间房地产”的标杆。
2023年,福寿园墓地的价格基本与上海的房产均价持平。
那年上海的整体楼盘均价大约在7-16万/每平米,而福寿园墓地的均价则达到了15-24万每平米。
资料参考:2023-04-06九派新闻——“上海天价墓地76万一平”引热议,殡葬管理处:建议客户根据消费能力选择
要知道,墓穴面积通常只有1-2平米,换算下来单位面积价格甚至远超商品房。
福寿园的赚钱逻辑其实很简单,本质就是“土地银行”模式。
早年以极低价格拿地,上海福寿园的原始土地收购价仅190元/平方米,之后慢慢开发成高端墓园,附加所谓的情感价值和配套服务,再以天价卖出。
由于殡葬行业的特殊性,长期以来缺乏充分竞争,这种模式让它稳赚了十几年。
一夜“入冬”:从暴利到亏损只隔了一年。
谁也没想到,曾经稳赚不赔的生意会突然“失灵”。
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报告显示,福寿园的经营状况堪称“断崖式下跌”。
最核心的墓地业务首当其冲:上半年只卖出6253个墓穴,比去年同期减少6.7%;更致命的是价格,均价从12.12万元骤降至6.3万元,几乎腰斩,相当于直接打了六折。
这意味着不仅买的人少了,愿意花高价买的人更少了,曾经的高端客户开始转向中低价产品。
资料参考:2025-09-21新浪财经——“大平层墓地”,卖不动了
连锁反应很快显现:殡仪服务人均消费从去年上半年的5300元降到4700元,各项业务全面遇冷。
作为曾经的大本营,上海市场的表现最为惨烈,收益从5.26亿元暴跌至2.41亿元,降幅达54%;河南、黑龙江等其他省市的跌幅也都在30%到50%之间。
面对业绩暴跌,福寿园将原因归结为“消费谨慎”,但这个解释显然难以服众。
毕竟殡葬作为刚需行业,背后是持续加剧的老龄化趋势——联合国预测2025年到2030年,中国每年死亡人口将达到1293万,市场需求明明在扩大,为何龙头企业反而亏损?
深入分析就会发现,福寿园的亏损不是偶然,而是“经济寒风”“观念新风”“政策暖风”三股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三股风彻底吹散了天价墓地的生存土壤。
第一股:经济寒风下,“死要面子”不如活着实在
最近几年,老百姓们的裤腰带“越勒越紧”。
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只增长5.3%,相比2023年下滑了3.9个百分点。
房贷、车贷、孩子教育、父母养老,每一项都是压在家庭身上的大山,在这种情况下,动辄十几万的墓地自然成了被砍掉的“非必要支出”。
郑州一位墓地销售员的感受很直观,以前四五万的墓位现在两万多就能卖,促销力度空前,而两三万元的经济型墓位成了最受欢迎的选择。
对普通家庭来说,这笔账很好算:十几万的墓地钱,足够在小城市付个房子首付,或者让父母在养老院住上好几年。
越来越多的人想明白了:与其花大价钱办一场风光的葬礼,不如让活着的人过得更踏实。
重庆的殡葬从业者关万芬发现一个新变化:以前客户都会在逝者去世三天内定下墓位,现在很多人选择先把骨灰寄存起来,一年寄存费不到300元,安葬周期被无限延长。
第二股:观念新风起,生态安葬成新选择
“厚养薄葬”的观念正在取代“死要面子”的旧俗,越来越多人开始拒绝攀比式丧葬。这种观念变化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生态安葬的普及。
海葬,树葬、草坪葬、花坛葬等生态安葬方式也越来越受欢迎,这些方式不仅价格亲民,还符合环保理念。
在郑州的陵园里,11800元的“全包”墓位、3000元左右的壁葬很常见,还有免费的节地生态葬可供选择。
资料参考:2024-04-03新华网——新华视点丨海葬、树葬、草坪葬……推广生态安葬还存哪些难题?
这些经济型、生态型的安葬方式,正在分流大量原本可能选择高端墓地的客户。
VR扫墓等新形式打破了时空限制,让人们意识到,纪念亲人未必需要一块昂贵的墓碑。
与其花十几万买块石头,不如用更有意义的方式留存思念,这种观念的转变直接冲击了高端墓地的价值基础。
第三股:政策暖风至,天价墓地再无生存空间
近年来,国家对殡葬行业的监管持续加码,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直指天价墓地和行业乱象,为殡葬行业回归公益属性定下调子。
2025年4月,民政部发布《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殡葬服务必须“坚持公益属性”,还细化了墓位占地和墓碑高度的上限,对价格违法行为作出具体规定;
上海积极推行墓穴小型化,明确提出规范和引导殡葬价格,福寿园在上海主推的节地生态产品均价仅五六万元,直接拉低了整体售价;
江苏徐州专项整治“活人墓”“豪华墓”,经营性公墓销售均价降幅近2万元;宿迁5家经营性公墓价格降幅达5%—54.62%,还制定了统一的服务收费清单。
政策的导向非常明确:殡葬行业不能成为暴利行业,必须回归公益本质。这对靠天价墓地赚钱的福寿园来说,无疑是致命打击。
福寿园的亏损,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殡葬行业不行了,但事实恰恰相反。
随着老龄化加剧,殡葬的刚需属性只会越来越强,真正不行的是“天价墓地”的旧模式。
从行业数据就能看出端倪:虽然高端墓地卖不动了,但中低端市场依然稳定。
郑州的墓地销售人员说,两三万元的墓位占比能达到三四成,是销售主力;低价客户的诉求很简单,只要便宜够用就行,这类需求一直很旺盛。
这说明不是人们不需要殡葬服务,而是不需要动辄十几万的暴利产品。
福寿园的遭遇其实是一个信号:即便是刚需行业,也必须顺应时代变化。
早年靠低价圈地、高价售卖的模式,在经济环境、社会观念和政策监管的三重冲击下,已经走到了尽头。
正如一位殡葬领域专家所说,我国的基本殡葬服务理念,已经明确为“减项目、降费用、优服务”,这才是行业未来的方向。
我们正在慢慢卸下攀比式的丧葬负担,开始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对亲人最好的告慰,从来不是死后的排场,而是生前的陪伴;纪念逝者的方式,也从来不止一块墓碑,更有心中的思念。
从“死要面子”到“死得明白”,福寿园的亏损,其实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当殡葬行业不再追求暴利,当纪念回归本心,人们才能在亲情与经济负担之间,少一些纠结,多一份从容。
资料参考:2025-09-22中国青年报——市场监管总局举办殡葬领域反垄断合规讲堂
来源:听云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