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会议后彭德怀种菜读书:蹲在田里算亩产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20 02:40 1

摘要:1959年庐山会议后,彭德怀搬到北京西郊的吴家花园。这里原是个废弃的庄园,荒草长得比人高。他带着几个随行干部,扛起锄头就开始整地。那时候他刚过六十岁,腰板还挺硬朗,可毕竟是当过元帅的人,警卫员想帮忙,他摆摆手:“别惯着我,我早年在家种地,比这苦的活计都干过。”

庐山会议后彭德怀种菜读书:蹲在田里算亩产,捧着书本念“死不瞑目”

1959年庐山会议后,彭德怀搬到北京西郊的吴家花园。这里原是个废弃的庄园,荒草长得比人高。他带着几个随行干部,扛起锄头就开始整地。那时候他刚过六十岁,腰板还挺硬朗,可毕竟是当过元帅的人,警卫员想帮忙,他摆摆手:“别惯着我,我早年在家种地,比这苦的活计都干过。”

院子里有块两亩多的菜地,彭德怀把它分成好几块,种了玉米、水稻、白菜、萝卜。每天天不亮,他就戴着草帽下田,松土、施肥、浇水,样样亲力亲为。有一回给水稻追肥,警卫员挑来的粪水太浓,烧黄了几棵禾苗,他心疼得直叹气:“肥要淡,水要匀,种地跟打仗一样,得摸准脾气。”

最上心的还是那三分试验田,他专门种了水稻,想看看一亩地到底能打多少粮食。那段时间“浮夸风”正盛,到处都在宣传亩产几千斤甚至上万斤。彭德怀蹲在田边,盯着禾苗看半天,用手比划着:“你们瞧,这禾蔸稀稀拉拉,秆子细得像香棍,穗子没几颗谷,这样能亩产几千斤?我在湖南老家种地时,亩产过500斤就是大丰收,老百姓得敲锣打鼓呢。”

收工后,他就躲进屋里读书。桌上堆着《资本论》《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还有好多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本子。他戴着老花镜,手里攥着支铅笔,看到关键处就画横线,书页边上写满密密麻麻的批注。有次警卫员送水进去,见他对着书直摇头,嘴里嘟囔:“这说法不对嘛,违背客观规律嘛。”

晚上煤油灯常常亮到深夜,随行的秘书劝他早睡,他说:“我现在有时间了,得把这些年没搞懂的问题弄明白。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是个大学问,弄不通,我死不瞑目啊!”碰到弄不懂的地方,他就把身边的干部叫过来,围坐在石桌旁讨论,有时候争得面红耳赤,非要掰扯清楚不可。

种地时他爱跟附近的农民唠嗑,见人家挑着粪桶路过,就凑上去问:“老哥,你家田里亩产多少?肥料够不够?”农民们刚开始有点拘谨,看他穿得跟普通老汉似的,说话又和气,慢慢就打开了话匣子。听说有的村子虚报产量,农民饿肚子,他眉头拧成个疙瘩,蹲在田埂上半天不吭声。

有一回,公社干部来参观他的试验田,看到他种的水稻稀稀拉拉,说:“老首长,你这密植不够,得多插点苗,不然产量上不去。”彭德怀笑了笑:“密植得看地力,苗太稠了争养分,反而长不好。你们天天喊高产,得实打实算细账,不能靠嘴巴吹。”说得那干部脸红一阵白一阵。

除了种地读书,他还坚持写日记。每天晚上把当天的观察和想法记下来,种地的收成、读书的心得、跟农民的谈话,都记得仔仔细细。他说:“这些都是实话,将来留给后人看,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实事求是。”

在吴家花园待了两年多,他把菜地收拾得井井有条,试验田的产量也算得明明白白。水稻亩产不到400斤,玉米亩产600多斤,跟那些浮夸的数字比起来,显得格外“寒酸”。可他说:“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产量,老百姓种地不容易,不能骗自己,更不能骗国家。”

1962年离开吴家花园时,他把田里的收成算了一遍又一遍,交给管理部门时特意叮嘱:“这些粮食该交公的交公,该留种的留种,一分都不能少。”临上车前,他又回头望了望那块菜地,对身边的人说:“我这辈子打仗、种地、读书,都是为了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现在虽说闲下来了,可心里总惦记着田里的收成,惦记着老百姓的口粮。”

文献来源:《彭德怀年谱》《彭德怀传》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