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时节,在巴南区石滩镇方斗村的金色稻田里,方斗村驻村工作队队长蔡龙,正带领工作队与村民们一起收割水稻,欢声笑语在田野间回荡。
金秋时节,在巴南区石滩镇方斗村的金色稻田里,方斗村驻村工作队队长蔡龙,正带领工作队与村民们一起收割水稻,欢声笑语在田野间回荡。
这是方斗村驻村工作队扎根乡村,以水稻产业为抓手,助力村民增收致富的生动缩影。
驻村工作队队员杜永生与村民一起收割水稻
方斗村有着种植水稻的传统。但前些年,因品种老化、种植技术落后、销路不畅等原因,水稻产业效益较低。
2023年,蔡龙与杜永生、黄伟原成立的驻村工作队正式入驻方斗村。他们第一时间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调研,并联合村集体在方斗村坪上合作社承包200亩土地开展水稻种植,带动全村围绕水稻产业谋划发展。
驻村工作队队员蔡龙、杜永生收割水稻
严把选品关
从源头夯实产业基础
为把控好水稻种植的源头品质,驻村工作队在水稻育苗阶段便科学优选良种,结合方斗村800至1000米的独特海拔优势,通过反复对比、多次开展比较试验,最终确定选用亩产高、品质优的野香优海丝品种作为主要种苗,为高产优质水稻奠定坚实基础。
为确保水稻产品质量,驻村工作队主动对接相关部门及企业,积极协助方斗村“两委”与中国邮政巴南公司签订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定点供应协议,构建稳定可靠的农资供应渠道。
同时,驻村工作队充分利用石滩镇水稻商品化育苗中心资源,采用集中育秧模式,运用智能温室育苗技术,切实保障秧苗品质。
在保障水稻管护上,驻村工作队制定田间巡查制度,重点关注稻田水位、秧苗生长态势及病虫害情况,确保水稻生长全程可控;严格执行定期施肥、除草等标准化田间管理流程,积极探索“稻鸭共生”等绿色水稻“稻+N”发展模式,不断优化种植方式,全力保障“石滩大米”的一流品质,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每月下村,为方斗村水稻种植户提供“面对面”技术指导服务,将先进的种植理念和科学管理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机收水稻
联动科技赋能
传统种粮走向现代化
“现在好方便,机器收割,一块田10多分钟就收好了!”看着面前收割机轰隆隆地来回忙碌,方斗村村民林运力笑得十分开心。他告诉记者,自己农忙时节便在合作社打工,每年有6000元左右的收入。
为统筹推进机械化作业,驻村工作队提前与农机合作社沟通对接,指导方斗村“两委”与农机合作社签订作业协议,统筹调度多台收割机投入水稻收割作业,实行“成熟一片、收割一片”的作业模式,大幅缩短收割时间,有效规避因天气变化可能造成的减产风险。
村民喜获丰收
同时,驻村工作队组织开展农机操作手培训工作,明确规范操作要求,严格控制稻田留茬高度和收割损失率,最大限度减少收割过程中的粮食损耗,实现粮食颗粒归仓。
另外,驻村工作队还改变了传统地坝晒谷的落后模式,充分利用村村联建的“强村公司”烘干厂房,对稻谷进行统一烘干处理,并依托成品粮低温库实现“智慧仓储”,有效保障稻谷产后品质,延长产品保鲜期。
石滩大米
扩大品牌影响
“小稻谷”成“金穗穗”
“我们这里的大米,是巴南区名产品,销售十分火爆!”提到“石滩大米”,村民蹇元奎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
为了让更多人知晓“石滩大米”,驻村工作队充分借助“石滩大米”已有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在线上借助微信小程序平台宣传,线下设置销售点现场展示,同时积极对接洽谈与电商直播平台、商超供应链等企业的合作,不断提升“石滩大米”在市场中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以品牌优势带动产品销售。
同时,驻村工作队依托方斗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的政策优势,积极协调巴南区第九帮扶集团帮扶单位,推动帮扶单位采购石滩大米等方斗村特色农产品。此外,驻村工作队队员充分发挥自身人脉资源优势,主动开拓销售渠道。
据统计,2024年至今,驻村工作队已累计帮助方斗村销售大米1.1万余斤,增收约7万余元。2024年,方斗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60.55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1.07%,实现村集体增收与村民受益的双重成效。2025年,驻村工作队计划帮助方斗村销售价值约21万元的农产品。
蔡龙表示,下一步,驻村工作队将继续围绕水稻产业做文章,进一步推动完善生产基础设施、延伸产业链条、拓展销售渠道,让小小稻谷成为村民持续增收的“金穗穗”。
来源:巴南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