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二十年前来山东的田间地头,你看到的一定是人影密布:有人在插秧,有人在打药,手里挥舞着锄头,身上背着喷雾器,汗水顺着脖子滴落在泥土里。
如果你二十年前来山东的田间地头,你看到的一定是人影密布:有人在插秧,有人在打药,手里挥舞着锄头,身上背着喷雾器,汗水顺着脖子滴落在泥土里。
可今天再来,你会惊讶地发现:田地里静悄悄的,只有几台无人拖拉机在自动来回耕作,无人机在空中有序盘旋,作业轨迹清晰可见。
农民没有在烈日下奔波,而是坐在家里的电脑前,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
“过去一到三夏农忙,全家人都得下地,现在我们合作社几个人就能盯着上千亩地。”潍坊的一位农机合作社负责人笑着说,“而且比人干得还精细。”
这,就是山东农业的现实:一场由科技主导的深度变革,正在悄然重写传统农耕的模样。
潍坊高密市的一处示范农场,曾经需要十几位机手齐上阵,如今只剩下两个人守在后台屏幕前。
无人收割机自己能规划路径,还会根据地块产量高低自动调节速度和动力,播种机紧随其后,实现收完就种。
智能拖拉机24小时运转不知疲倦,连夜把土地翻耕、镇压,一气呵成。
这背后,离不开山东的农机制造优势。
潍柴雷沃、时风集团等企业,不仅生产农机,还把AI、北斗、传感器融进了铁疙瘩,让它们成为真正的智慧工具。
农机不再只是放大肌肉的机器,而是会思考、能感知的伙伴。
农机手们都很高兴,以前是人开车带着机器,现在是机器自己干,他们只是盯着屏幕,出了问题远程调一下。
过去,种地是门手艺,全凭经验。
看天色、摸土壤,决定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可是经验再老道,也难免出错。
现在,这一切交给了数据。
在聊城高唐县,农民们拿着智能手机,点开“农业大脑”APP,便能看到自己地块的墒情、养分情况。碰上小麦叶子发黄,他们只需上传一张照片,后台就能给出病害诊断,还会推荐合适的防治方案。
“以前要跑几十里去找专家,现在在手机上就能问。”当地人说,“我这把年纪还能用上大数据,真没想到。”
山东的齐鲁农云平台,就是农业的“智慧大脑”。它整合了全省数十亿条涉农数据,涵盖气象、土壤、农机、市场,能实时监测、预测,甚至给农民开数据处方。
有人形容:这相当于给土地装了嘴巴,让它能主动告诉人们“我渴了”“我饿了”“我病了”。而农民做的,就是听懂它的语言,然后精准应对。
在淄博禾丰种业,麦子刚收上来,就被送进了智能筒仓,传感器分布在各个角落,一旦温度超过28℃,系统自动通风降温。
过去担心的“产后发霉”“储存损耗”,如今大大减少。
在日照的一家蛋鸡养殖基地,鸡蛋从产出到分级、清洗、包装,全程无需人工搬运。
鸡粪被输送到地下,发酵成有机肥,废水经过处理后又回到田间,鸡蛋卖出去了,肥料回到了土壤,农业变成了一个闭环。
与此同时,互联网把农产品送到了更远的地方。
寿光的蔬菜、平度的西瓜、烟台的苹果,都通过直播间、订单农业直达消费者手中。
农民不再愁销路,甚至开始琢磨品牌运营。
一位从事直播带货的新农人坦言:“我们现在不只是种地的,还得会讲故事、会营销。智慧农业让农产品有了第二次生命。”
“过去大家觉得种地是苦活累活,现在年轻人愿意回来。”不少返乡青年纷纷说,他们想做“新农人”。
这些年轻人不再满足于会种地,他们追求“慧种地”。无人机驾驶、数据分析、智能设备维护,都成了他们的新技能。
山东近年来累计培训了60万余名高素质农民。有人从农机手转型为无人机操作员;有人成了乡村合作社的“数据管理员”;还有人开起了短视频账号,把种地经验拍成教程,粉丝超过几十万。
农民的职业身份,正在被重塑。
种地,不再只是下苦力,而是一份融合了科技、管理、营销的复合型工作。
当然,这条路并不是没有阻力。
首先是成本问题。无人机、智能农机、传感器,投入不小,小农户常常望而却步,其次是技能门槛。
设备再先进,也需要人会用、会维护,而农村人才缺口依旧存在。
还有数据安全的问题,农户数据、交易信息、市场预测,一旦缺乏监管,可能会被滥用。
更现实的是,山东的地形复杂,平原适合大规模无人农场,但丘陵、盐碱地的推广难度大得多。
“科技好是好,可要真用得上,还得看政府、企业和农民能不能一起把路铺平。”一位合作社社长直言。
即便有挑战,山东依旧在全力推进。
邹平的无人农场已经进入二期建设,目标是把无人作业覆盖更多丘陵地,潍柴雷沃计划把AI大模型推广到更多作物品类,不只是小麦和玉米。
“齐鲁农云”正在打通市县平台,未来实现全省一张网。
山东想要的不只是自己成功,而是为全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一套可复制的“山东经验”。
从单一作业到全链条管理,从小农户到全省一体化平台,从“会种地”到“慧种地”,这片土地正在酝酿一场深远的革命。
中国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可在劳动力减少、气候不稳、土地压力加大的当下,靠传统方式显然难以为继。
山东的探索,证明了科技可以挑起农业这根大梁。
无人农场不是噱头,云端种地不是梦想,它们正在一点点改变粮食生产的方式。
农民在变,土地在变,产业在变。
未来的农业,或许不再是“锄禾日当午”的辛苦,而是“云上调度”的智慧。
而山东,已经率先走在了这条路上。
来源:赵林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