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孟买再不努力,就要被中国上海超越了!”虽然这番“炸裂”言论听上去相当“倒反天罡”,但在印度,却被广大群众深信不疑。
“孟买再不努力,就要被中国上海超越了!”虽然这番“炸裂”言论听上去相当“倒反天罡”,但在印度,却被广大群众深信不疑。
更为可怕的是,如此“疯言疯语”,居然还不是因为印度人喝恒河水喝傻了,而是他们的政府高层与精英分子真的是这样奇葩的认知,并刻意引导民众的结果。
就比如印媒中,常带头“发癫”的主播“甲亢姐”。
作为印度政府的喉舌,她不仅在五七空战中宣称,打下阵风战机的中国歼-10是“纸老虎”;在中国建设雅江水电站之际,“甲亢姐”更是扬言印度应该派战机去轰炸中国工地。
新闻主播,在印度已经属于精英阶层,对中国的认知尚且都有着如此巨大的偏差,更不要说那些仍被蒙在鼓里的普通民众。
印度人,为什么会产生自己比中国更强的“谜之自信”?政治精英们,又如何打造出蒙蔽民众的“信息茧房”?
印度作为一个国家,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状态,语言多达1652种,官方语言就有22种,宗教信仰更是五花八门。
可以说,这种分裂的国家形态,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印度难以形成像中国那样的民族认同。
因此,在印度独立后,对统治阶层来说最大的考验就是,如何凝聚起数量庞大的底层民众。
“种姓制度”作为祖上传下来的便利工具,自然被延续了下来,但千年的运转,已经让这种制度累积出了“屎山代码”一样多的内部矛盾,显然不能再继续涸泽而渔。
于是,统治阶层开始另辟蹊径,“伪造大国认同”就成了他们找到的另一条出路。
不过,这种虚构的自信也并非凭空产生,很大程度上,还是“得益”于印度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
印巴刚分治时,尼赫鲁政府提出了“不结盟政策”,这就让正在全球扩张势力范围的苏联和美国察觉到了“机会”。
毕竟,对这两个大国来说,他们想拉拢哪个国家,从来也不需要结盟,只要用经济援助和军事支持让其无法摆脱依赖就行了。
印度的“不结盟政策”,明面上虽是不站队的表态,却也变相默认了,就算是对立阵营的援助,印度也将“来者不拒”地收下,让大家拥有平等的结交机会。
于是,美苏为了拉拢这个“南亚大国”,就开始疯狂砸钱,而这样的举动在印度看来,就成了“两大强国伺候我一个”,然后,印度就不出意外地膨胀了。
心理上的“虚荣”,也让印度变得越发大胆,以至于在1962年,突然想要去和中国碰一碰。
之所以会有如此离谱的想法,不仅源于美苏经济、军事支持带来的底气,更是因为,印度政府想要借势巩固刻意渲染出来的“大国认同”。
而之所以会选中国作为目标,则是他们认为,印度曾在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时,跟随英国殖民侵略者挫败过中国。
虽然印度士兵充其量也就是被英国人当成了“炮灰”,可在他们看来,印度是大英帝国的继承者,那英国的战果,自然也就属于他们。
不过,印度人不会想到,他们即将面对的,早已不是孱弱的清政府,而是一个经历过千百场战争淬炼的强大新中国。
因此,在这场挑衅中,印度收获了史无前例的惨败。
可统治阶层显然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于是开始在国内大肆宣扬中国动用了兵法,是攻其不备、胜之不武,为此,甚至搬出了《孙子兵法》中的案例作为佐证。
总之,本为大败的战役,到了印度政府的口中,就成了无论如何都将“赢学”贯彻到底的“嘴硬”,一个劲给自己开脱。
于是,从此时开始,印度政府就莫名开始了对中国的敌视,并持续在舆论上发力:
一边“无中生有”地宣扬,印度已经在各方面超越了中国;一边封闭民众的视听,让他们始终认为中国是一个落后贫困的国家。
罔顾事实的国家宣传,导致印度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完全停留在上个世纪,这才塑造出了中国经济中心上海,只是“东方小孟买”的离谱认知。
印度的退役军人,更是传播这些扭曲信息的“生力军”。
他们通过论坛等渠道,向普通民众灌输“印度士兵综合素质远远超过中国士兵”、“一印顶五华”等荒诞观点。
只是因为,“自我感觉良好”的他们,始终无法接受自己打不过中国的事实,于是就想方设法去论证,印度本应有多种方法可以击败中国。
这些“亲历者”的背书,加上美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负面宣传,共同为印度民众编织了一个牢不可破的信息茧房。
而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印度媒体就成为了加固信息茧房的“中坚力量”……
说起印度媒体,那可真是个神奇的存在,在全球都已经开始淘汰纸媒的当下,印度的纸媒发行量却能“一枝独秀”,成为全球报纸发行量最高的国家。
据统计,印度现有1.6万家报纸、9400家杂志、1.4万家日报,日均发行量超过1亿份,并且直到今天,市值与订阅量都在呈增长趋势。
而更加奇葩的是,如此发达的纸媒行业,却养不出印度自己的行业巨头,反而是英文报纸长期占据主流,还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纸媒相较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天然具有落后性与封闭性,再加上西方媒体传播中国相关的信息,惯常带有某种“滤镜”,因此,印度人对中国的认知就在这种环境中逐渐扭曲。
除此之外,印度的媒体,还有一个特性,那就是出名的“不靠谱”。
印度大多数媒体为私营性质,生存和营利依赖“吸睛”内容。
因此,为吸引受众关注、提升传播量,多数印媒都会刻意制造虚假信息,尤其是民众感兴趣的争议话题,向市场投放不实内容。
其中,最吃香的就是通过散播中印边境话题的虚假消息,来快速渲染紧张氛围、刺激民粹情绪,从而带来更高流量。
2020年,在印度制造的加勒万河谷冲突中,印媒就未经核实,便引述所谓“消息人士”的说法,蓄意编造中方伤亡人数,来宣扬印度“赢麻了”。
要说,对于这种行为,印度政府就该站出来以正视听了,可结果却是,这种宣传正好符合其统治阶层的宣传需要,于是不仅没有制止,反而加大力度。
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印度养出了一堆缺乏规范新闻核实流程的媒体,导致许多记者业务能力欠缺,对信息真伪的判断力和深入调查能力也严重不足。
就在2012年7月,印度阿萨姆邦突然爆发种族冲突,但最终却引发了全国性恐慌,只是因为,当时在社交网站上,突然传出一则冲突规模将会扩大、政府已经无力制止的谣言。
由于印度以纸媒为主,显然是没有经受过网络传播的冲击,更是低估了其影响力,因此,哪怕印度政府想要施压媒体停下传播之时,也已经为时已晚。
作为人口大国中最穷的国家之一,印度大量人口生活窘迫、受教育程度低,对信息的分辨能力极弱。
在他们看来,生存安全才是第一要务,因此只要会对生活造成影响,在他们眼里就都是天大的事儿。
然后,阿萨姆邦就爆发了数万人的城市“大逃离”,直接让交通、基础设施等全线瘫痪,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可离谱的是,这次事件并没有让印度政府吸取教训,做出改变,反而挖掘出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另一个用处,来为政治服务:
印度政府,尤其是执政的人民党,开始通过网络媒体传递不便官方发声的内容,以煽动民族主义情绪、转移内部矛盾。
在这个基础上,国外的一些大财团、智库等机构,也就得以更加肆无忌惮地控制媒体、制造虚假信息。
总部位于新德里的斯里瓦斯塔瓦集团,就曾炮制出750家假媒体,其反华、反巴内容,甚至一度被印度亚洲国际新闻社等主流媒体转载,服务于特定利益诉求。
在政府和境外势力的推波助澜下,印度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不断高涨,部分民众更是开始倾向于接受“支持民族身份、民族情感”方面的信息,而非客观事实。
这种社会氛围,又为印媒编造虚假新闻提供了土壤,使其无需担心受众质疑,甚至能通过煽动情绪获得更多支持。
于是,笼罩在印度人民身上的信息茧房愈加牢固,而印度民众对中国的认知,也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偏……
当印度政客和媒体不断用“伪造的胜利”去麻醉民众时,他们收获的不是团结与进步,而是一种虚假的自我满足。
可奇葩的是,比起用实际行动去解决国内的矛盾与进行国家建设,印度的精英阶层,还是选择了这种看似简单,实则流弊深远的方式去“以毒攻毒”。
这种“赢学”叙事,虽然能短期缓解内部矛盾,却无法改变现实的落差:无论是基础设施、工业能力还是社会治理,印度都还远远落在中国之后。
被困在信息茧房里的印度人,或许会继续沉浸在“孟买超越上海”的幻想中,可当他们走出国门,真正见识到外面的世界时,又要如何自处呢?
到那时,面对赤裸裸的差距,印度社会将不得不回答一个更沉重的问题:是要继续活在自我营造的幻梦里,还是勇敢直面现实,寻找真正的出路?
毕竟,虚假的幻想终究赢不下一国的未来……
[1]《【印度观察】为什么印度人能觉得打赢中国》[OL]科学星星
[2]《为什么印度人总是觉得比中国强?探讨印度人认为自身比中国强的原因,涉及印度政府媒体的宣传、历史因素、对中国认知偏差等。》[OL]非说不嗑
[3]《为什么印度人,总是觉得印度比中国强?看完这些你就理解了》[OL]星坠夜未央
[4]《为什么印度人,总是觉得印度比中国强?看完这些你就理解了!》[OL]风吟枪啸
[5]《印度人怎样看待50年前那场边境战争》[J]楼春豪
[6]《印度媒体为何盛产假新闻》[N]赵觉珵、黄兰岚、胡雨薇、谢文婷
[7]《印度媒体的发展现状与特点分析》[J]江全康
[8]《网络谣言折腾印度的启示》[J]环球时报
[9]《印度种姓的政治化与政治的种姓化——当代印度民主政治悖论之一》[J]尚会鹏
[10]《印度涉华舆论态势及对策》[J]楼春豪
[11]《“甲亢姐”访华大变脸,上合之行从贬低到惊叹,反华偏见不攻自破》[OL]王云飞评论
[12]《印度:再不努力,孟买就要被上海超过了!中国网友:说反了吧!》[OL]海外情报社
来源:微趣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