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时令、气候、物候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与社会实践,是阴阳合历中指导农事与生活的重要补充历法。它起源于黄河流域,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西汉《淮南子》记载了完整的节气名称,公元前104年的《太初历》正式将其
整理 | 赤都文化驿站 宋鹰鹤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时令、气候、物候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与社会实践,是阴阳合历中指导农事与生活的重要补充历法。它起源于黄河流域,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西汉《淮南子》记载了完整的节气名称,公元前104年的《太初历》正式将其订入历法,201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二十四个节气如同时间的刻度,不仅指导着农业生产,更规范着人们的生活节奏,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
春季六节气:万物复苏的生长序曲
春季是生命萌发的季节,节气更迭见证着从寒到暖的过渡与万物复苏的历程。
1. 立春(公历2月3-5日,太阳视黄经315°):作为春季的起始,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结束,东风解冻,蛰虫渐振,鱼儿破冰而出,大地开始焕发生机 。
2. 雨水(公历2月18-20日,太阳视黄经330°):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增大,降水增多但多为小雨,獭类开始捕鱼,大雁北归,草木萌生新芽,预示着春雨滋养万物的开始 。
3. 惊蛰(公历3月5-7日,太阳视黄经345°):春雷惊醒蛰伏于土中的冬眠生物,桃花初开,黄鹂鸣唱,老鹰化为鸠鸟般活跃,气温与风力变化加剧 。
4. 春分(公历3月20-22日,太阳视黄经0°):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此后北半球白昼渐长,玄鸟归来,雷声初响,闪电出现,越冬作物进入生长关键期 。
5. 清明(公历4月4-6日,太阳视黄经15°):气温回升,天气转暖,桐花开放,田鼠隐退,彩虹初见。作为兼具节气与节日的特殊节点,有扫墓祭祖、踏青迎春的习俗 。
6. 谷雨(公历4月19-21日,太阳视黄经30°):雨水充沛,浮萍生长,斑鸠梳理羽毛,戴胜鸟落于桑枝,此时播种的谷类作物得以茁壮成长,正所谓"雨生百谷" 。
夏季六节气:热烈繁盛的成长篇章
夏季是万物繁茂的季节,节气记录着气温攀升与作物旺长的轨迹。
1. 立夏(公历5月5-7日,太阳视黄经45°):夏季的开端,蝼蝈鸣叫,蚯蚓出土,王瓜藤蔓生长,万物进入蓬勃生长的阶段 。
2. 小满(公历5月20-22日,太阳视黄经60°):夏熟作物颗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苦菜开花,靡草枯萎,麦子进入灌浆期,预示着丰收的临近 。
3. 芒种(公历6月5-7日,太阳视黄经75°):有芒的谷类作物进入播种临界期,过此则成活率骤降。螳螂新生,伯劳鸟鸣叫,反舌鸟停止发声,是收获与播种并行的忙碌时节 。
4. 夏至(公历6月21-22日,太阳视黄经90°):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晚最短。鹿角脱落,蝉鸣始起,半夏生长,标志着盛夏的到来 。
5. 小暑(公历7月6-8日,太阳视黄经105°):正式入暑,温热之风盛行,蟋蟀迁居墙角,老鹰开始搏击长空,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
6. 大暑(公历7月22-24日,太阳视黄经120°):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腐草化为萤火虫,土地湿润闷热,常降大雨,虽酷热却利于作物生长 。
秋季六节气:硕果累累的收获季歌
秋季是万物成熟的季节,节气见证着由热转凉与谷物归仓的过程。
1. 立秋(公历8月7-9日,太阳视黄经135°):秋季的起点,凉风渐至,白露初降,寒蝉鸣叫,草木开始结果,收获季节拉开序幕 。
2. 处暑(公历8月22-24日,太阳视黄经150°):"处"为结束之意,暑气渐消,天气转凉。老鹰捕猎祭鸟,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谷物成熟收割,此时降水对秋收至关重要 。
3. 白露(公历9月7-9日,太阳视黄经165°):气温骤降,夜间水汽凝结成白色露珠。鸿雁南飞,玄鸟归巢,群鸟储存过冬食物,秋意日渐浓厚 。
4. 秋分(公历9月22-24日,太阳视黄经180°):太阳重回赤道,昼夜再次等长。雷声收歇,蛰虫封穴,水面渐干,农作物进入最后的成熟阶段 。
5. 寒露(公历10月8-9日,太阳视黄经195°):气温持续下降,露水带有寒意。鸿雁南飞殆尽,雀鸟化为蛤蜊般隐匿,菊花次第开放,北方开始进入深秋 。
6. 霜降(公历10月23-24日,太阳视黄经210°):黄河流域开始出现初霜,对农作物危害较大。豺类捕猎祭兽,草木枯黄飘落,蛰虫蛰伏越冬,万物趋于沉静 。
冬季六节气:休养生息的藏蓄乐章
冬季是万物闭藏的季节,节气记录着严寒加深与阳气潜藏的历程。
1. 立冬(公历11月7-8日,太阳视黄经225°):冬季伊始,河水开始结冰,土地冻结,野鸡化为大蛤般隐没,万物进入休养收藏阶段 。
2. 小雪(公历11月22-23日,太阳视黄经240°):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骤降,开始出现降雪但雪量微小。彩虹隐去,天地之气不交,万物闭塞进入寒冬 。
3. 大雪(公历12月6-8日,太阳视黄经255°):雪量增多,寒号鸟不再鸣叫,老虎开始交配,荔挺草破土而出,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特征愈发明显 。
4. 冬至(公历12月21-23日,太阳视黄经270°):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蚯蚓蜷缩,麋鹿脱角,泉水开始涌动,此后白昼渐长,阳气渐生,有吃饺子或汤圆的习俗 。
5. 小寒(公历1月5-7日,太阳视黄经285°):气候愈发寒冷,热量持续散失。大雁北迁,喜鹊筑巢,野鸡鸣叫,气温仍在持续下降 。
6. 大寒(公历1月20-21日,太阳视黄经300°):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母鸡开始孵蛋,猛禽搏击长空,河冰冻至水底,万物在严寒中静待春归 。
二十四节气以"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口诀代代相传,它不仅是农耕时代的生产指南,更是中国人感知自然、顺应时序的生活智慧,早已深深融入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
来源:赤峰文化驿站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