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里循环播放的一段官方视频,藏着足以震撼全球空战领域的关键信息:双座型歼-20S正与单座歼-20、多架隐身无人僚机协同作战,这是中国首次向外界揭开这种未来空战样式的面纱,每一个画面都让人心潮澎湃。
文|馒头
编辑|江娱迟
上周五长春航展如期开幕,这场盛会让中国军迷们再度沉浸在航空魅力的视觉盛宴中。
飞行表演让人叹为观止,地面实机展示的细节引人驻足,而有眼尖的军迷却在中航工业的展台前停下了脚步。
那里循环播放的一段官方视频,藏着足以震撼全球空战领域的关键信息:双座型歼-20S正与单座歼-20、多架隐身无人僚机协同作战,这是中国首次向外界揭开这种未来空战样式的面纱,每一个画面都让人心潮澎湃。
本次展示暴露了一个细节,歼-20S后座驾驶员的显示屏右侧,一架无人战斗机的状态图清晰可见,弹舱里4枚空对空导弹的轮廓分明,仿佛随时准备响应指令。
此刻的歼-20S早已不是单纯的作战平台,它更像整个编队的“大脑”与“神经中枢”:数架单座歼-20紧随其后,多架无人战斗机则冲锋在最前方,担任“先遣侦察兵”的角色。
一旦遭遇敌方目标,无人机便通过数据链与歼-20S实时交换情报,在它的指挥下,一架单座歼-20与一架无人机同时发射导弹,精准飞向敌方战斗机与预警机,最终稳稳命中目标。
这短短一段视频,不仅展现了流畅的协同作战流程,更宣告着中国空军对未来空战的探索已走在了实战化前沿。
要真正读懂这段视频的分量,得先看清两个关键事实。
第一个便是歼-20S的“唯一性”——它是目前全球唯一已服役的双座型隐形战斗机。
放眼世界,美国的F-22、F-35,俄罗斯的苏-57,全是单座设计;欧洲正在研发的两款“六代机”、韩国与土耳其推进的“五代机”项目,按现有规划也均为单座。
早在歼-20S刚露面时,美国军事媒体就曾争论过它的双座意义:后座高度与前座持平,视野被挡,不可能是教练机;五代机座舱自动化程度极高,单座歼-20已能完成所有传统作战任务,无需额外加武器操作员。
当时他们便推测,歼-20S后座大概率是无人机操作员与战场指挥员,如今中航工业的官方视频,恰好印证了这个猜测,也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前瞻性布局。
第二个事实,关乎六代机的核心能力,几乎所有军事大国都公认,“有人-无人协同作战”是六代机的必备技能,而这正是当前单座隐形机的短板。
或许有人会问:现在AI技术这么发达,单座隐形机不能靠AI辅助控制多架无人机吗?但现实远比设想更复杂。
美俄的隐形机或许能通过加装数据链、升级软件控制一两架无人机,但只要无人机数量增多,一个驾驶员根本忙不过来。
至于未来六代机能否靠更强的AI与自动化技术,让单座驾驶员指挥整个编队?目前还只是未知数,仍需长期摸索。
在这样的过渡阶段,双座型歼-20S便成了最务实、最可靠的选择,它既有五代机的隐身与机动优势,又能靠后座专业操作员,实现对多架无人机与有人机的高效指挥,完美填补了当前与六代机时代之间的能力空白。
更难得的是,歼-20S的综合能力并非“空中楼阁”。
它搭载的先进雷达、全向数据链与全向光电系统,让它能同时扮演多重角色:既是通信中继站,确保编队信息不中断;又是指挥控制中心,统筹调度所有战机。
既是传感器节点,整合战场情报;更是无人机协同核心,精准指挥僚机行动。
早在九三阅兵中,1架歼-20S带领4架单座歼-20/歼-20A的编队就已亮相,当时便明确了它的指挥角色。
有人可能会说,非隐形双座机比如美国F-15EX、俄罗斯苏-30、中国歼-16,改进后也能实现部分协同能力。
但别忘了,未来空战是隐身战机的主场,非隐形机生存能力太差,根本无法承担直面敌机、冲锋陷阵的任务。
从这个角度看,歼-20S堪称“5.5代”战机,甚至连美国军迷设想中国六代机歼-36的作战模式时,都特意给歼-20S留了位置——让它继续参与无人机协同,足见其影响力。
有趣的是,印度曾在参与俄罗斯T-50(即苏-57前身)项目时,强烈要求开发双座型,可俄罗斯没满足这个需求,最终苏-57只有单座,这也成了印度退出项目的重要原因。
难道印度十几年前就有了“有人-无人协同”的远见?答案并非如此。
从印度媒体披露的文件来看,他们想要双座,只是因为长期使用苏-30MKI双座战机形成了操作惯性。
后座在他们眼里,还是传统的武器系统官(WSO),负责管理传感器、电子战系统与对地武器,压根没考虑过指挥无人机。
就连印度号称“自主研发”的AMCA项目,设计的也是单座双发中型战机,理念与歼-35A相近,与歼-20S的前瞻性相比,差距显而易见。
歼-20S不仅是一款先进战机,更像是中国空军为未来空战埋下的“关键一步”。
在六代机服役前,它凭借唯一双座隐形机的身份、成熟的有人-无人协同能力,已然确立了全球战斗机的王者地位。
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技术突破,而是中国航空工业对空战趋势的精准预判与扎实落地,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中国国防实力的提升。
来源:江语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