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转型攻 AGI!旧金山建实验室,华人大佬执掌一号位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17:05 1

摘要:亚马逊这家公司很多人第一反应还是“送快递的”和“卖云服务器的”。但在2024年,亚马逊已经悄悄换了个身份:它在上一年9月份静悄悄的在旧金山成立了一个AGI实验室,正式下场搞通用人工智能(AGI)了。

亚马逊这家公司很多人第一反应还是“送快递的”和“卖云服务器的”。但在2024年,亚马逊已经悄悄换了个身份:它在上一年9月份静悄悄的在旧金山成立了一个AGI实验室,正式下场搞通用人工智能(AGI)了

别看名字低调——Amazon AGI SF Lab,听起来像个分公司,其实这一步是亚马逊战略升级的关键一环。它不想再只是AI工具的搬运工,而是要亲自下场造有手有脑的AI。

这个实验室的“一号位”是一位华人——David Luan。这个人你可能没听过,但他的经历,放在AI圈里绝对是全能战士。

过去亚马逊做AI的思路,和它卖云服务一样,主要是搭建平台。比如Amazon Bedrock就是个帮别人训练模型、跑推理的AI服务总包商。

但现在AI圈已经不是谁搭平台谁赢,而是谁能做出最聪明、最能干活的AI谁才是王者。

亚马逊很清楚,如果未来用户不再亲手点购物车,而是靠AI直接帮下单,那它电商里的广告、佣金、推荐系统这些业务就有可能被AI抢饭碗。正因为这种危机局面,亚马逊决定不再只是卖铲子,而是自己去挖金矿了。

David Luan的故事,听完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像开挂,他6岁随家人从中国搬到美国,8岁在伍斯特州立大学读夜校项目,13岁拿到计算机证书,耶鲁大学读的是应用数学+政治科学,简历怎么看都不像普通人。

2011年他就开始做AI创业,产品还被奥巴马政府用于执法记录仪。2018年加入OpenAI,参与了GPT-2、GPT-3等项目的工程落地,不写论文专管怎么把研究变成能用的产品。

2020年他去了Google Brain,但没待多久,因为他觉得谷歌太大、资源太分散,想做点新东西太难。

2022年,他拉上Transformer论文的两位作者Ashish Vaswani和Niki Parmar,创立了Adept AI,专门搞Agent——就是那种能听人说话,还能自己动手操作电脑的AI。

Luan看得很清楚,AI不仅要能说,还得能干,这才有用。这也是他后来能成为亚马逊AGI实验室“一号位”的原因。

亚马逊这次下场搞AGI,不是临时组个项目组,而是直接搞了个豪华阵容。阵容里面还有伯克利教授Pieter Abbeel,强化学习和机器人领域的大佬,论文被引21万次,之前是Covariant.ai的联合创始人,专做仓储和物流机器人,正好对上亚马逊的电商业务。

GPU优化专家Erich Elsen负责底层架构,产品方向交给了斯坦福背景的Kelsey Szot,她参与了ACT-1、Fuyu-8B等模型的产品化。

甚至Google提出Scratchpad方法的两位研究员也短暂加入过。这阵容不得不说属实有点厉害了。

Luan带队的Adept AI在2022年就发布了ACT-1模型,能理解自然语言指令,然后自动在屏幕上完成各种任务。比如填表、点按钮、浏览网页——就像一个听话又效率的虚拟助理。

2025年初亚马逊AGI实验室发布了升级产品:Amazon Nova Act,是基于亚马逊自研大模型Nova打造的Agent。

这个模型在ScreeSpot和Ground UI两个Agent评测标准中表现优异,界面元素定位准确率接近94%,没靠人力硬编码,而是用强化学习、自己摸索出来的操作路径。

亚马逊还给它建了个“AI健身房”——里面放的是ERP、CAD、电子病历、财务系统等真实软件,AI在这些环境里反复训练,像健身一样锻炼动手能力。这套玩法,已经不是预训练+微调的老路了,而是AI真正边练边学的新体系。

Adept当初融资超4亿美元,发展得也不错,为啥愿意被亚马逊“反向收购雇佣”?一方面,小公司再有技术,也拼不过亚马逊这种超大算力的云平台。AI训练就像飙车,你得有个发动机够猛的跑车。

另一方面互联网上的公开数据已经快被榨干了,训练Agent真正需要的是真实的操作数据,比如点哪个按钮、怎么填表、系统里的逻辑。亚马逊内部业务场景丰富,每天都有新鲜数据产生,简直就是给AI量身定制的实训基地。

最重要的是,Luan从来不是想做个卖工具的小公司,他要做的是最聪明、最有用的AGI。

亚马逊这步棋,表面看是员工多了个实验室,实际上是一次大转型。它不再只是卖云、送货、搭平台。

而是要在AI这场超级竞赛中,亲自下场,做玩家、做产品、做标准。AI的未来,不只是会说话的ChatGPT,更是能干活的Nova Act。

来源:瑛子的分享日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