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二级教授辛德勇》:文人相轻何故变成泼妇骂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3 16:46 1

摘要:说实话,公开点名这个做法确实有些欠妥,但毕竟评选一级教授这样的大事不是什么私下活动,我们在北大官网上应该也能找到这份名单。

文人相轻 又是何苦

这两天学术界就和过年一样,甚至比过年还要热闹。原因就是北大辛德勇评选一级教授失利,公开点名组委会,亮出《辛德勇名单》。

说实话,公开点名这个做法确实有些欠妥,但毕竟评选一级教授这样的大事不是什么私下活动,我们在北大官网上应该也能找到这份名单。

所以辛德勇的行为也不是什么太过激行为。

评选一级教授是一件学术大事,特别还是文科一级。某种意义上说它比理科工科评选院士类一级教授还要难一些,因为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旦这位学者被评上一级教授,那甚至很可能会影响中国学界走向。

按这个影响和意义,辛德勇没有评上也在情理之中。他在公众号上的点名其实也没对组委会造成多大影响,事实也正是如此:组委会的成员都不是等闲之辈,若是被一个网上“大点兵”就动摇了根基,又有什么资格参与一级评选的投票?

熟悉辛德勇的人都知道他的脾气与秉性,明白这也不是他故意为之。他事事皆如此。大家图一乐呵,这事也将就着过去了。

毕竟过年放假也就七天,时间太长身体也撑不住。

谁知,昨天看了古籍公众号的一篇文章《北京大学二级教授辛德勇评“文科院士”未遂事业遇挫》,有些哑然无语。看着这明显带着讽刺意味的标题,我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文人相轻怎就到了如此骇人的地步?

古籍的文章,通篇带着一种讽刺、不屑与批评的意味。该文的观点很简单:辛德勇根本没有资格评选一级,评选长江学者已经让他学术透支,他的学术成果也不过如此。

这是我用自己的话进行的总结,应该能概括古籍写这篇文章的作者的观点。我尽量让这句话显得平和中正,但还是没有完全剔出观点本身带有的一种“辛辣尖锐”。

对于这个观点,我不做评价,该文的表达处处都带有着一种嘲讽与戏谑,这我也不谈。然而作者印证自己观点的逻辑和证据,我认为有很多是“欠妥”的,是要拿出来说的。

因为即便文人相轻,那也不能随口胡说。

1、“辛德勇,1959年出生,今年都63岁了,假如有孩子应该退休抱孙子了,结果还在学术界瞎折腾,网络吐槽社会认同感又不强。”

按:评选文科一级的标准是70岁以下,二级教授任满十年以上。如果他都符合条件,那么评选一级就是按照正常流程,为何用“瞎折腾”给他定性?那与辛德勇相同岁数也在评选文科一级的学者,是不是也在“瞎折腾”?

同时,一级教授的评选是看学术研究的成果和影响力,而非网络吐槽的社会认同感。辛德勇没有评上一级,客观上只是学术影响力不够。但这关他网络吐槽什么事?如果他的网络吐槽有强大的社会认同,按作者的标准,是不是能评上一级了?

2、“本科真不太好,哈师大、硕士博士都是陕师大能评上北京大学二级教授,本身就非常有成就。人心不足蛇吞象,辛德勇看不清形势,没活明白,相当于存在人格缺陷。”

按:哈师大我不清楚,陕西师范大学真的是一所很好的学校,作者一概而论,似乎是对陕师大不甚了解。北大的牌子确实比陕师大更响亮一些,但是一级教授更看专业水准,陕师大的历史学专业相比北大博古系,不说略胜一筹,旗鼓相当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辛德勇的学术水平姑且不论,他的硕导是史念海先生,博导是黄永年先生,分别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地理学和唐史研究的大家说白了,是北大重金可能也请不过去的人物。若说学术出生,辛德勇也根本不差。

最关键的是,一级教授难道还要看本科学历?这种事,咱们不能从头说起,因为没有意义。如果所在大学牌子比不上北大,也想去评一级教授,是不是都存在“人格缺陷”?

其实“看不清楚形势、没活明白”是得不出“存在人格缺陷”这个结论的,就好像是刚刚还在平地走,下一秒就飞到了天上。

作者无非是想说出最后这句结论,却还用两句话作为铺垫。如此犹豫骂人,还是没有捕捉到骂人的精粹。

既骂的不爽快,还让自己逻辑无法自洽。

3、“辛德勇觊觎北大博雅讲习教授,其实相当于文科院士,一级教授名分,吸引力非常大。”

按:作者很喜欢用“觊觎”这个词,只不过从历史学书写而言,单这句话论,这是一句客观叙述事实的话,“觊觎”代表着辛德勇的主观想法。那么试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得知辛德勇有这种“觊觎”的想法的?是他当面和作者所说?还是他人言语?亦或是作者猜测?

4、“至少他没开宗立派,其学术水平并非不可替代”

按:什么叫开宗立派?我总说学术界是江湖,但学者难道必须要开宗立派才能评上一级?作者既然讲到金庸先生,那么武林人士中,类如张无忌、杨过、郭靖、令狐冲这些人,哪个不是武艺惊艳绝伦,有宗师风范。但这几个人又有谁开过宗,立过派?

学术是讲传承的,但这和开宗立派没有直接联系。

开宗立派只是学术传承的一种方式,并非唯一。如果像当年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和南高学派那样闹得不可开交,又如当年鲁迅和创造社那样针锋相对,那开宗立派又有什么意义呢。时间往后五十年,双方其实都有道理,但吵是真的吵的心累。

如果开宗立派只是为了党同伐异,制造学阀,那对学术发展又有什么好处呢?换言之,为何一定要以开宗立派作为评选一级的标准呢?

5、

:这一段没一句说到点上,故不论。

6、“辛德勇连英语教学都不会,按照他的水平,算长江学者中比较弱势的人物。”

按:看到这句话我是真的有些无语。其实作者想挑辛德勇的学术水平问题,随便拿他的书出来说,或许都能说出一点真切的话。但是……作者偏偏选择了不会英语教学这个事。

历史学研究,特别是中国古代史研究,对英语的需求其实真的不多,因为最好的中国古代史研究肯定是在咱们国内,比如最近那个新出的昆仑石刻问题,即便不会英语,“好像”也都能进行研究。

作者所属公众号名曰“古籍”,也基本没展示过关于英文书籍的研究,那作者所说的这句结论,是否也能套用在自己身上?

7、“辛德勇连个海外学习经历也没有,国际学术影响力有限,也不是有家国清华公共知识分子,也是著名智库支持人,培养几个非洲总统或受政界精英礼遇?”

按:将这句话列出,单纯是因为读不明白,是否有缺字漏字?

8、“金庸在浙江大学才担任个院长,连二级教授都不是,你辛德勇的成果比金庸还有传播力?”

按:为何要把金庸拿出来比较?金庸是文化名人,他在浙大只是名誉院长的身份,所谓的二级、一级对他而言更像是头衔,而非行政级别。他也不是靠这个吃饭的。

金庸的学术研究成果真的不算多,主要的成绩还是在艺术创作上,即他的武侠小说。

我极爱金庸武侠小说,我的一部分文字也是在研读他的小说。金庸武侠的价值不在于他在小说中主动剖析了什么学术的成果,而是故事本身给人带来的一种哲学、理性和感性的感受与思考。

就像是曹雪芹一样,他也不是专业研究文学理论的人,但是他的《红楼梦》就是传世之作。金庸和他的作品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拿金庸和辛德勇对比是没有道理的,两人实无比较的必要。

还是要说一下,我并不是站谁的队,我个人认为,辛德勇一级教授没有评上,情有可原,简单的说就是学术成绩还不够,因为一切的理由最后还是要归类到评选一级的核心标准上。

咱们按标准说话,没评上就是成果不够。

文人相轻是自古以来都有的现象,你瞧不上我,我也瞧不上你,咱们互相瞧不上,这都能理解。只是瞧不上还是瞧得上,只是一种态度。

但是要用文字的形式,以逻辑论证的方式去证明你的观点,那就需要有理有据。

如果没有多少道理,没有多少证据,骂还是可以骂的,但最多也就一句话的事,何必要用长篇扩论深挖硬造?

如果什么批判都能张口就来,那与泼妇骂街又有何区别?

来源:读书圈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