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成年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修复领域,脊髓损伤始终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医学难题。其核心障碍在于损伤后形成的抑制性微环境,尤其是胶质瘢痕的增生,严重阻碍了神经元的再生与功能重建。传统观点认为,这种瘢痕主要源于星形胶质细胞,但近年来,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主力
会议主题
多组学揭示FBXL12重塑小胶质细胞抑制瘢痕形成实现成年脊髓损伤修复
会议简介
在成年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修复领域,脊髓损伤始终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医学难题。其核心障碍在于损伤后形成的抑制性微环境,尤其是胶质瘢痕的增生,严重阻碍了神经元的再生与功能重建。传统观点认为,这种瘢痕主要源于星形胶质细胞,但近年来,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主力,其在瘢痕形成与调控中的关键作用正日益凸显。然而,小胶质细胞如何被精确调控以发挥其有益功能,而非加剧病理损害,其深层分子机制仍是一片亟待探索的广阔疆域。
2025年8月20日,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杂志在线发表了来自同济大学程黎明教授、高绍荣教授、朱融融教授团队的研究论文:F-box/LRR-repeat protein 12 reorchestrated microglia to inhibit scarring and achieve adult spinal cord injury repair。该项研究通过多组学分析发现,FBXL12是抑制瘢痕形成的有效靶点,可进一步促进轴突在损伤中心区的自发跨越。
基于上述重要研究进展,本次线上会议旨在搭建跨领域交流平台,通过邀请领域专家系统参与讨论,帮助科研人员、临床医师、生物医药从业者精准把握研究的技术突破点与科学价值;同时促进不同专业背景研究者碰撞新研究思路、为后续合作奠定基础,并凝聚多方力量推动成果从基础研究走向临床实践,最终为成年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提供新的治疗希望。
会议时间
2025-9-24 北京时间:20:00-21:30
会议日程
参会专家
主持人
朱融融
同济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融融,同济大学长聘特聘教授、教育部脊柱脊髓损伤再生修复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家杰青,博士生导师。已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十余项。获上海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成果推广奖等荣誉及奖项。近年来在STTT, Nat Commun,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Adv Sci, ACS Nano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获美国授权专利2项,中国发明专利9项,其中生物活性支架修复脊髓损伤及材料高通量筛选体系DeepScreen的创新成果2项已通过PCT国际专利并进入美国国家阶段。
主讲专家
徐徐
同济大学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徐徐,博士,研究员,同济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脊柱脊髓损伤再生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研究员,国际华人骨研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会员。多年来围绕“脊髓损伤再生修复”领域展开系列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主持,2020)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主持,2022)的序贯支持,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022)一项,同济大学学科交叉联合攻关项目-重点项目一项。近年来共发表SCI收录文章10余篇,其中包括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Nucleic Acid Research、Bioactive materials、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等。
讨论专家1
寇玉辉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研究员、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寇玉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学科助理,研究员、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兼任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基础学组副组长、全国医用防护器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专业方向:周围神经及脊柱脊髓损伤、四肢关节损伤。近五年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作为课题骨干参加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3项等;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作为主要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作为成果主要完成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
讨论专家2
尹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尹鹏,医学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联合培养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AO SPINE青年讲师,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微创外科学组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质疏松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一届青年委员、SICOT中国部微创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组织器官损伤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脊柱微创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脊柱微创融合学组委员,中国软组织疼痛学会脊柱关节微创技术专委会委员,世界微创医学会专委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质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解剖学会骨科解剖分会委员。到目前为止,以第一、共同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 40 篇,Medline论著1篇,国内核心期刊4篇,副主编专著1部,参编、参译专著5部。主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北京市医管局第八期青苗人才计划,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中心课题一项,院基金两项。担任SCI杂志《BMC Surgery》骨科领域副主编,《European Spine Journal》、《Bone Joint Research》、《Bone Research》等多个 SCI 杂志审稿人。
讨论专家3
周非非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周非非,北医三院骨科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颈椎专业组组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学高层次人才计划“国家优秀青年医师”;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北京大学世纪金源“腾云青年科学家”;北京大学杰出青年医师。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青年工作组组长、西医学组副组长;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委员、脊柱学组秘书;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创新与转化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脊柱外科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颈椎学组委员、青年委员会脊柱颈椎学组副组长;国家医学考试中心试题开发专家委员会委员;AOSpine中国理事会教育官、AO Spine Knowledge Forum (KF) Degenerative Associate Member;颈椎外科研究协会(CSRS)北美会员(Corresponding member)、亚太分会理事(CSRS-AP Board member);《Spine Research》执行主编,《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中国微创外科杂志》编委,《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阅专家。
专业方向为颈椎退行性疾患、畸形等方面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负责人2项、北京自然科学基金2项、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1项、AOSpine亚太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1项(总PI)。近5年发表SCI学术论文5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论著30余篇,主译论著2部,参编参译专著11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
讨论专家4
翟骁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海医院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翟骁,医学博士,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海医院骨科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曾赴美国多家顶尖医学机构访问交流。现任上海市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创新与转化学组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微创学组委员、《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骨科》等编委。主持国自然、省部级各类基金10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授权专利30余项,主编/副主编专著5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会医学科技奖三等奖,荣立中国人民解放军个人三等功。获评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优秀青年人才计划,上海市“医苑新星”人才计划,海军军医大学深蓝工程人才计划、A级优秀教员,长海医院长风人才计划。
讨论专家5
赵浩森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赵浩森,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从事骨科创伤相关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兼任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脊柱脊髓修复功能重建与细胞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创面修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以及修复重建细胞学研究与数字专业委员会理事等学术职务,并担任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CS Nano、Chinese Medical Journal 等国内外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科研方面,目前主持辽宁省厅级科研项目2项、锦州医科大学科研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及辽宁省厅级项目4项。迄今累计发表SCI论文29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SCI论文12篇。研究成果已被Google Scholar引用700余次,H指数达13。作为主要完成人,获2025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
参考文献
观看方式
如果您想参与期刊系列线上学术论坛,或者参与更多学术活动,请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联系人:孙莹
官方邮箱:gjb11@nrren.org
来源:中国神经再生研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