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商用车的下半场:告别参数内卷,奔赴价值肉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15:52 1

摘要:上半场的逻辑简单粗暴:谁的电池更大、标定续航更长、电机马力更猛,谁似乎就掌握了话语权。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参数内卷”,80度、100度、120度……数字不断膨胀,但用户的核心痛点——“我这一趟到底能不能跑下来?”“充电要等多久?”“这车除了拉货还能干

如果说新能源商用车竞争的上半场,是一场关于参数的军备竞赛,那么如今,毫无疑问,比赛已经进入了更残酷,也更有趣的下半场。

上半场的逻辑简单粗暴:谁的电池更大、标定续航更长、电机马力更猛,谁似乎就掌握了话语权。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参数内卷”,80度、100度、120度……数字不断膨胀,但用户的核心痛点——“我这一趟到底能不能跑下来?”“充电要等多久?”“这车除了拉货还能干嘛?”——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当技术壁垒被逐渐抹平,当所有玩家的参数都变得大同小异时,这场战争的本质就回归了商业的原点:你,究竟为客户创造了什么不可替代的价值?

下半场竞争的第一个转变,就是从“参数思维”转向“场景思维”。一台优秀的电动商用车,不再是由工程师在实验室里定义,而是由它所服务的具体场景来定义。

这就要求车企必须像一个精准的外科医生,对每个细分市场进行深度剖析。同样是120度电,用在需要稳定电力供给的冷链运输上,和用在追求极致时效的快递快运上,其三电系统的标定、能量管理策略必然大相径庭。前者需要的是稳,后者需要的是快。而在冬季动辄零下二三十度的寒区,如何解决续航的雪崩式衰减,又是一套完全不同的算法。

聪明的玩家,已经开始放弃一款产品包打天下的幻想,转而为特定场景量身打造特种兵,用最恰到好处的配置,去解决最具体的痛点。

从生产工具到移动伴侣

第二个转变,是对驾驶者的重新认知。当下的城配主力,是95后、00后的年轻人。他们对于车辆的诉求,早已超越了能拉货的工具属性。

他们每天在驾驶室里度过8~10个小时,这个空间是他们的办公室、餐厅甚至是休息室。因此,一个充满廉价感和塑料感的驾驶舱,不仅影响心情,更会直接劝退这批新时代的司机。

于是我们看到,乘用化的内饰、智能化的中控大屏、符合人体工学的座椅、解放双脚的ADAS驾驶辅助功能,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新一代新能源商用车上。这并非不务正业,而是一种深刻的认知升级:驾驶员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同样是总拥有成本的一部分。 一个身心愉悦、不易疲劳的司机,本身就是最高效、最安全的生产力。

下半场顶级的竞争,将超越车辆本身,演变为生态系统的对抗。当车辆本身高度同质化时,真正能留住用户的,是围绕车辆展开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这套生态系统,应该包含便捷的金融租赁方案、无忧的充电与维保网络、高保值的官方二手车渠道,以及能赋能车队管理的数字化平台。未来的车企,盈利的大头可能不再是新车的销售利润,而是通过服务,深度参与到客户的运营中去,成为一个“运营合伙人”。

谁能率先构建起这个高效、闭环的生态,谁就能将用户牢牢锁定在自己的价值链上,建立起对手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总而言之,新能源商用车竞争的“下半场”,是一场从“硬件肉搏”到“价值肉搏”的升维之战。胜利不再属于那些嗓门最大、参数最高的“莽夫”,而属于那些最懂场景、最懂用户、最懂服务的专家。这,无疑是一条更难走的路,但也恰恰是通往真正王者的唯一路径。

来源:卡车e族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