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几年,我越来越发现,人跟人之间的距离,其实就隔在一张嘴上。有人天生八面玲珑,说话让人舒服,哪怕意见相左,也能让对方心里好受。可有些人一开口,气氛瞬间僵住,哪怕他们说的是对的,你也只想快点远离。
这几年,我越来越发现,人跟人之间的距离,其实就隔在一张嘴上。有人天生八面玲珑,说话让人舒服,哪怕意见相左,也能让对方心里好受。可有些人一开口,气氛瞬间僵住,哪怕他们说的是对的,你也只想快点远离。
为什么?因为他们的说话方式里,藏着让人反感的毒素。最典型的三种,就是:永远在倾泻情绪、永远在自言自语、永远在自私自利。
这些沟通方式,不仅毁掉关系,还会让一个人逐渐陷入孤立。今天就聊聊这三种最让人讨厌的说话方式,以及我们该如何避免。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明明一句话可以平心静气地说,但他们非要带点火气。
比如,家里常见的一幕:
丈夫下班晚回家,妻子火冒三丈地说:“不知道全家都在等你吗?”
孩子吃不下饭,父母一脸嫌弃:“吃不下也得给我吃!”
如果冷静下来想一想,这些父母其实并不是要发泄仇恨,他们是真的辛苦、真的着急。可他们选择了最糟糕的方式——情绪化表达。
这就像是一杯好茶,结果里面掉了一把盐。道理是对的,心意是好的,但一开口就变了味。
我记得刚入职的时候,问过一个同事:“请问文案提报有没有专门的格式?”
他甩过来一句:“你问我,我问谁?不会自己去问领导啊?”
那一瞬间,我心里咯噔一下,表面上还得装笑脸,但心里其实把这位同事直接列入“敬而远之”的名单。
沟通的本质是传递信息,可情绪一旦夹杂其中,信息就变了形。你想传达“请配合”,别人听到的却是“你在挑刺”;你想提醒,别人感受到的是攻击。
人最怕的不是被指出问题,而是被情绪裹挟着指出问题。没人喜欢做情绪的垃圾桶。
所以,真正成熟的人,学会了“去情绪化表达”。比如:
“你回来晚了,大家都在等你,下次早点联系我。”“孩子,吃饭不多没关系,但要注意营养,我们一起想办法。”语气一柔和,道理更容易被接受。
换句话说,你不是在说话,你是在“递送情绪”。那你想递送的,是一盆火,还是一束花?
张小娴说过一句话:“以自我为中心的交流,是最低级的情商。”
这话一点不假。
你应该也遇到过这种人:
饭桌上大家聊新能源车,他突然跳出来讲自己买的燃油车有多牛,讲着讲着就变成了在炫耀身份。
话题聊到行业八卦,他立刻接管全场,硬要扯到自己身上,“我跟某某人很熟”……
结果,本来热热闹闹的聚会,被他弄得像一个单口相声。别人不是听故事,而是被迫听简历。
自言自语型的人,其实很孤独,他们渴望被关注。但他们用错了方法。你讲个不停,别人听着烦躁,最后连基本的耐心都没了。
我曾经请教过一位写作前辈,把自己被退稿的作品拿给他看,希望得到一点建议。结果他连翻都没翻,就说:“这家杂志很容易上啊,我当年随便写都能过。”
那一刻,我心里凉透了。不是因为退稿,而是因为我看到了他的轻蔑。后来,我靠自己摸索,作品终于发表了,还获了奖。兴奋地跟他分享,他却摇头冷笑:“这个奖没什么含金量吧。”
你说,这样的人,是在交流吗?根本不是。他只是在借机强化自己的存在感。
其实,说话的高级之处,就在于:你能不能让别人愿意继续跟你聊下去。
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会把话题交给别人。比如他们常常问:“你怎么看?”、“你最近有什么新发现?”
这种对话,就像打乒乓球,有来有回,才有意思。
沟通不是演讲。没人愿意当你人生的观众。
有一种人,更让人头疼。那就是自私自利型说话者。
他们说话的逻辑是:我不能吃亏,我不能认错。哪怕理亏,也要硬扯。
邻居半夜打麻将扰民,被人投诉,结果他们反咬一口:“你半夜来敲门,也影响别人休息。”
这就是典型的偷换概念。你指责他错,他要把你也拉下水,好让自己站得住脚。
心理学里有个词,叫“病理性诡辩”。这类人无论什么事,都能把黑的说成白的。你讲道理,他讲情感;你讲情感,他搬人情;你搬人情,他干脆说“不关我事”。
和这样的人交流,就像拳头打在棉花上,气得你冒火,却一点收获都没有。
我曾听过一个荒唐的例子:
有个人天天在家弹钢琴,邻居们忍无可忍,把他告上法庭。他居然说:“我是在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是他们不懂欣赏。”
你看,自私的人总能找到一个“看似高尚”的理由,来掩盖自己的不体谅。最后,邻居们实在受不了,搬走了。他虽然赢了嘴,却输了人。
跟这种人相处久了,你会发现:他们不在乎对错,只在乎输赢。对他们来说,语言不是沟通的工具,而是武器。问题是,这样的武器,不仅伤害别人,也迟早反噬自己。
真正聪明的人,明白沟通不是打仗,而是搭桥。你赢了嘴,却失去了人,那才是真正的输。
哈佛的心理学家马丁说过,语言虐待比身体伤害更持久,因为它隐蔽而连续。
一句不经意的话,可能在别人心里留下很深的疤痕。
想一想,我们这一生,会和多少人打交道:家人、朋友、同事、陌生人。说话就是人与人之间最频繁的互动。你的一句话,能让气氛温暖,也能让关系冷场。
所以啊,好好说话,真的是一门学问。
少带点情绪,多一些平和。少讲自己,多听别人。少争对错,多顾感受。说到底,沟通不是“说给自己爽”,而是“说到别人心里”。
我一直相信,一个人说话的方式,藏着他的格局、修养和智慧。
你可以不风趣,不幽默,但至少要真诚、要体谅。这样,你身边的人才会愿意靠近,不会避之不及。
人生路很长,说话,是最不起眼的细节,却是最有力量的武器。好好说话,不光是人际交往的智慧,更是待人处世的温度。
你会发现,当你学会了好好说话,很多关系就顺了,很多问题就化了,很多幸福感,也自然地来了。
我写完才发现,这话题其实很简单,但也很深刻。
简单在于,每个人都能理解;深刻在于,真正能做到的人不多。
所以,我想问你一句:你有没有哪一次,被别人“说话的方式”深深伤过?如果有,你会不会因此更在意,自己以后该怎么开口?
来源:逆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