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空先生讲解《孟子》⑥-2 一人带动一群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9 23:59 1

摘要:曰:“昔者王豹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

“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

“一者何也?”

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

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缪公功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

曰:“昔者王豹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

我们来看孟子总结这三个人。

“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这三个人不同道,就是方法不同,处事的态度不同,其趋一也,趋是追求和方向,但是他们的追求的方向是一也。

“曰:一者何也?”这个“一”是什么?他们共同的追求是什么?

“曰:仁也。”孟子说了他们三人,虽然选择的道路不一样,但是他们的追求是一样的,而这个“一”就是这个仁,他们的追求都是仁。

伯夷内心是有仁的,所以固守着这个仁不变;伊尹内心是有仁的,所以他变;而柳下惠这个仁是什么?是我内心有仁,所以我以直事君,但是我不找君主的问题,如果有问题,那还是我自己的性格如此。所以你看三子者道不同,但是都是内心有仁的人。

“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君子只要内心有仁就可以了,为什么选择道路要相同呢?没有必要。

第一小段的辩论在讲什么呀?淳于髡说孟子,你不是一个仁者,为什么呢?我们齐国的国君,给了你卿大夫的位置,给了你俸禄,但是你还没有做对国君和百姓有益的事情,你就要离开,仁者岂能是这样的作风,这样的态度?

孟子说看伊尹、伯夷、柳下惠,这三个人虽然道不同,但是他们内在的追求是一样的,都是那个仁。所以一个君子,只要内心有仁就可以了,为什么道要相同呢。

孟子在讲什么,只要我内心是有仁的就可以了,我没必要选择你说的那条道路,不是我不想在齐国做事情,不是我不想做对国君和百姓有益的事情,因为齐王他并不重用我,他只是把我留在这个地方,他并不重用我的思想,他并不会按照我的仁义之道去治理国家,所以我要固守我的仁而离开。

如果我现在非要留在这做事情,那么秦王不用我的仁,我将何以自处?如果我继续用仁去做事情,齐王不同意,如果我想去做事情,难道让我丢掉了我内心的仁义吗?举了三个人的例子,告诉我们君子的仁是存在于心中的,内心有仁就可以了,何必要选择相同的道路呢?

这是第一次的辩论,继而又有了接下来的第二个回合的辩论,我们看淳于髡在讲什么。

“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缪公时期,公仪子为政,公仪子还是一位博学之人。子柳、子思为臣、子思我们很熟悉,是《中庸》的作者,公仪子是个贤德之人,他是为政的,并且让子思和子柳两位贤者为臣,那我们看结果。

“鲁之削也滋甚”鲁缪公时期用了公仪子,用了子柳和子思,但是鲁国却削弱得变得越来越严重啊。

“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如果是这个样子的,说明贤者对一个国家是无益的,没有用处。

我们看第二回合的辩论,淳于髡讲的是什么,第一回合,你说你是君子,你是贤者,你内心固守着仁。我们讲下一个话题,就给你举例子吧,你看鲁缪公时期,用了公仪子,用了子思和子柳,但是鲁国变得越来越削弱,说明贤者无用啊。

所以第二个回合就讲孟子了,你是贤者也没用,因为贤者无用,我有鲁穆公,公仪子、子柳和子思的例子。我们看孟子怎么讲。

“曰:虞不用百里奚而王,秦缪公用之而霸。”虞国没有用百里奚,最后亡国了。但秦缪公发现百里奚是一个人才,所以重用了百里奚,最后称于诸侯之间。

“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不用贤者就会亡国,即使想要削弱,也是得不到的。你不是说贤者无用吗?那么我也举例子啊,你看虞国,没有用贤者百里奚,亡国了,而秦缪公用了这个贤者,则称霸于诸侯,说明贤者是有用的呀。

那接下来说,你看不用贤则亡,如果鲁繆公没有用贤者,那早都灭亡了,即使想要削弱,也是得不到的事情。

这个道理很有意思,只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往往看不到,比方说生活当中,有的人会抱怨,说付出也没有用啊,你看我付出这么多,最后我日子不还是没过好吗?你看我的生意,我付出了这么多,这不还是在下降吗?你看工作,我辛辛苦苦付出,最后不还是工资涨不上去吗?你看我对这孩子,辛辛苦苦地付出,最后他也不听我的呀,所以我得出结论,付出又有何用。

可是孟子说了,如果不用贤者,那就不是削弱的问题了,那是直接亡国的问题啊。我们在生活当中是不是一样,如果你不懂得付出呢,那就不是现在的结果,会比现在的结果更差的呀;如果你没有更付出,那你的生意就不是下滑了,可能早都没有了;如果你的工作当中,不是在努力付出,就不是不涨工资了,早已被辞退了;说夫妻之间,如果你不是付出,那这个家早就散掉了;如果对孩子你没有付出,那就不是今天不听话的问题,他会闯出更大的祸乱。

我们千万不要被现象所迷惑,不是公仪子、子思、子柳这些贤者无用,因为那个时候的鲁国,本身就已经很弱了,如果不是用这些贤者,那早都已经亡国了,只是我们不容易看得到。

就像生活当中,我们觉得仁义没有用,我守着道德付出又什么用呢?你看我现在的结果,也不是很好啊,不是仁德仁义这些东西,这些付出没有用,而是如果没有这些,结果只会比现在更差。

这就是第二个回合,孟子和淳于髡之间的辩论,淳于髡认为贤者无用,孟子说贤者是有用的。

我们再看第三个回合的辩论,那么第三个回合淳于髡讲的更直接,我就没有看出你是贤者看,你说贤者有用,我承认贤者有用,但是我不觉得你是贤者。所以这三个回合的对话和辩论,非常地精彩,层层递进的关系。那我们接下来看,两个人的第三回合。

“曰: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曾经王豹,住在淇水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的人善于唱歌,为什么呀?因为王豹善于唱歌,所以这个地方的人,都善于唱歌。

“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绵驹生活在高唐这个地方,右是西部,齐国西部的人都善于唱歌。这个道理古今通用,一个地方一旦人有擅长什么,并且做得很好,周围这个人都会变成这个样子。比如说王豹和绵驹,他们是善于唱歌的人,所以他们生活的地方,周围的百姓都善于唱歌。

我们现在也是一样的,比方说有的地方善于瓷器,最后这个地方的人都善于瓷器;有的地方善于纺织,最后都演变成这个地方的人都懂纺织,某个地方擅长某种技能技艺,就而久之这个地方都变成这个样子,这就是以一个人,可以带动一群人。

“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华周、杞梁这两个人都是齐国的大夫,后来战死沙场,他们两个人的妻子很伤痛,哭的很伤心,感动了所有的百姓,甚至改变了齐国的风俗。接下来淳于髡要得出结论了。

“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在有的时候,从外在必然会显现出来的,说一个人内在真的善于唱歌,你看他的外在,一定可以显现出来,首先他唱得好,进而改变了周围的人,周围的人唱得也好。

比如说华周、杞梁之妻,他们的内心真的是伤痛欲绝的,所以表现在外面的,第一他们哭得很伤心,第二影响了国俗,感动了所有的百姓,这就叫当你内在有的时候,外在一定可以呈现出来。

“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做了事情但是没有功的,我没看见过,也就是淳于髡讲,一个人做了一个事情,必然是有功的,无论你做了什么事情,那个功一定会显在外面,说做了事情而没有功的人,我没见过,没有这回事。

“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所以没有贤者,如果有贤者,那么我一定可以认识,一定可以看得到的。

这段话更直接,更加犀利,直接就告诉给孟子,你不是贤者,如果你是贤者,我一定可以看得到,就好像王豹和绵驹,他们是善于唱歌的,一定可以看得到。华周和杞梁之妻,是善哭其夫的,甚至变了国俗,一定可以看得到,我没看到只能说明你不是贤者。看孟子如何作答。

来源:轩辕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