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AI大模型浪潮裹挟下,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从特斯拉的Optimus到 Figure AI 的Figure 01,再到国内优必选、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等企业的密集布局,一场关于“具身智能”的产业竞赛,正在加速上演。
在AI大模型浪潮裹挟下,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从特斯拉的 Optimus 到 Figure AI 的 Figure 01,再到国内优必选、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等企业的密集布局,一场关于“具身智能”的产业竞赛,正在加速上演。
但一如所有新兴赛道,从热潮到落地,从资本加持到真金白银的产业化落地,人形机器人的产业链远比热搜更复杂。跟随本文,我们聚焦 Figure 与特斯拉两条典型链条,还原这场科技热战的底层逻辑。
人形机器人并不是科幻电影里的遥远幻想,而是正走向现实的科技落地项目。2025年被业界视作“量产元年”,Figure AI、特斯拉、优必选、小鹏等企业纷纷定下 2025-2026年 实现量产的目标。
当前产业处于“硬件降本 + 软件增智”的双轮驱动阶段:
硬件层面:重点突破减速器、关节模组、灵巧手、电池等成本高、技术难的核心部件;软件层面:聚焦任务泛化、感知理解和实时控制,构建“大脑+小脑+肢体”的全栈式具身智能。特斯拉的 Optimus 机器人,计划每条手臂集成 26 个执行器,目标是“像人类一样灵巧”;Figure AI 则通过 Helix 架构,以 GPT-4V 为视觉大脑,结合高频实时控制,已展示出多场景落地能力。
整个产业链可拆解为三大环节: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下游场景应用。
硬件成本中,减速器、关节模组、传感器三大件占比超70%。其中:
谐波减速器:特斯拉采用日本哈默纳科方案;国内如来福谐波、傅利叶智能正在加速国产替代;传感器:力矩、视觉、触觉等多模态融合,赋予机器人“感知”能力;电池:续航瓶颈依旧,广汽GoMate采用固态电池实现6小时续航,普渡D7突破1kWh容量。本体厂商如同汽车产业的“主机厂”,负责系统集成、算法融合与产品定义。
海外阵营:特斯拉、Figure AI 走端到端、分层控制等不同路径,技术领先;国内阵营:优必选、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借助汽车制造链与政策支持,快速迭代,成本已压到10万元级。小鹏发布 PX5,计划2026年实现L3级量产;宇树G1售价9.9万元,直接对标消费级市场。
当前应用仍以 B端工业制造为主,特别是汽车产线:
优必选Walker S1进入比亚迪、东风柳汽实训;Figure 01已完成物流、零售、仓储等多场景演示;商业服务(保安、导购)和家庭陪护为后续拓展方向。当前人形机器人硬件方案 尚未标准化,导致 BOM 成本居高不下。
尽管 Figure 已展示多场景任务适配,但人形机器人尚未出现“ChatGPT时刻”。
数据稀缺:物理环境采集贵、慢,难以标准化;模型能力不足:任务迁移能力弱,泛化性不强;英伟达的 Cosmos 平台、智元GO-1 模型正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机器人小脑的“刷新率”决定了它能否应对突发情况。
Figure链:以算法见长,资本背书强大(英伟达、微软、亚马逊),估值已超390亿美元;特斯拉链:依托整车制造经验,强化系统复用和产能爬坡,目标百万台年产量;中国路径:以宇树、优必选为代表的本土厂商,依靠供应链整合和本地化服务,成本控制是最大优势。但无论是哪条链,2025年都是关键节点。届时,谁能率先实现规模化交付,谁就能在这场“具身智能”的世纪竞赛中占据先发优势。
来源:球哥开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