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民生活的变迁,是中国改革开放最生动的注脚。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红手印,实行“包产到户”,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四十余年来,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科技赋能新农人”,从“闭塞乡村”到“宜居家园”,中国农民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农民生活的变迁,是中国改革开放最生动的注脚。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红手印,实行“包产到户”,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四十余年来,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科技赋能新农人”,从“闭塞乡村”到“宜居家园”,中国农民的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这种“越来越好”,不仅体现在收入的增长、物质的丰富,更体现在生活品质的提升、发展机会的增多与尊严感的增强,每一个变化都镌刻着时代的进步,每一份收获都饱含着农民的汗水与国家政策的温度。
一、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收入增长与物质生活的质变
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长期处于“粮食短缺、物资匮乏”的状态,农民“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生活靠救济”,温饱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难题。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生产活力,乡镇企业兴起拓宽增收渠道,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升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物质生活实现了从“短缺”到“充裕”的质变,彻底告别了“饥寒交迫”的日子。
收入水平的“跨越式增长” ,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1978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33.6元,连基本的衣食需求都难以满足;到2023年,这一数字突破2.4万元,较1978年增长近180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超过40倍。收入增长的背后,是增收渠道的不断拓宽:早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多劳多得”,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农民从“种粮糊口”转向“种粮赚钱”;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离土不离乡”的农民进入工厂务工,获得了农业之外的工资性收入;如今,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特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民收入结构更加多元——在浙江义乌,农民通过直播带货将本地红糖、火腿销往全国,年收入可达数十万元;在陕西洛川,果农种植苹果,通过“合作社+电商”模式,每亩果园净利润超过1万元,远超传统种植收益。收入的增长,让农民有了更多“消费底气”,过去“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穿衣模式,如今变成了“四季有新衣、款式随心意”;过去“逢年过节才吃肉”的饮食标准,如今变成了“顿顿有荤腥、营养讲搭配”,物质生活的富足程度前所未有。
基础设施的“全面覆盖” ,让农民生活“越来越便捷”。改革开放前,农村“路不通、水不净、电不稳”是常态:不少乡村只有泥泞的土路,雨天“出行靠走、运输靠扛”;多数农民喝的是井水、河水,卫生条件无法保障;部分偏远地区没有通电,夜晚“照明靠煤油灯”。如今,农村基础设施实现了“质的飞跃”:截至2023年,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53万公里,实现“村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农民出门就能坐公交、开车能上高速,农产品运输“当天采摘、当天进城”;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过87%,“安全饮水工程”让农民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彻底告别了“喝脏水”的历史;农村电网全面升级,“村村通动力电”,不仅满足了农民日常用电需求,还支撑了农村加工、养殖等产业的发展,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电在农村“家家普及”,部分农民还用上了智能家居。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提升了农民的生活便捷度,更拉近了城乡差距,让农村生活逐渐“向城市看齐”。
二、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生产方式与职业身份的转型
改革开放前,农业生产“靠经验、靠天气”,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弓背几千年”,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种一亩地,收几百斤粮”是常态。如今,随着农业科技的普及、现代农业设施的推广,中国农业实现了从“传统粗放”到“集约高效”的转型,农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颠覆性变化,职业身份也从“传统农民”向“新农人”转变,“靠天吃饭”的困境逐渐成为历史。
农业科技的“深度渗透” ,让种地“越来越轻松”。过去,农民种地“耕地靠牛、插秧靠手、收割靠镰”,全家上阵忙忙碌碌,也难以完成大面积种植;如今,从“耕、种、管、收”到“选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全程都有科技“保驾护航”:在东北平原,大型联合收割机、播种机驰骋田间,“一天收割百亩地”成为现实,过去需要几十人忙活半个月的农活,现在几台机器几天就能完成;在山东寿光,智能温室大棚里,温度、湿度、光照由电脑自动控制,农民通过手机APP就能远程管理,“冬天种出夏天菜”,产量比传统种植提升3-5倍;在河南南阳,无人机用于播种、施肥、喷药,不仅效率高,还能精准控制用量,减少农药残留,过去“背着药箱跑遍田”的辛苦,如今变成了“操控无人机飞一圈”的轻松。农业科技的应用,不仅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还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1978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353元/人,2023年提升至超过4万元/人,增长近114倍,越来越多的农民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职业身份的“多元转变” ,让农民“选择越来越多”。改革开放前,农民的职业选择只有“种地”,“农民”是一种“身份标签”,而非“职业选择”;如今,随着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农民”逐渐成为一种“职业”,农民的身份也更加多元:有的农民成为“种植大户”,流转数百亩土地,采用现代农业技术规模化种植,年收入可达数十万元;有的农民成为“家庭农场主”,发展“种养结合”模式,既种粮食又养畜禽,还打造“农旅融合”项目,实现“一产接二连三”;有的农民成为“农村电商主播”,通过直播带货将家乡的农产品销往全国,成为“新农人网红”;还有的农民进入乡村企业工作,成为“产业工人”,每月领取固定工资,享受社保、医保等福利。职业身份的转变,不仅拓宽了农民的发展空间,还让农民的“社会地位”显著提升——过去“农民”常与“贫困、落后”挂钩,如今“新农人”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代表,受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可,不少大学生、退役军人主动返乡创业,加入“新农人”队伍,为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从“闭塞落后”到“宜居幸福”:生活品质与精神文化的提升
改革开放前,农村不仅物质匮乏,精神文化生活也极为单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农民的生活常态,“看书难、看戏难、看病难”是普遍问题。如今,随着农村公共服务的完善、精神文化设施的建设,农民的生活品质大幅提升,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村不再是“闭塞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公共服务的“普惠共享” ,让农民“生活有保障”。过去,农村“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问题突出:乡镇卫生院设备简陋,农民“小病扛、大病拖”,不少人因疾病陷入贫困;农村学校师资薄弱,“一间教室、一个老师、几个年级”的“复式教学”常见,农民子女难以接受优质教育;农村没有养老保险,农民“养老靠子女”,年老后生活缺乏保障。如今,农村公共服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变:医疗方面,“新农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超过95%,农民住院报销比例达70%以上,乡镇卫生院配备了CT、彩超等先进设备,“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成为现实,过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大幅减少;教育方面,农村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全覆盖”,学校教学楼、实验室、操场等设施不断完善,“特岗教师”“支教教师”充实农村师资力量,农民子女与城市孩子一样能接受优质教育,不少农村学校还开设了英语、计算机等课程,与城市教育接轨;养老方面,“新农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实施,农民年满60岁就能领取养老金,虽然金额不高,但“人人有份”,加上子女赡养与家庭积蓄,农民的晚年生活更加有保障。公共服务的完善,让农民“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生活的“安全感”与“幸福感”显著提升。
精神文化的“丰富多彩” ,让农民“日子有滋味”。过去,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一片空白”,农民闲暇时只能“聊天、打牌”,逢年过节才有少量的“庙会、皮影戏”;如今,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百花齐放”:每个村都建有“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农民茶余饭后可以在广场上跳广场舞、打太极拳,在书屋里看书、读报;乡镇定期举办“农民运动会”“戏曲下乡”“电影放映”等活动,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农村网络覆盖率超过98%,农民通过手机、电脑就能观看电视剧、短视频,与远方的亲人视频通话,还能通过“学习强国”等平台学习知识、了解政策。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不仅满足了农民的“精神需求”,还提升了农民的“文明素养”——过去农村“封建迷信、赌博酗酒”等不良风气逐渐消失,“邻里互助、尊老爱幼、文明礼貌”等新风尚日益浓厚,不少农村还开展“文明家庭”“好婆媳”评选活动,引导农民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四、从“城乡割裂”到“融合发展”:发展机会与社会地位的平等
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之间“壁垒森严”,农民“进城难、落户难、就业难”,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发展机会与社会福利,“城里人”与“乡下人”之间存在明显的身份差异。如今,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的推进,城乡之间的壁垒逐渐打破,农民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社会地位显著提升,“城乡平等”从愿景变为现实。
户籍制度的“逐步放宽” ,让农民“进城更自由”。过去,农民要想“进城落户”,需要“城镇户口指标”,多数农民只能“进城务工”,却无法享受城市的教育、医疗、住房等福利;如今,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除少数超大城市外,全国多数城市取消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区分,实行“居民户口”制度,农民只要在城市有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就能申请落户,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截至2023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6.15%,较1978年提升48.95个百分点,超过2.9亿农民成为“新市民”,他们在城市买房、就业、子女上学,真正实现了“在城市安家落户”。即使不进城落户,农民也能享受“城乡融合”带来的便利——“新农合”与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实现“异地结算”,农民在城市看病也能报销;农村孩子可以到城市上学,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机会;农民在城市就业,能享受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福利,“农民工”的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发展机会的“全面均等” ,让农民“未来更可期”。过去,农村资源匮乏,农民的发展机会仅限于“种地”;如今,随着城乡融合发展,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不断向农村流动,农村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多:在产业方面,城市企业到农村投资建厂,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为农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在创业方面,政府为返乡创业农民提供“创业补贴”“低息贷款”,支持农民发展特色产业,不少农民通过创业实现了“致富梦”;在人才方面,“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等人才扎根农村,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与创业帮扶,带动农民共同发展。发展机会的均等,不仅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让农民的“未来有了更多可能”——农村孩子可以通过高考考上大学,成为医生、教师、工程师;农民可以通过学习技术,成为“农业技术员”“电商专家”;农村创业者可以将企业做大做强,走向全国甚至国际市场。这种“人人都有机会、人人都能出彩”的局面,让农民的“尊严感”与“获得感”显著提升,也让农村成为“充满希望的田野”。
五、结语:农民的美好生活,是改革开放最坚实的成果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是国家发展与农民奋斗的共同结果。从收入增长到物质丰富,从科技赋能到职业转型,从公共服务完善到精神文化丰富,从城乡融合到机会均等,每一个变化都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每一份收获都印证着改革开放的正确性与生命力。农民生活的改善,不仅让中国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全面小康”,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中国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然,农民生活仍面临着“城乡收入差距尚未完全消除”“部分农村基础设施仍需完善”“农民养老保障水平有待提升”等挑战,但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化,中国农民的生活必将“越来越好”,农村必将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幸福家园。农民的美好生活,不仅是改革开放最坚实的成果,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它将继续激励着中国人民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奋勇前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橘子洲头望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