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课题以湘潭市中医医院为研究样本,紧扣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核心要求,围绕“基层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主线,系统梳理医院2022—2024年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基层帮扶、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建设及清廉医院建设等实践素材。研究发现,医院通过构建中医“医者红”党建品牌
摘要:本课题以湘潭市中医医院为研究样本,紧扣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核心要求,围绕“基层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主线,系统梳理医院2022—2024年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基层帮扶、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建设及清廉医院建设等实践素材。研究发现,医院通过构建中医“医者红”党建品牌引领下的“四心融合”价值体系,创新“党建+N”场景化实践路径,完善组织、监督、激励三维保障机制,实现了党建与学科建设、人才培育、服务优化、行风治理等业务领域的全链条融合。实践成效显著:医院获评湖南省“清廉医院”样本、湘潭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22—2024年门急诊人次增27.33%、四级手术人次增长68.7%,患者满意度提升至98.79(2024年全市第一),信访案件下降100%,形成了“品牌为魂、机制为基、特色为翼、实效为要”的中医类公立医院融合范式。本报告所有数据与案例均来自与管理人员访谈、医院工作总结、示范项目及典型经验材料,确保研究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为同类公立医院破解“党建与业务两张皮”问题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参考。
一、引言
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明确“坚持党建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方向,要求公立医院将党的领导融入医院治理、医疗服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各环节,推动党建与业务从“形式结合”向“内涵融合”转变。这一政策导向既为公立医院发展指明了路径,也对医院党建工作的创新性、实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湘潭市中医医院作为国家“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湖南省区域中医诊疗中心、湖南省区域中药制剂中心,2022年成功获批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累计获得中央资金3189万元。在示范项目建设周期内(2022—2024年),医院面临学科升级瓶颈、高层次人才缺口、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行风治理深化等业务挑战。为此,医院党委立足中医药特色,以“破解融合难题、赋能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探索形成了以中医“医者红”党建品牌为核心、以“四张处方”行风建设为抓手、以“三优三联”基层帮扶为延伸的融合路径,其实践既响应了国家政策要求,也为中医类公立医院党建创新提供了典型案例,具备重要的研究价值与示范意义。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政策导向:党建引领成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遵循国家层面明确公立医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要求将党建工作与医疗、教学、科研等业务同部署、同考核、同评价。然而,部分公立医院仍存在“党建务虚、业务务实”的认知误区,融合机制不健全、融合场景单一、中医特色未彰显等问题突出,亟需探索适配中医医院发展规律的融合路径。例如,如何将“治未病”“君臣佐使”等中医药理念融入党建工作,如何通过党建破解中医人才传承断层问题,成为中医类公立医院面临的共性难题。
医院需求: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建设需党建与业务双轮驱动2022年启动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后,湘潭市中医医院明确了“内涵突破性发展、中医药特色更浓厚、人才队伍更完备、学科建设更强、百姓就医更方便”的目标。但项目推进中,医院暴露诸多业务痛点:学科方面,国家级重点专科数量不足,老年病科、针灸科等特色专科辐射力有限;人才方面,省内外权威学科带头人缺口较大,2022年高层次人才仅占职工总数的8.2%;服务方面,患者反映“中药取药难”“医保报销流程繁琐”“基层就医远”等问题;行风方面,廉政风险防控需进一步结合中医文化特色。医院党委意识到,唯有以党建为统领,将党建优势转化为业务发展优势,才能突破瓶颈,实现示范项目建设目标。
实践基础:2022年起,医院逐步探索融合实践:2022年推出中医“医者红”党建品牌,实施“六力驱动”党建策略(政治引领力、组织凝聚力、品牌战斗力等);2023年将中医药“君臣佐使”原则融入思政教育,形成“四张处方”(固本、强筋、养心、祛毒)思政模式;2024年深化“党建+学科”“党建+科研”“党建+帮扶”场景,出台《党支部参与科室重大问题决策制度》。这些实践为深度融合积累了经验,如2023年通过“党建+服务”优化中药流程,使患者取药时间缩短40%;2024年通过“党建+人才”柔性引进全国名中医袁长津,带动老年病科学术水平提升,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实践基础。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丰富中医类公立医院党建与业务融合的理论体系本研究突破传统“党建与业务二元分离”的认知,首次将中医药文化理念(如“治未病”“本草廉心”“正骨正心”)系统融入党建与业务融合理论,提出“中医药文化赋能融合”的创新视角。例如,将中医“治未病”理念转化为廉政风险“事前防控”机制,将“君臣佐使”组方原则转化为“党建引领(君)、制度保障(臣)、文化浸润(使)、监督执纪(佐)”的融合框架,填补了中医类公立医院融合理论的空白,为同类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
实践意义:本研究通过梳理湘潭市中医医院的具体实践,提炼出“品牌引领、场景落地、机制保障”的融合路径:以中医“医者红”品牌凝聚价值共识,以“党建+N”场景解决业务痛点,以“组织+监督+激励”机制确保融合长效。例如,在学科建设中,通过“党支部建在科室”推动骨伤科入选湖南省优势专科集群;在基层帮扶中,通过“三优三联”模式(优秀专家下沉、优势专科互通、优质标准延伸;联合病房、联合门诊、联合管理)实现优质资源下沉,这些实践可直接为其他公立医院提供参考,帮助其破解“融合不知从何下手”“融合效果难衡量”等问题。
三、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湘潭市中医医院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中医药特色”为抓手,构建“1(品牌引领)+4(价值维度)+N(实践场景)+3(机制保障)”的融合体系,实现党建与业务全链条、多领域深度绑定,具体路径如下:
(一)以中医“医者红”党建品牌为统领,凝聚融合价值共识
医院紧扣“中医药文化+红色基因”双内核,打造中医“医者红”党建品牌,构建“四心融合价值体系(忠心、匠心、仁心、廉心),将品牌理念贯穿业务发展全过程,确保融合“有魂”。
1.践行“忠心”,以党建定方向,把牢业务“方向盘”
医院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将党的领导融入医院治理各环节。一是完善决策机制,2022年修订制度32项,建立“第一议题”制度和“清单+台账+督办”决策闭环,2022—2024年召开党委会68次,部署重点工作440余项,完成率达100%,如2023年通过党委会决策“新院建设项目”“老年病科国家优势专科申报”,确保业务发展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二是创新思政载体,2023年组建中医“医者红”宣讲队,开设“红色中医讲堂”,开发“曲艺党课”情景党课,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中医“大医精诚”理念结合,2023—2024年开展宣讲40余场,覆盖职工、患者、基层群众3000余人次,其中2024年推出的《中医里的清廉》微党课,获湖南省纪委“三湘风纪”平台展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医疗业务理念;三是强化政治引领,2024年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建立“书记领学、个人自学、研讨深学、培训促学、解读助学、实地践学”的“六学联动”机制,各级党组织书记领学20余次,开展研讨30余场,将政治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学科建设”“优化服务流程”的具体举措,使患者护理满意度提升至96.83(2024年全市第二)。
2.锤炼“匠心”,以党建育人才,夯实业务“硬支撑”
医院以“党建+人才”为抓手,构建“外引+内培”双通道人才体系,解决业务发展的“人才短板”。一是实施“12345”人才工作法,入选202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才中心典型案例,2022—2024年柔性引进国家级人才3人(含国医大师刘志明传承团队)、省级人才6人,自培博士3人、新增硕士35人、高级职称62人,高层次人才占比从2022年的8.2%提升至2024年的15.7%;二是搭建传承平台,以国医大师刘志明为精神坐标,2023年成立国医大师刘志明传承工作室、全国名中医尤昭玲传承工作室,2024年新增全国名中医袁长津传承工作站、湖南省名中医蒋益兰传承工作站,开展“师带徒”22对,将医德医风教育融入师承过程,带动全院形成“重医德、精医术”的氛围;三是创新培养模式,2024年实施人才培养“一战略、两计划”,选送25名青年党员赴北京积水潭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进修,邀请12名退休专家,充实“银发人才”,2024年新增国省市高级人才25人,其中党员占比达72%,带动医院科研能力提升,2024年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5项,填补省内空白1项。
3.厚植“仁心”,以党建优服务,破解业务“民生痛点”
医院以“党建+服务”为抓手,聚焦患者急难愁盼问题,推动服务优化。一是开展“走找想促”活动,2023年党委书记带头调研18次,针对性解决“中药取药难”“医保报销繁”“基层就医远”等民生实事15项,办结率100%,如优化医保报销流程,设置中医“医者红”便民服务站,由住院支部党员轮流上岗,代为患者复印病历,解决“多次跑”问题;二是优化特色服务,2023年门诊支部根据患者需求,推出“中药快递到家”服务,党员志愿者错峰下班打包中药,2023—2024年累计快递中药1.2万单,覆盖湘潭所有县区,同时开设“夜间中医门诊”,方便上班族就医,2024年夜间门诊服务患者8600余人次;三是推进志愿服务,2022年组建7支“365党员志愿服务队”,2023年扩展至12支攻坚队,2024年开展“党员专家乡村行,健康服务当先锋”活动127场,深入29家学校、企业、社区卫生院,提供义诊、咨询、培训等服务4200人次,其中2024年在楠竹山镇卫生院开展“杨氏正骨进基层”活动,为300余名群众解决“看病难”问题。
4.恪守“廉心”,以党建正行风,净化业务“生态环境”
医院将中医“治未病”理念融入行风建设,构建“制度、监督、文化、教育、防控、惩戒”六维清廉框架,形成“四张处方”行风治理模式。一是“固本处方”(党建引领),2023年成立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行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行业作风建设实施方案》《深化清廉医院建设标准化实施方案》,明确6大版块17个方面52项重点工作,覆盖全院各科室,2023—2024年连续两年获评湘潭市内部审计先进集体;二是“强筋处方”(制度保障),2023年制订廉政风险防范化解总览图,对重点岗位、环节、人员实行3类20级风险防控,完善《进一步落实作风纪律的规定》《合同管理制度》等80余项制度,2024年修订制度116条(新增46条、废除44条),开展“廉政查房”“法治查房”24次,组织全院干部职工签订“廉洁承诺书”“拒收红包礼金承诺书”等,覆盖率100%;三是“养心处方”(文化浸润),2023年打造“本草廉心”“正骨正心”特色廉洁文化阵地,录制《中医里的清廉》《清心为骨 正道直行》等视频,其中《清心为骨 正道直行》获湖南省原创视听大赛三等奖,2024年开展“廉洁故事分享会”“曲艺话廉”活动18场,评选“清廉典范科室”5个、“清廉标杆医生”20名;四是“祛毒处方”(监督执纪),2023年设置投诉信箱、公开监督举报方式,定期召开行风社会监督员座谈会,核查解决群众实名反映问题线索32条,2024年开展廉政谈话2600人次,整改医疗安全与行风问题7个,构建打击“红包”、回扣、药品耗材不合理使用等制度机制4个,2023—2024年医院纠纷下降45.5%、投诉下降80%,实现信访案件“零发生”。
(二)以“党建+N”融合为抓手,实现融合精准落地
医院将党建与业务融合拆解为“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基层帮扶、文化传承”四大核心场景,通过“项目化推进、清单化落实”,将党建优势转化为业务发展实效,确保融合“有径”。
1.党建+学科建设,突破专科发展瓶颈
医院以中医“医者红”品牌引领“3659”学科强院工程(争创3个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补齐6个学科短板、建设5个特色专科、争取9个国省级平台),推动学科升级。一是强化重点专科建设,2023年通过“党支部建在科室”,由骨伤科党支部牵头申报湖南省优势专科集群,党员骨干带头开展“杨氏正骨技术创新”,2024年骨伤科成功入选湖南省中医优势专科集群建设专科,2022—2024年四级手术人次增长68.7%,域外患者占比从6%提升至13.2%;二是培育特色专科,2024年老年病科党支部联合全国名中医袁长津传承工作站,开展“老年慢性病中西医结合诊疗”研究,推动老年病科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2024年老年病科住院人次增长31.8%、门诊人次增长62.8%,病床使用率从78.96%提升至105.0%;三是补齐学科短板,2023年肛肠科党支部与湖南省人民医院合作,开展“微创肛肠手术”技术攻关,2024年肛肠科入选湖南省中医优势专科集群建设专科,填补湘潭市肛肠领域多项技术空白。
2.党建+科研创新,提升中医科研实力
医院以党员为核心组建科研攻坚团队,推动科研与临床融合:一是搭建科研平台,2023年获批湖南省中西医结合骨伤临床医疗技术示范基地,2022—2024年科研课题立项49项、结题33项、获奖16项;二是突破关键技术,2024年党员汤智团队获湘潭市科技创新团队称号,研发“外翻矫形支具”获国家专利,用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党员杨韵琴团队成立湘潭市传承技能大师工作室;三是推动成果转化,2024年青年党员科研团队获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成果示范案例、湖南省医学技能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
3.党建+基层帮扶,推动优质资源下沉
医院创新“三优三联”基层帮扶模式,以党建为纽带,连接优质资源与基层需求。一是“三优下沉”,2023—2024年选派442人次党员专家赴全市13家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如东坪镇卫生服务中心、楠竹山卫生院)坐诊带教,将骨伤科、针灸科等优势专科资源与基层共享,推广中医适宜技术10余项,如为桂东县中医医院填补肛肠领域技术空白;二是“三联共建”,2024年与楠竹山镇卫生院等4家基层医院建立“联合病房”,由医院党员医师每周定期查房,提升基层收治能力;推行“联合管理”,协助基层医院建立中医诊疗标准,开展业务培训22人次,为基层留下“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三是“党建联建”,2023年以“第一书记”派驻为契机,医院党支部与基层医院党支部建成“1+1”党建联建,开展“杨氏骨科进基层”大型义诊查房、名中医工作站建设等活动,2024年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8场,提升基层党务管理与业务能力。
4.党建+文化传承,彰显中医特色魅力
医院以党建为载体,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一是打造文化阵地,2023年在院内建设“中医药文化长廊”“廉洁文化长廊”,展示中医经典、名医学术思想、廉洁药材寓意,2024年接待参观学习200余人次;二是开展文化活动,2023年举办首届中医药文化夜市,设置药膳品鉴、膏方体验、名医义诊、养生功法展演等互动项目,服务群众8000余人次;2024年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走进29所学校,举办“中医杯”中药辨识竞赛,覆盖学生800余人,形成“学、赛、践”育人闭环;三是传承特色技术,2022—2024年举办三届杨氏正骨培训班,吸引北京、上海、天津等20多个省市的1200余名医师参加,由党员医师担任讲师,传承“杨氏四步复位法”,相关技术被纳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三)以“三维机制”为保障,确保融合长效推进
医院建立“组织、监督、激励”三维机制,为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提供制度保障,确保融合“有底”。
1.组织机制,夯实融合“组织基础”
一是优化组织架构,2024年调整设置9个党支部、15个党小组,实现“支部建在科室、党小组建在病区”,选拔高学历、高职称、年富力强的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在职支部7名支部书记均为科室主任,实现“党建与业务一肩挑”;二是明确决策权限,出台《党支部参与科室重大问题决策制度》,明确党支部在科室业务发展、薪酬分配、职称晋升、评先评优等重大问题上的“知情权、建议权、监督权”,2024年各党支部参与决策事项100余项;三是强化党务培训,2022—2024年组织党务干部培训11期,覆盖200余人次,2024年引入PDCA管理模式,开展“党务查房+业务查房”双查房12次,推动党建与业务同检查、同整改。
2.监督机制,筑牢融合“廉洁防线”
一是强化内部监督,2024年成立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巡察工作,督导上轮巡察问题整改落实,聚焦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六个方面重点问题”开展督查检查25次,整改问题9条;紧盯节假日重要节点开展暗访监督检查15次,查处违规问题3起;二是畅通外部监督,设置投诉信箱、意见本,公开监督举报电话,定期召开行风社会监督员座谈会,邀请患者、群众代表参与医院行风评价;三是加强风险防控,2023年建立“医德考评体系和医德档案”,定期进行医德医风评估,将评估结果与职称晋升、绩效分配挂钩,形成有效震慑。
3.激励机制,激发融合“内生动力”
一是选树先进典型,2022—2024年开展“两优一先”“清廉典范科室”“优质服务明星”等评选活动,表彰先进集体30个、先进个人120名,其中2023年医院“清廉典范科室”正骨中心获评湖南省工人先锋号,2024年内科支部获评市卫健委党建示范点;二是强化考核激励,将党建与业务融合成效纳入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党务干部分职级享受津补贴;三是推动成果转化,鼓励党支部总结融合经验,开好“四张处方”获湘潭市卫健委典型发言。
四、融合实践的成效与反响
(一)党建成效,组织力与影响力显著提升
1.荣誉认可持续增多。2024年获评湘潭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23年获评湖南省“清廉医院”样本、湖南省法治建设优秀集体、湖南省医疗保障定点医疗机构示范单位;党建绩效考核常年稳居全市前列,内科支部获评市卫健委党建示范点,思想政治工作典型做法获评全省卫健系统唯一的优秀案例。
2.品牌辐射力不断增强。主题教育典型做法被新华社、人民日报、湖南卫视、湖南都市等国省媒体多次宣传报道;2024年接待湖南省纪委、湘潭市纪委、湘乡市纪委、海南省儋州市中医医院、衡东县中医医院等10余批次单位参观交流清廉医院做法。
3.党员队伍活力提升。在职党员总量稳步增长,从174人增至183人,队伍规模持续壮大;以不含返聘的572名在职工总数为基数,党员占比从29.5%提升至31.5%,提高2个百分点,党员队伍在职工群体中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梯队建设持续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储备量从整改前的25名显著增至33名,为党员队伍注入充足后备力量,且新发展党员结构进一步优化,临床医技人员占比达100%、35岁以下青年占比69.75%,队伍年龄与专业结构更贴合发展需求;通过队伍规模、结构的双优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彰显,为医院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二)业务成效,高质量发展指标全面优化
医院通过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实现核心业务指标“十升十降”,圆满完成国家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建设目标。
1.服务能力显著提升。2022—2024年门急诊人次增27.33%,出院人次增长34.38%,域外就诊率增长27.17%,急危重症患者人次增长365.7%,患者就医可及性与辐射力大幅增强。
2.技术水平持续突破。四级手术人次增长68.7%,病种数增长30.51%,中医非药物疗法使用率增长26.86%,以中医为主治疗的出院患者比例增长7.26%,门诊散装中药饮片和小包装中药饮片处方比例增长12.88%,中医药特色优势更加凸显。
3.运营效率明显提高。高值耗材费用下降72.6%,万元能耗费用下降61.5%,管理费用占比下降1.57%,平均住院日下降6.74天,医院运营更加高效、经济。
4.群众获得感大幅增强。住院患者次均费用下降34.36%,门诊患者次均费用下降15.58%,医保患者均次费用下降2.33%,患者满意度提升至98.79(2024年全市第一),门诊患者、住院患者和职工满意度分别较2022年提升1.83%、3.01%、10.86%,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就医体验显著改善。
(三)示范成效,为行业发展提供样本
1.区域带动作用凸显。医院通过“中医联盟”“三优三联”模式,将行风建设、学科标准推广至全市中医医疗机构,2024年带动湘潭市基层中医适宜技术推广覆盖率提升,推动分级诊疗落地,实现区域服务体系整体提质增效。
2.经验推广成效显著。医院融合实践获上级部门肯定,原湖南省纪委副书记蔡亭英、湖南省委主题教育第四巡回督导组组长唐勇等领导多次表扬医院经验做法;“12345”人才工作法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才中心典型案例(全省唯一),“三优三联”帮扶模式、“四张处方”思政模式获湘潭市卫健委推广,典型做法被全国公立医院廉洁文化大会推介。
3.文化传播影响广泛。医院廉洁视频《清心为骨 正道直行》《望闻问切 未病先防》《正本清源 针灸之道》均在湖南省纪委“三湘风纪”展播,总观看量超5万人次;《正骨正心》文化视频覆盖患者及群众超8万人次;2024年举办的中医药文化夜市被湖南卫视报道,推动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增强社会对中医医疗机构的信任与认可。
五、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
(一)现存问题
1.融合的系统性与精准性不足。尽管医院出台《党支部参与医院重要决策制度》《党委班子“七联”工作制度》,但部分党支部对“如何参与业务决策”“如何精准赋能学科”理解不深,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现象。“党建+科研”融合场景中,对青年党员科研能力的赋能不足,2024年青年党员科研课题仅占医院总数的30%,低于党员占业务骨干的比例。
2.高层次人才缺口制约融合深度。医院2024年高层次人才虽增至15.7%,但省内外权威学科带头人仍不足,如骨伤科、老年病科等重点专科缺乏国家级学术带头人,导致“党建+学科”的高端突破受限;中医护理人才、科研型人才短缺,难以满足“党建+科研”的深度融合需求。
3.中医特色融合亮点需进一步挖掘。党建与中医药文化的结合多集中于廉洁教育、思政课堂,在“中医技术传承+党建”等场景的创新不足。例如,“治未病”理念仅用于廉政风险防控,未充分融入群众健康管理服务;杨氏正骨等特色技术的传承多依赖“师带徒”,未通过党建载体形成“党员传承先锋”,品牌辨识度仍需提升。
4.基层融合的长效性有待加强。“三优三联”基层帮扶模式虽取得成效,但部分基层医院存在“依赖帮扶”现象,2024年帮扶的4家基层医院中,有2家在医院专家撤离后,中医适宜技术使用率下降;党建联建多以“义诊、培训”为主,未形成“基层需求、医院响应、长期共建”的闭环,融合长效性不足。
(二)改进方向
1.强化融合系统性与精准性,破解“重形轻质”难题。一是制定《党支部参与业务决策操作清单》,明确“学科发展规划、重大医疗项目、人才梯队建设”等8类必参与决策事项的流程、权责与反馈机制,每年开展“党建+业务”融合成效评估,将评估结果与支部评优挂钩,推动制度落地见效;二是实施“青年党员科研赋能计划”,组建“党委班子、学科带头人、青年党员”科研导师组,针对35岁以下青年党员开设科研能力提升培训班,设立“党建+科研”专项课题并优先支持青年党员申报,提升青年党员科研参与度与能力水平;三是搭建“党建+学科”精准赋能平台,按专科划分“党员学科帮扶小组”,围绕重点专科瓶颈问题开展联合攻关,确保支部赋能精准匹配学科发展需求。
2.补齐高层次人才短板,夯实融合深度基础。一是启动高层次人才“引用育留”,针对骨伤科、老年病科等重点专科,通过“柔性引才+全职引进”结合方式引进国家级学科带头人,强化重点专科引领作用;二是实施“中医科研人才培育计划”,选派党员骨干赴国内知名医院进修科研方法,同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将“党建+学科、科研”融合贡献纳入职称评定、绩效分配加分项,提升人才留存率;三是打造“党员人才梯队示范岗”,选拔优秀青年党员与高层次人才结对,通过“项目共研、技术共学、成果共享”加速人才成长。
3.挖掘中医特色融合亮点,打造品牌化融合场景。一是拓展“党建+中医药文化”应用场景,将“治未病”理念融入群众健康服务,开展“党员进社区”,每月组织党员医师为社区居民提供中医体质辨识、慢病预防指导、养生功法教学;二是创新中医技术传承载体,设立“杨氏正骨党员传承先锋岗”通过“党建+师带徒”模式开展技术传承;三是打造中医药文化融合品牌活动,结合“中医药文化节”“敬老义诊日”,设计“廉洁中药园参观+中医适宜技术体验+思政故事分享”一体化活动,提升“党建+中医药”品牌辨识度与社会影响力。
4.健全基层融合长效机制,实现“输血”向“造血”转变。一是优化“三优三联”帮扶模式,建立“基层党员骨干培育体系”,针对帮扶医院选拔基层党员医师作为“种子选手”开展驻院跟岗培训,同步组建“线上专家指导群”,实现专家撤离后技术指导不中断,保障基层医院中医适宜技术稳定应用;二是构建“基层需求、医院响应、长效共建”闭环机制,制定“一对一”共建方案;三是完善基层融合评估与激励机制,将“基层医院技术提升率”“群众满意度”纳入党建考核,对成效突出的基层党支部与共建单位给予表彰,推动基层融合从“短期活动”向“长期机制”转变。
六、结论
湘潭市中医医院的实践表明,公立医院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核心在于“以品牌为魂、以机制为基、以特色为翼、以实效为要”,其融合范式对同类公立医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品牌引领是融合的前提。中医“医者红”党建品牌将“忠心、匠心、仁心、廉心”与中医“大医精诚”理念结合,为融合提供了统一的价值导向,解决了“融合方向不明确”的问题。实践证明,只有将党建品牌与医院特色深度绑定,才能凝聚职工共识,激发融合内生动力。
(二)机制保障是融合的关键。“组织、监督、激励”三维机制确保了融合从“形式”到“实效”的转变;“支部建在科室”解决了“融合谁来抓”的问题,“党支部参与决策”解决了“融合怎么抓”的问题,“考核激励”解决了“融合抓得好”的问题。完善的机制是融合长效推进的根本保障。
(三)特色赋能是融合的亮点。将中医药文化理念(“治未病”“本草廉心”“君臣佐使”)融入融合实践,形成了中医类公立医院的独特优势,彰显了中医特色,使融合更具辨识度与生命力。
(四)群众满意是融合的目标。医院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党建+服务”优化流程,通过“党建+帮扶”下沉资源,通过“党建+廉洁”降低负担,实现了“清廉指数”与“满意指数”双提升。
综上,湘潭市中医医院的实践探索,不仅实现了自身高质量发展,更为公立医院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未来,医院需进一步强化精准融合、补齐人才短板、挖掘中医特色、巩固基层长效,持续将党建优势转化为业务发展优势,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中医力量。同时,本研究也为同类公立医院提供了启示:唯有立足自身特色,以党建为统领,以业务为核心,以群众为中心,才能破解“两张皮”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三湘世界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