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子公司这么做账,上海子公司那么报销,到了总部合并报表时,光核对数据就得累死,更别说监控风险了。要是业务拓展到国外,各国财务规则不一样,更是头大。
最近常听说大企业都在搞“财务共享中心”,连吉利这样的公司都在急着招人。
这东西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企业愿意砸千万建团队搭系统?其实这背后都是被企业发展中的痛点逼出来的。
集团公司做大了,麻烦就来了,每个子公司都要单独招财务、买软件、弄档案柜,重复花钱不说,人多了标准还不统一。
北京子公司这么做账,上海子公司那么报销,到了总部合并报表时,光核对数据就得累死,更别说监控风险了。要是业务拓展到国外,各国财务规则不一样,更是头大。
这时候技术正好跟上了,ERP系统普及让数据能集中管理,云计算和高速网络打破了物理距离限制,扫描仪和电子签名让发票不用再快递来快递去。
再加上OCR文字识别、RPA机器人这些智能工具,让“一个中心管全国财务”变成了现实。没有这些技术支撑,财务共享中心就是空谈。
说白了就是把原来分散在各子公司的财务工作,像报销、付款、做账这些重复又有规律的活儿,集中到一个专门的中心来处理。
通过统一流程、统一标准、统一系统,实现“规模效应”,核心就是三个词:集中化、标准化、数字化。
原来每个子公司各搞一套,现在全集团用同一套规则;原来靠人手工贴发票,现在用系统自动处理。目的很简单:少花钱、高效率、好管控。
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搞财务共享中心,业内有个不成文的标准:年营收至少50亿,子公司15家以上,而且报销、付款这些核心流程差异不能太大。
像金融、连锁、制造业这些有规模的企业最适合,因为他们的财务流程重复度高,集中处理能省不少事。
中小企业就别凑热闹了,这东西要持续砸钱维护,没规模效应反而浪费,大企业搞这个,也是为了强化集团管控,统一税务、资金和预算管理。
这绝不是财务部自己的事,得全公司配合,涉及的部门多了去了,而且得有规矩:制度就是必须遵守的规则,比如报销多少金额需要谁签字;流程就是具体步骤,比如发票怎么交、钱怎么付。
技术架构说起来复杂,其实就像搭积木:最上面是电脑、手机这些操作入口;中间是报销系统、ERP这些核心工具;下面是数据管理中心,负责统一标准和分析;最底层是OCR识别、RPA机器人这些智能工具,帮着自动处理单据。
比如报销时,手机拍张发票,OCR自动读出金额、日期,RPA机器人自动填单,系统按规则推给领导审批,最后自动付款记账,整个过程不用人工敲键盘,快多了。
最大的麻烦往往不是技术,是人,老财务习惯了老做法,突然要改流程、学新系统,难免抵触,顶层设计没做好,目标不明确,很容易半途而废。
系统也是个大难题,各子公司原来用的系统五花八门,数据格式不一样,接口不统一,要把它们捏到一起,光定制开发就要花不少钱。
更头疼的是,系统更新不同步,这边刚调好,那边一升级又不行了。
数据质量更是关键,数字填错、格式不对、更新不及时,都会导致分析结果不靠谱,有时候发票作废操作不规范,整个数据链条都受影响,还得返工重弄。
说到底财务共享中心不是建完就万事大吉的项目,而是个需要持续优化的过程。
技术再好,也要跟管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帮企业降本增效,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大企业宁愿砸钱也要做的原因吧。
来源:笔杆先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