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泼山东!老辈说&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3 16:20 1

摘要:今早山东的雨,下得让不少乡亲心揪紧了——推开家门,雨点砸在院坝的玉米囤上噼啪作响,手机里的暴雨预警红得刺眼,更巧的是,日历上明晃晃写着“秋分”二字。屋檐下,鲁西南的张大爷蹲在门槛上抽着旱烟叹气:“老辈传下来的话准得很,秋分见雨,秋收要愁啊!”可村头的种植大户李

今早山东的雨,下得让不少乡亲心揪紧了——推开家门,雨点砸在院坝的玉米囤上噼啪作响,手机里的暴雨预警红得刺眼,更巧的是,日历上明晃晃写着“秋分”二字。屋檐下,鲁西南的张大爷蹲在门槛上抽着旱烟叹气:“老辈传下来的话准得很,秋分见雨,秋收要愁啊!”可村头的种植大户李哥却忙着指挥工人疏通沟渠,嘴里还念叨“这雨来得有讲究”。

同样一场雨,为啥有人愁有人忙?秋分下雨到底藏着啥预兆?种地的、吃粮的,今天咱都得把这事掰开揉碎了说清楚。

其实一早打开评论区,满屏都是乡亲们的疑问:“秋分下雨是不是要烂庄稼?”“‘秋分落一滴,秋天雨连绵’这话真的准吗?”这些口口相传的农谚,确实藏着老祖宗的农耕智慧。在没有天气预报的年代,秋分的天气就是庄稼人的“晴雨表”,“秋分雨淋淋,秋雨淋到冬”说的是若秋分下雨,预示着冷暖气流活跃,后续可能出现持续阴雨;“秋分落一滴,秋天雨连绵”则直指秋雨偏多对秋收的影响——成熟的玉米容易倒伏、花生会在地里发芽、稻谷晾晒不成容易发霉。就像王婶说的:“去年秋分晴,玉米晒得焦干,脱粒机一天能转十小时;前年秋分下雨,玉米堆在棚里捂出霉点,卖价跌了三成。”

可咱得说句公道话,农谚有地域性,更得结合当年的气候背景看,山东省气象局早有预测,今年秋季全省降水量会比常年偏多两三成,9月中下旬降水偏多更是早有预报,这场秋分雨,其实是前期气候趋势的延续,并非突然的“异常”。

而且从土壤墒情看,6到8月山东平均降水量比常年略少,部分地块底墒不足,对正准备播种冬小麦的鲁西北来说,这场雨正好能补充底墒,省了灌溉的功夫,德州的种粮大户赵老板就说:“只要排涝及时,这雨是‘送上门的水’,比自己浇地均匀多了。”所以咱不能一看到秋分下雨就慌,得结合地块位置、作物长势和后续天气来判断,这才是新时代农民的“看天本事”。

要说这场雨对山东庄稼的影响,那真是喜忧各半,不同作物情况大不一样。现在山东的夏玉米大多进入灌浆乳熟期,花生到了饱果成熟期,正是“临门一脚”的关键时候,对已经成熟的作物来说,这场雨风险大于收益。

鲁南已经出现部分地块过湿的情况,要是雨水持续,玉米根系容易早衰,花生果可能在地里发芽,昨天临沂的粉丝就给我发了视频,他家的花生地已经有积水,正着急找农机排水,这就印证了农谚里的“秋雨连绵,籽粒难全”——不是说雨一定会毁庄稼,而是耽误了收割时机就容易出问题。但对晚熟品种来说,情况又不一样,胶东半岛的晚熟玉米还没完全成熟,适度降雨能延缓叶片早衰,反而能增加千粒重,前提是得做好排水,别让雨水泡了根。

这里也得给乡亲们提个醒:雨停后先查地块积水,低洼地赶紧开沟沥水;花生、大豆能收的赶紧收,有条件的用烘干设备,别等天晴再晒,万一再来场雨就晚了。

除了秋收作物,这场雨对冬小麦播种也是个“大礼包”。山东的冬小麦播种期越来越近,鲁西北大概在10月5日前后,鲁南要到10月中旬,土壤墒情好了,播种后出苗齐、出苗壮。但有个误区得纠正:不是墒情好就该早播,冬小麦是冬性、半冬性品种,播种早了容易长成旺苗,冬天冻害风险高。

气象部门预测今年越冬期偏晚,冬前积温充足,正好可以适当晚播,等夏玉米充分成熟再收,不耽误小麦播种,潍坊的农技员李老师就说:“秋分雨给了底墒,但播种时间得看积温,不是看日子,今年10月上旬播种正好,既能避开秋雨,又能育出壮苗。”

还有土壤和病虫害的问题也得留意,秋雨多了,土壤透气性会变差,但也能减少秋旱的风险,今年前期降水偏少,很多地块有轻微旱情,这场雨正好缓解了旱情,对秋耕也有好处——土壤湿润时耕翻,能保住墒情,为明年的收成打基础。

不过病虫害方面得警惕,雨后湿度大,玉米大小斑病、花生叶斑病容易爆发,乡亲们雨停后要及时打药,尤其是已经出现病斑的地块,别等病害扩散了再补救。

其实老辈说“秋分怕雨”,本质是过去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靠天吃饭的无奈。现在咱有气象预报、有排灌设备、有农技指导,早就不是“听天由命”了。昨天跟章丘的种粮大户王总聊天,他种了200亩地,根本不纠结“秋分下雨好不好”,而是盯着气象APP和农技指导,这场雨来之前,他就根据气象预警疏通了沟渠,今天雨一停,农机就可以下地了。这就是差距:老辈靠农谚猜天气,现在咱靠预报定方案;老辈靠人力排水,现在咱有喷灌滴灌;老辈凭经验播种,现在咱看积温、测墒情。农谚可以当参考,但不能当“圣旨”,就像国家把“农民丰收节”定在秋分,不是因为秋分一定丰收,而是因为秋分代表着“三秋”大忙,代表着农民的智慧和汗水,丰收从来不是天给的,是管出来的。

最后也得给不同地区的乡亲们提些实在建议,鲁西北的乡亲们,玉米要在9月底前抢收,雨停后先排涝再收割,避免倒伏,小麦10月5日后播种,播前测土壤墒情,墒情过湿就晾墒,还要重点防玉米螟,收后及时粉碎秸秆减少虫源;鲁中鲁南的乡亲们,花生要立即排水,雨停后24小时内收获,用烘干设备处理,别堆放在田间,晚熟玉米做好排水,延长灌浆期,10月初收割,收后及时耕翻,利用雨水保墒,施足底肥;半岛地区的乡亲们,苹果要及时摘袋,雨后喷杀菌剂防斑点落叶病,晚熟玉米排水防涝,追施少量钾肥增加抗逆性,小麦10月中旬播种,选半冬性品种提高抗寒能力。

说到底,今天这场秋分雨,下得让不少乡亲揪心,但哪年的丰收不是在与天气的博弈中得来的?老辈的农谚提醒我们敬畏自然,现代的科技让我们掌控主动。山东的庄稼地里,从来没有“绝对的好天气”,只有“会管理的好农民”,雨来了就排涝,晴了就抢收,播种看积温,管理凭技术,这才是丰收的真谛。

来源:暖风@d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