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妞妞画了一副蘑菇房子,我把这个画面用文字描述出来,让AI也画了一副出来,虽然也是小朋友的画风,但是和真实小朋友画出来的就是不一样:
最近妞妞画了一副蘑菇房子,我把这个画面用文字描述出来,让AI也画了一副出来,虽然也是小朋友的画风,但是和真实小朋友画出来的就是不一样:
👇 妞妞画的,很多生动的小细节
感觉每个房子里都充满了故事和乐趣
👇 AI画的,规整干净,像认单词的绘本
说实话,在妞妞和酒酒小时候,至少五岁前,我真的非常非常喜欢他们的画,那些各种随意涂抹、线条凌乱、形象怪异、颜色奇特、甚至匪夷所思的画,我全都保存得很好,我喜欢这些鲜艳大胆的颜色,更喜欢孩子们花很久的时间去讲每一个细节后面天马行空的故事和想象:
但是到了学前班的时候,酒酒有段时间迷上了做哥斯拉(电影里的巨型怪兽)的手工,因为家里没有任何指导书,家人就给他找了短视频来看哥斯拉,慢慢的,慢慢的,他越来越依赖这些短视频,每当想画画的时候,就开始依赖去搜短视频,去研究画得像不像。
比如恐龙,之前明明是会画的,绘声绘色地用他的画给我讲过好多恐龙的故事,但是上小学后,不知道哪一天开始,他说自己不会画了,一定要找参考、照着画:
这副是酒酒照着网上的素材自认为画得最像的一副。但是之后再画的,他总觉得没有这么像了,没有这副画得好了,就算一遍遍重复这幅画,他还是会有挫败感,画画带来的乐趣也随之变少了。
妞妞和酒酒就完全不一样。
她在二年级以前,只是很喜欢丰富的色彩、色块,不执着表达“到底画了什么”,画画带来的平静、专注、愉快全部是由颜料和画画这个过程而获得的。大概有两年的时间,她的画似乎都是“无目的”的,就是画线条、组合不同的色块、重复一些规律的几何形状……看不出任何情节或故事。
大概有两年的时间,我其实完全不知道妞在画什么,但我觉得她沉浸在画画这件事的时候是很放松也很快乐的。直到二年级以后,妞妞忽然就能够用画画来表达自己的创造力、展示她的想法。并且开始有了很明显的个人风格:
她送给所有朋友、老师的卡片,都是自己设计的,会配画,写字,还会用手工做小机关:
作为家长,我首先是希望孩子能享受画画的乐趣,其次是希望他/她能有自己风格,再次是,我希望在画画和任何关于创作的事情上,不因为任何人的评价而畏难。
之前看到一张图,很受打动:
我想现在在很多国家,学历内卷、阶级固化、经济的不确定性、AI对劳动力结构的改变,都是摆在他们这代人眼前的问题,拒绝同质化重复性的培养模式、鼓励创造力和审美,是适用于任何学科的教育思路。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大家都不喜欢长得差不多的“儿童画”:
那些从简笔画学来的一样的房子,一样的树,一样花,一样的草,一样的天空,一样的太阳 ……那些少儿美术机构门口张贴的作品,也都齐刷刷像是一条流水线上作品一样。
回头再看我们这代人现在画的东西,所有的房子、所有的小人、所有的小草、所有白云和太阳,全都一模一样,尤其那种带着烟囱的小房子可能我们一辈子都没见过实物,但居然每个人都画得一模一样。
这也是为什么我更喜欢妞妞和酒酒的画!
他们没有被刻板教育过如何画的像,所以每个作品都很有自己的风格,每一幅画里都有他们天马行空的想法和故事。
妞妞的画风和配色都很有属于她的特色
孩子才是离艺术最近的人,没有孩子不爱画画,只要为他们提供允许的环境,他们天生就是艺术家,不用刻意教什么,只要给他们提供画笔、材料,别评判,别打击,孩子笔下的每个画面都有故事。
妞妞酒酒小时候的作品
拿起笔,随意挥动几下,就是一阵风,随意戳几下,就是一场雨 ~ 孩子笔下的童真和色彩,他们敢想敢画,成人很难模仿。
下雨天乱皂糟的心情
但是我也常常听到很多声音,说,我的孩子不会画,我的孩子画画下笔很犹豫,不敢画,或者画出来的作品,好看也好看,但是没有什么灵气 ~
后来和画啦啦的创始人聊到这个话题时,听他说到:如果一个孩子总说不想画、画不好,那一定是在这过程中,受到过质疑和错误的引导,缺乏正确的支持。
我一想,是啊,很多孩子在画画的时候,经常:
1 不被允许
当孩子画画时,常常被干预,有的是担心孩子画画的场面太脏乱,忍受不了孩子画画的过程…… 有的甚至为了不让孩子“乱搞”,收掉家里的颜料和画笔😶。2 害怕评判
还有很多成人总是喜欢对孩子的画,评头论足,指手画脚,喜欢用自己的审美和想
法去干涉孩子……总嫌弃孩子画的不够好看,不够像,不够整洁规范。我当时很不理解妞妞为什么一定要在画面中间加一条黑线……
她说一边是海洋,一边是陆地。
3 被要求一定要画得像才好看
很多成人总是在用画得“像不像”、画的是否“规整”来评定孩子的画。
又或者,一定要画得“好看”。殊不知我们让孩子学画画,重要的不是画得好看。重要的是,它是关于一个的思想,表达,和情绪。
成年人固化的审美自大又狂妄,总想要强加于孩子“什么是美”,却忘了,画画是另一种语言,孩子在表达什么?所以很多美术培训机构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让孩子在一节课中快速完成一个“像样的”“拿得出手”的作品,教学方式就是一味的临摹和照做,整个教学过程是以“老师”为主体,一张空白的画纸上,画什么,怎么画,甚至使用什么颜色,都要参考老师的意见,孩子其实没有什么创作权,一副作品里也没有什么孩子自己的想法,只是跟着老师临摹。
于是就出现了朋友圈很多妈妈晒的,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作品:
酒酒也去过这样的画画班,只去了一次。
一味的临摹和模仿,学了技法,却没有心法,这样只会限制和固化孩子的创作思维,孩子没有办法发展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
画画是一件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事,最重要的不是画得好看,而是画作中所表达的内容。
并且根据孩子年龄的发展,每个阶段的孩子他的画画方式和表现能力也是完全不同的:
芭芭拉·荷伯豪斯(美)
《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
一位英国插画师,Jake Lockett 曾在社交网站上分享了自己从2岁到24岁的画作,透过他的作品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绘画的特点。
2岁:完全欣赏不了他的画作。
3岁:比2岁时的内容更加抽象了。
4岁:开始进入具象认识发展的阶段,可以看到章鱼、怪兽之类的东西了。
5岁:眼睛里终于出现了人。
6岁:除了动物、人物,开始观察场景。
7岁:画面开始出现一些血腥的战争场面。
8岁:
9岁:
10岁:
11岁:
12岁:开始第一次接触专业的美术教育,开始学习画脸部结构。
13岁:画人难画手,他好像在攻克这一难关。
后面是他慢慢长大后一直到成人以后的作品:
对于美术创作来说,“画得像”是最简单的要求,但也是最容易实现的,因为不用有想法,不用动脑子,不需要创造,只需要照着老师步骤,模仿就好了。
但在AI时代,最不缺的就是模仿,缺的是创造!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感受、思考、创造,表达 …… 我也是非常喜欢“画啦啦”的原因。
1 在画啦啦的课堂中,老师一直在跟孩子聊天,引导孩子通过画作去表达。
而且一节才70多元,还有中英双语的课程,孩子一边学画画,一边磨耳朵。
工作室里的小伙伴们,也都在苦于怎么给孩子找到优质的画画班:好的要么太远,接送不方便,要么太贵,只是兴趣启蒙,感觉投入太大……
于是我约着大家一起来上画啦啦,孩子们上了后大家一致好评~
👇同事们带孩子上课后的体验
我们都会感受到画啦啦和其他美术机构的不同:
1 以孩子为主体,
把画面的创作权交给孩子
这个点真的很重要,也是很多美术机构最大的bug!
画啦啦之所以让我“眼前一亮”,是因为在他们教学理念和体系中,抵制临摹!在画啦啦的课堂上,最珍贵的东西就是“孩子的想法”,不论课程的主题是什么,老师都只是在做穿针引线的工作,核心的任务,就是围绕着孩子,让孩子去思考,去想象。
所以在画画啦,每一个课程主题,孩子们的作品都不一样,比如同事的一对双胞胎女儿,同时一起上课,同样是画房子,两个孩子画出来的房子完全不一样:
👇妹妹的的创作过程和作品
👇姐姐的的创作过程和作品
👇另外一位同事孩子“百变房子”作品
还有画啦啦课堂上,其他孩子画出来的各种各样,千奇百怪,装满故事的房子:
2 引导式的教学,
帮孩子把心中的画面画出来
老师的引导也好重要,我记得孩子比较小的时候,画画的时候很完美主义,总想和老师给的参考画,画的一模一样,画错了就会很着急,我们怎么引导都没用。
但是在画啦啦的课堂上,老师就会引导孩子去接纳自己的作品和自己现在的能力,擦不干净,没有关系,我们可以把它某个缺陷变成画作的一部分~
比如酒酒有一次课堂上,在画一只狐狸,刚开始下笔构图时,把狐狸的脸画歪了,不对称,老师就会引导孩子如何修改画错的线条,把原来的这个线条当成它面具上的装饰:
👇酒酒在老师的引导下修改的狐狸
老师还会鼓励孩子去发挥想象力去创作,给孩子很多参考,比如装饰的线条可以是圈圈点点,也可以是波浪线,还可以是自己喜欢的各种小东西。
虽然孩子的想象力会天马行空,但是很多创意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是需要引导和启发的,这就是老师的作用。
这个也是我陪酒酒在上“画啦啦”的时候才发现的:把一幅画的创作权交给孩子,不是任凭孩子自由发挥,放任不管,如果不去被引导和启发,仅凭孩子自身的能力,创作是会非常受限的。
因为孩子有时候,真的不知道要怎么画,怎么用笔,怎么配色,怎么装饰,他不知道可以把什么东西加在自己的画面里,老师的很多参考和提示,就会帮孩子打开思路,这和临摹是两个概念。
酒酒在课上没有完成的美味蛋糕,画了很多奶油,水果装饰,比如蓝莓,樱桃,草莓,草莓上有白色的糖霜,蓝莓有笑脸。这是给皮卡丘的蛋糕,上面的蜡烛是闪电的形状……
妞妞在课上设计的屏风,做了彩虹装饰。
课后老师给到的反馈:
一起上课的同学都觉得彩虹这个主意不错,
最后都在画面里加上了彩虹元素。
画啦啦的老师会通过情景教学、游戏、提问、五感探索等教学方式,带领着孩子们围绕着课程主题进行发散思维,和孩子沟通,探讨,引导孩子如何把心里中画面呈现出来。
比如同事分享她家女儿上课的过程,课程主题是《情绪小怪兽》:
在提笔开始画画前,老师会带小朋友去认识各种情绪人的面部表情会有什么变化?开心、生气、伤心、恐惧的样子,在不同的情绪中会有什么样的面部表情变化。
画的过程中,老师画,孩子也跟着画布局,老师会鼓励孩子们画得尽量大一些,这样才能把表情画清楚,才有机会留白填色。
孩子们都画出了自己想象的情绪小怪兽,把他们那认为的情绪表情画了出来。
在最后填色时,老师会提醒小朋友们注意颜色的变化,反差,找到情绪间的感受区别。
整个画画过程中,老师一直在鼓励孩子大胆去画,小朋友上的过程中一直很快乐,也一直在输出自己对情绪的认识。
👇最终孩子完成的作品
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方式,要比那种“老师画一步,学生画一步”的方式难得多,更考验老师的教学能力和应变能力,老师要能接得住孩子,要不断地观察孩子,倾听孩子,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探索到更多的方法,让孩子获得更大的能力和自信心去发挥想象去创作。
3 完整的课程体系,
从艺术启蒙到职业规划
为什么要让孩子去学画画?你的答案是什么呢?
让孩子用绘画来表达情绪想法和内心世界
提高孩子的审美力及艺术技能
为了学校艺术素质测评拿到更高的分数
培养艺术特长
为孩子打开一条职业路径,从事美术相关专业工作
……
画啦啦除了在“核心课程”中在培养孩子的绘画技能,提升孩子的观察力、专注力、创造力、想象力,还有非常丰富的“美学拓展课”以及“专项培优课”。
比如带孩子用“艺术的眼光”,穿越时空了解宇宙之美,了解故宫及敦煌中的文化之美,解密诗词歌赋中的文学之美,了解各种动漫电影里的奇幻之美,还有传统节日、世界文化、艺术家等等 。
👇 大国崛起主题
👇 古诗词主题
👇青瓦白墙建筑主题
还有各种专项的应用课程,比如AI绘图课、摄影课、手帐课、动漫课、素描课,服装设计、国画,以及和心理情绪相关的内容,比如:《我的情绪小怪兽》、《神奇的树洞》 等等 ……
👇 神奇的树洞主题
👇服装设计主题
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仅仅让孩子学习美术创作,还借由美术去了解这个世界。
绘画应该是自由的、个性的、肆意的,是孩子内心情感和认知的非文字表达方式,是孩子的第二种语言,每个孩子都应该画出自己的想法,所有的想法都应该被允许和鼓励。
有时候,孩子的画也是亲子之间沟通的桥梁,孩子再简单的画里都有故事,就像酒酒,每画完一幅画,都会乐此不疲得跑来给我讲,还把他的作品设计成各种礼物送给他的朋友。
酒酒把在画啦啦课堂上创作的作品
设计成礼物送给了好朋友。
也欢迎大家可以在评论区发孩子的作品,分享自家孩子“千奇百怪”、“奇思妙想”、“独一无二”的画作,我将在评论区抽10位朋友,赠送一套12色油画棒作为礼品,以及画啦啦资深的美术老师一对一的点评:
4月24号(下周四)晚上8点,我还会和画啦啦的教研总监一起,在直播间和大家聊聊关于“儿童艺术启蒙”的话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链接预约:
如果喜欢,请转发分享:)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到其他公众号,
请在评论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关注“夏天的陈小舒”,
回复以下关键字,就可以看到对应的推送啦
回复【怀孕】备孕知识、孕期疼痛、孕期营养、孕期美容 等;
回复【哺乳】开奶、母乳不足怎么办、母乳成分、哺乳期用药 等;
回复【乳腺炎】涨奶、母乳过多怎么办以及如何挤奶喂养;
回复【湿疹】了解婴儿湿疹;
回复【生病】关于感冒、打鼾、发烧、咳嗽、便秘等幼儿常见病;
回复【睡觉】婴儿睡眠知识综述、新生儿睡眠安全等;
回复【头型】如何塑造宝宝的漂亮头型;
来源:夏天的陈小舒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