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年吃了3千颗抗抑郁药的俞敏洪,他最大的问题不是小气或大方,而是间歇性慈悲
10年吃了3千颗抗抑郁药的俞敏洪,他最大的问题不是小气或大方,而是间歇性慈悲
俞敏洪在一次采访中讲到,自己在当初抑郁的10年里吃了有3千多颗抗抑郁药片。整晚、整晚睡不着,悲观想死,站在国外酒店20层的窗前,一心就想跳下去,了结自己。
但最终没有跳,想到了自己的家庭孩子,他还是忍住了。
他穿上羽绒服,在零下30度的渥太华街头走了四个小时。第二天一早,他飞到一个朋友家中,直接说:“我不行了。”
朋友陪了他整整18个小时,直到他的孩子也赶到身边。
那一刻他才真正意识到:人不是靠“想通”活下来的,而是靠“还有责任”活下来的。
很多人试图给俞敏洪贴标签:“小气”的商人?“大方”的老板?“算计”的创始人?“慈悲”的教育者?
其实都不是。
他真正的问题,是一种深植于性格底色的“间歇性慈悲”。
这种慈悲,不是稳定的、一贯的善意,而是时而涌现的、近乎“补偿式”的慷慨。
比如,在双减政策后新东方最难的时候,他不欠薪、不裁员,还捐出8万套课桌椅。很多人说这是公关,是形象工程。
但也有人记得,他曾在演讲时因为看到有学生站着,就主动邀请他们上台坐下,“只要给我留个地方讲话就行”。
这种“突然的温柔”,不是算计,也不是软弱,而更像是一种心理上的“讨好模式”在间歇性发作。
——尤其在面对公众期待、道德压力或情感绑架的时候。
心理学家弗洛姆曾说:“自私的人不是爱自己太多,而是爱自己太少——事实上他恨自己。”
这句话仿佛是对俞敏洪这类人的精准注解。
一个从未真正接纳过自己的人,才会不断通过外界的肯定来确认自己的价值。
给出去2个亿,是不是就显得大方了?
捐出所有课桌椅,是不是就称得上慈悲了?
下跪请求母亲理解,是不是就算孝子了?
……
他一直在用行动去填一个永远填不满的心理空洞:
即,我到底够不够好?
而这种空洞,往往起源于早年的控制型养育。
俞敏洪的母亲一生好强,借遍全村送他进复读班,让他考上北大,也当众让他下跪。
这种“强控制+高期待”的教养方式,很容易让孩子形成“只有满足别人,我才值得被爱”的信念。
于是长大以后,他一边顽强抗压,一边犹豫不决;
一边精于算计,一边突然慈悲。
这不是人格分裂,而是他在不同情境下切换“生存策略”:
有时是“必须赢”的企业家,有时是“不能让人失望”的老俞。
那么,他是如何从抑郁和失眠中真正走出来的?
药物帮他度过了最危险的阶段,但真正带来转变的,是认知的重构。
某种意义上,抑郁是内心系统的一次崩溃警告,提醒我们:你现在的活法,是错的。
在中国哲学中,王阳明心学或许是最接近“认知行为疗法”的智慧体系之一。
“心即理”——所有外在问题,都是心的问题;
“致良知”——回到本心,你其实知道什么是对的;
“知行合一”——知道做不到,还是不知道。
俞敏洪后来所做的,其实正是在践行这种“心学式自律”:
他不再试图同时满足所有人,而是慢慢学习守住自己的节奏。
比如他坚持阅读、行走、写作,在这些安静而重复的行为中,重新获得对自我的控制感。
有一个禅宗典故是这样说的:
一位学僧问禅师:“我该如何清除杂念?”
禅师答:“不要清除,你只要看着它来,再看着它走。”
学僧不解:“那不理它,不就越来越多了吗?”
禅师说:“杂念就像水面的波纹,你越搅动,它越荡漾。你只要静静地看,它自然会平静下来。”
抑郁的缓解也是如此。
不是通过对抗,而是通过接纳;
不是通过“消除情绪”,而是通过“观察情绪”。
俞敏洪所说的“在零下30度走了四个小时”,其实正是一种无意识的禅修:
在极寒中,身体极度不适,心里反而什么都装不下了,只能走路。
走着走着,念头自然沉淀了下来。
如果你也正在情绪的低谷中徘徊,不妨试试这些接地气的方法:
1. 每天给自己10分钟“静观时间”
不看书、不刷手机,就安静地坐着,感受呼吸。杂念来了不打压,不追随,只是知道它来了。这是最简单的心学修炼。
2. 小行动建立控制感
比如整理房间、做一顿饭、写三行日记。在情绪无力时,身体可以先动起来。
3. 区分“该做的事”和“想做的事”
很多人的抑郁来自于不断在做“该做”的事,却从未做过“想做”的事。哪怕从小事开始,比如看一场电影、画一张画,允许自己“不做好人,只做真人”。
4. 读一些心理学自助书籍
比如《情绪自救》和《抑郁症打卡自救》,书中提供的方法不空泛,而是可执行、可记录、可反馈,非常适合敏感、要强、习惯自我批评的人。
5. 学会“有界限的慈悲”
善良之前,先问自己:我是不是又在讨好?是不是怕别人失望?如果是,停一停。真正的慈悲,是从对自己温柔开始的。
俞敏洪今年62岁了。
母亲已逝,江山仍在,但他心里的那场战争,可能至今仍未结束。
他不再跳楼了,也不再吞药了,但他也许依然会在深夜醒来,问自己这一生是否足够“正确”、是否足够“好”。
而我们每个人,或许也都在自己的生命中,不断摇摆于“自私与无私”、“真实与讨好”、“自救与救他”之间。
但请记得:
真正的光明,不是没有黑暗,而是从未停止走向光明的脚步。
正如一颗破碎过的心,才更懂得怎样完整地活着。
来源:药师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