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和作为白茶的原产地,其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早年以出口低等级寿眉为主。当时,茶农将采摘回来的鲜叶摊放在楼板上进行自然萎凋,茶厂再收购毛茶进行精制后出口。这种传统的“楼板萎凋”方式,虽在内销市场兴起前仍是民间主流,但其优势与局限也十分明显:单位面积摊放量少萎凋通透
政和作为白茶的原产地,其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早年以出口低等级寿眉为主。当时,茶农将采摘回来的鲜叶摊放在楼板上进行自然萎凋,茶厂再收购毛茶进行精制后出口。这种传统的“楼板萎凋”方式,虽在内销市场兴起前仍是民间主流,但其优势与局限也十分明显:单位面积摊放量少萎凋通透性佳,茶质醇和;然而,占地面积大、生产效率低,仅适于茶农小规模制作。
随着白茶国内市场迅速扩大,原有生产模式难以满足需求,开始引入萎凋槽——这一原本用于红茶萎凋的设备。萎凋槽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可实现规模化连续生产,但成品茶口感相对淡薄,风味层次不如传统楼板萎凋丰富,反映出效率与品质之间的初步权衡。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白茶品质要求不断提高,政和茶人积极寻求工艺突破。他们借鉴铁观音的竹筛萎凋方式,将其创新应用于白茶制作。一个萎凋架可叠加10至20层竹筛,通过灵活调整摊叶厚度,配合拢筛、并筛等操作,模拟传统楼板的自然通风与萎凋节奏。这种方式不仅在单位空间内极大提升了产能,还显著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兼顾了传统风味与现代标准化生产的双重需求。
如今,随着现代化萎凋设备及环境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政和白茶在民间制作技艺与成品品质方面均实现显著提升。这一演变过程,不仅是白茶生产由粗放走向精细的缩影,也体现出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的积极探索,为政和白茶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和白茶正在不断超越自我,既保留传统韵味,又拥抱时代变革,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
来源:民艺家茶魏荣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