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研究:阿尔兹海默症早期不是记性差,而是身上6表现,需注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15:19 1

摘要:很多中老年人一旦忘事儿,就开始紧张自己是不是“老年痴呆”了。但记性差,其实并不是阿尔兹海默症早期最值得警惕的信号。真正危险的,是那些被忽略的小动作、小变化。

很多中老年人一旦忘事儿,就开始紧张自己是不是“老年痴呆”了。但记性差,其实并不是阿尔兹海默症早期最值得警惕的信号。真正危险的,是那些被忽略的小动作、小变化。

有位老人,退休后生活清闲,记账、下棋、种花,一样不落。可最近邻居发现他情绪变得古怪,常常一个人发呆,甚至连最喜欢的养花也不管了。

他自己却觉得没什么,认为是“老了正常”。这才是问题所在。记忆力下降,也许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阿尔兹海默症早期表现,往往藏在我们不以为意的地方。

一项研究指出:阿尔兹海默症的早期信号,并不总是以“健忘”开场,而是可能在情绪、身体、行为等多个维度中悄然出现。以下这6种表现,若经常出现,就需要格外留心。

第一种表现,是情绪波动反常。不少中老年人在生活中出现情绪低落、焦虑、易怒,常被误认为是“脾气变差”或“退休综合征”。

但研究显示,阿尔兹海默症的前驱期中,神经递质系统的改变,会造成情绪控制障碍,尤其是多巴胺和5-羟色胺水平下降,影响大脑奖赏与情绪系统。如果突然对所有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烦躁易怒、甚至出现轻度抑郁倾向,这不仅仅是心情问题,可能是病理性信号。

第二种表现,是嗅觉减退。这听起来很冷门,但却是神经变性疾病中一个早被证实的“前哨信号”。匹兹堡大学的一项临床分析指出,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在发病前几年就会出现嗅觉识别能力下降。

尤其是对于熟悉气味的识别能力,比如饭菜香味、花香、香皂的味道等。当一个人嗅不出熟悉气味时,可能大脑的嗅球区域已经出现病变。

第三种表现,是空间感变差。以前出门不看地图,如今连小区门口都要反复确认方向;家里重新摆了张桌子,总是撞上去;楼梯踩空的频率变高。

这些都不是单纯的“老眼昏花”,而是大脑中负责空间认知的海马体与顶叶区域功能下降的体现。空间判断障碍,往往是阿尔兹海默症早期最隐藏但最具指向性的信号之一。

第四种表现,是语言表达能力变差。不是说不出话,而是开始频繁“卡壳”、找词困难、说话不连贯。原本健谈的人变得沉默寡言,或者说话绕弯子、重复词汇。

这背后反映的是大脑额叶与颞叶的语言中枢受到轻度损伤。一项发表于《LancetNeurology》的研究指出,语言功能的早期退化会在病变初期数年出现,且优先影响词汇提取能力。

第五种表现,是行为习惯突然改变。比如一个人几十年都早起遛弯,突然开始昼夜颠倒;或是原本爱干净,突然不讲卫生。这类变化往往被家属忽视,认为是“懒了”“没动力了”。

这反映的是前额叶功能下降,导致执行功能、计划能力、动机系统的紊乱。这种变化,往往比记忆下降还要早出现。行为异常的背后,可能是大脑皮层的结构性变化。

第六种表现,是身体协调变差。走路变慢、走路拖步、吃饭拿筷子不稳、扣扣子变得困难。这些看似“年纪大了自然如此”的现象,其实可能暗示着运动皮层与小脑的功能退化。

尤其是动作连贯性下降,说明神经传导效率减弱。研究发现,大脑白质病变与动作协调性的改变存在密切关系。

说到底,阿尔兹海默症并不只是“记忆力差”这么简单。它是一个全脑性、系统性退行性病变,影响的不只是“记忆”,而是认知、行为、情绪、动作、感知等多个维度。越早识别这些早期信号,干预的窗口期就越长。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有效识别这些变化?靠的是日常观察,而不是等着体检单出结论。建议每1个月为自己做一次“自我功能评分”。

从情绪、语言、行为、空间感、身体协调这5个维度各自评分,记录变化,尤其是波动性变化。如果连续3个月出现明显下降,建议及时进行神经心理评估。

预防方面,很多传统建议过于笼统,缺乏操作性。以下方法更具体,也更实用。

一是针对空间感退化,建议每周进行“空间记忆训练”。比如在熟悉商场中设定5个点,每次走不同路线去达成。这个方法经过多项研究验证,能有效激活海马体的神经网络连接,延缓结构退化。

二是嗅觉训练。每天用3种熟悉气味(如橙子、咖啡、香皂)做“盲嗅识别”训练,每种气味闻5秒,识别后记录是否正确。德国一项研究显示,持续进行6个月的嗅觉训练,有助于延缓嗅觉神经元的凋亡速度。

三是语言锻炼。不是随便聊几句,而是每天朗读新闻或文章5分钟,重点在朗读速度、连贯性、词汇完整性。一项发表在《BrainandLanguage》的研究指出,有意识的语言输出训练能激活皮层语言中枢,延缓词汇提取障碍。

四是建立“情绪档案”。每天记录情绪变化,并标注诱因(如天气、人际、睡眠),有助于识别情绪波动模式。心理学研究发现,情绪监测能显著提高对情绪异常的感知能力,提前识别潜在神经退行性风险。

五是行为习惯记录。设立一个“行为日记”,记录每周做的事情,标记是否完成、完成时间、动机强度。这不仅便于观察日常功能,还能激活“行为执行回路”,对前额叶功能具有锻炼效果。

这些建议看似繁琐,其实操作成本低,长期坚持,更有价值。

阿尔兹海默症的病变,往往在“症状出现前10年”就已经悄悄启动了。这意味着,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十年后的脑健康。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神经科学的共识。人脑不会一夜之间糊涂,它是缓慢下沉的船,越早发现破洞,越有机会补救。

不要等“记不得人”才开始重视大脑健康。真正聪明的人,是在“还能记得”时,就开始防守。

参考文献:

[1]张玲,王志良,陈晓波,等.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嗅觉识别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3,49(6):363-368.

[2]徐颖,刘敏,李立,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空间导航能力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44(4):942-945.

[3]程丽君,王晓,李岩.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语言障碍的神经机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4,39(2):75-78.

来源:骨科苏医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