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时代,数字化已成为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各国积极布局数字经济,借助前沿技术推动产业变革。而中国,在这股浪潮中尤为夺目。中国以领先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石,在5G、算力等领域位居世界前列。同时,中国还秉持开放理念,
ZHIKUYAOLAN
当今时代,数字化已成为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各国积极布局数字经济,借助前沿技术推动产业变革。而中国,在这股浪潮中尤为夺目。中国以领先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石,在5G、算力等领域位居世界前列。同时,中国还秉持开放理念,通过持续扩大对外合作,助力他国缩小数字鸿沟,推动全球数字治理,为全球数字化均衡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本期智库要览聚焦数字化发展核心,以多元视角解码数字化发展新路径。
全球数字经济潜力加速释放
阅读提示:《2025世界贸易报告》聚焦AI对全球贸易的驱动与挑战,预计2040年全球贸易额将提升34%—37%、GDP增长12%—13%,但各经济体获得人工智能技术和参与数字贸易的能力仍不平衡。报告还强调,贸易可助力AI资源获取,但需通过弥合数字鸿沟、统一监管、减少对AI相关商品的限制、加强国际合作,发挥世贸组织在包容性增长中的核心作用。《数字丝路:平台企业共建共享的全球数字经济新生态》聚焦数字丝路的多维度价值,并为参与国带来基建、贸易、金融、文化等多方面机遇,是缩小全球数字鸿沟的核心引擎。此外,平台企业作为数字丝路建设的关键主体,正从技术输出转向生态共建,本土化战略也从“市场适配”升级为“价值共生”,未来仍需以“平台+政府+资本”三位一体的全链路推进机制,构建融合多要素的平台化体系。《全球数字经济领域反垄断法的实践与展望》则认为,全球数字经济面临“三维困境”,难以同时平衡“消费者福利”“产业实力”与“颠覆性创新”,且数字经济的网络效应、数据驱动等特性,使传统反垄断规则适配性不足,正在倒逼监管目标从单一经济效益向社会价值拓展。对于未来展望,报告认为,AI是反垄断的核心焦点,需平衡垄断防治与创新保护之间的关系。
《2025世界贸易报告》:人工智能有望显著推动全球贸易增长
世界贸易组织日前发布的《2025世界贸易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到2040年,人工智能有望显著推动全球贸易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根据政策与技术进步的差异,全球贸易额在不同情境下预计将提升34%至37%,同时全球GDP将增长12%至13%。
世贸组织总干事伊维拉在《报告》前言中指出,人工智能在降低贸易成本和提高生产力方面潜力巨大,然而,各经济体获得人工智能技术和参与数字贸易的能力仍然高度不平衡。
《报告》强调,贸易能够帮助各经济体获取人工智能以及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所需的投入,促进创新传播,开辟新的发展路径。但要发挥这一潜力,各方必须有意识地采取行动,包括弥合数字鸿沟、促进监管的一致性。
《报告》还指出,针对人工智能相关商品实施的限制措施从2012年的130项激增至2024年的近500项,各方应制定开放且可预测的贸易政策。
《报告》认为,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加强人工智能与贸易领域的合作,有助于各经济体更广泛地参与推进人工智能发展。世贸组织可以在确保人工智能支持包容性贸易主导的增长方面发挥核心作用。
《数字丝路:平台企业共建共享的全球数字经济新生态》:数字丝路为参与国提供多维机遇
中国电信研究院发布的《数字丝路:平台企业共建共享的全球数字经济新生态》(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数字丝路建设为参与国家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些机遇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更深入到贸易、金融和文化等多个维度。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推进,数字丝路已成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缩小全球数字鸿沟的核心引擎,其市场潜力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释放。
平台企业作为数字丝路建设的关键主体,正经历着从简单技术输出到深度生态共建的战略转型。这一转型不仅体现了平台企业对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更反映了数字经济时代国际合作模式的创新与升级。在数字丝路框架下,平台企业通过不断调整自身定位与战略,正成为连接各国数字经济的重要纽带和推动力量。
同时,平台企业在数字丝路中的本土化战略正经历深刻转型,从早期以市场准入和合规管理为核心的“市场适配”阶段,升级为以深度融入当地市场、共建繁荣开放生态为特征的“价值共生”阶段。这一转型具体表现为“从本地团队雇佣的初步嵌入,到合资公司运营的深度绑定,再到数字产业集群的生态协同”的阶梯式演进路径,其核心逻辑是从单向资源输出转向双向能力融合。
随着数字丝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平台企业也在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并形成了多种具有示范效应的共建共享实践。这些创新模式不仅解决了数字经济发展中的关键瓶颈问题,更为全球数字合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从云计算到跨境电商,从金融科技到数字文娱,各领域的平台企业正通过技术赋能、生态协同和规则共建,推动数字丝路高质量发展。
报告进一步指出,未来的数字丝路将不再是单一产品或技术的输出,而是融合网络、数据、算法、服务与治理规则的平台化体系。平台企业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落地载体,更将作为国家数字能力投射的前沿力量,并嵌入外交、经贸、产业政策协同体系之中。这需要形成“平台+政府+资本”三位一体的全链路推进机制,通过政策准入、金融支持、规则谈判与人才通道等多部门合力,助力平台企业以体系性能力深耕本地、辐射区域。
《全球数字经济领域反垄断法的实践与展望》:需平衡好垄断防治与创新保护
武汉大学网络治理研究院此前发布了《全球数字经济领域反垄断法的实践与展望》(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围绕全球数字经济领域反垄断法展开,剖析实践背景、进展、各国执法机制及未来趋势,为相关监管提供参考。
在背景层面,《报告》认为,全球数字经济面临“三维困境”,难以同时平衡“消费者福利”“产业实力”与“颠覆性创新”,且数字经济的网络效应、数据驱动等特性,使传统反垄断规则适配性不足,倒逼监管目标从单一经济效益向社会价值拓展。
而在实践进展上,《报告》认为将呈现四大趋势:一是地缘因素导致规则碎片化,反垄断法成为科技竞争工具,推高企业合规成本;二是监管目标突破“消费者福利”局限,转向“市场可竞争性”,并从“事后追责”转为“事前预防”;三是聚焦AI全价值链监管,排查数据、算力等关键节点垄断;四是救济措施革新,结构性救济与“数据可携性”等新型救济兴起,但伴生隐私与创新等争议。
对于未来展望,《报告》提出了四大方向,AI成为反垄断核心焦点,需平衡好垄断防治与创新保护之间的关系;事前监管模式本土化扩散,需结合本土产业调整;探索“行为—结构—数据”多元的救济路径;推动隐私保护与竞争法深度协同,破解“三维困境”,助力全球数字经济公平竞争。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持续升温
阅读提示:《2025IT云图-中国IT产业区域竞争力研究》指出,截至2025年一季度,八大枢纽节点算力总规模达到215.5EFLOPS,智能算力规模占比超过80%,引领作用显著。此外,2024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2.3万亿元,同比增长8.9%。从区域格局来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集群发展领先,数字经济规模占全国比重分别达到26.2%、11.7%、10.7%、11.0%和5.5%,形成“两核三带”的空间格局。《算力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5年)》则指出,2025年,我国按照“点、链、网、面”体系化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工作,通过推动优化算力布局、强化技术协同创新、适度超前建设网络设施、丰富算力应用场景,持续提升算网综合供给能力。报告还指出,当前我国算力产业建设稳步推进,总体呈现四大特征。《产业数字化就业调研》指出,综合来看,大部分传统产业“触网”部分仍是“薄薄的一层”,生产制造业的渗透率仅为4.6%。规模较小的市场主体是创造产业数字化就业的主力,个体户数字就业占比连续四个季度在六成以上。电商是推动产业数字化就业的主力,接近一半的产业数字化就业岗位分布在批发零售业。
《2025IT云图-中国IT产业区域竞争力研究》:人工智能产业区域竞争格局进一步分化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发布的《2025IT云图-中国IT产业区域竞争力研究》指出,“东数西算”工程八大算力枢纽节点地区持续释放发展活力,截至2025年一季度,八大枢纽节点算力总规模达到215.5EFLOPS,智能算力规模占比超过80%,引领作用显著。
2024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2.3万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数字产业规模为35万亿元,占数字经济规模比重的66.9%。从区域格局来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集群发展领先,数字经济规模占全国比重分别达到26.2%、11.7%、10.7%、11.0%和5.5%,形成“两核三带”的空间格局。
此外,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区域竞争格局进一步分化,北京、广东、上海持续领跑,中西部地区加速突围。北京、广东、上海、浙江、安徽、江苏依托成熟产业链、顶尖科研机构、资本密集度和政策先发优势位居前列,其中,安徽凭借智能算力跃升与场景应用创新上升了一位,首次超越江苏,四川和湖北依托垂直场景开放和产业协同分别上升了一位和两位。
而在区域竞争梯队方面,浙江凭借人工智能产业实力提升首次跻身引领者梯队,区域潜力上升三位,超越广东、上海、北京;在挑战者梯队中,江苏依托南京、苏州等地集聚大批产业资源,安徽发力智算建设和重点技术攻关,山东强化大模型产业与各领域交叉融合,此外,湖北、四川、福建凭借产业基础和特色产业,已初步形成区域特色人工智能产业优势。
《算力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5年)》:算力已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发布的《算力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5年)》(以下简称“报告”)指出,2025年,我国按照“点、链、网、面”体系化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工作,通过推动优化算力布局、强化技术协同创新、适度超前建设网络设施、丰富算力应用场景,持续提升算网综合供给能力。随着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飞跃式发展,算力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报告指出,当前算力产业建设稳步推进,总体呈现四大特征,一是全球算力规模稳定增长,基础设施迭代升级。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深化关键领域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算力资源加快向主要经济体集聚,基础设施也向更高性能、更优协同的方向演进。
二是顶层规划设计持续完善,智算需求迅猛增长。在国家层面,国家部委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算力产业由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化。在地方层面,各地政府因地制宜规划资源布局,形成多层次、差异化的区域算力发展体系。在产业层面,人工智能产业变革带动算力需求迅猛增长,推理需求或成为智算规模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增质提速,智能应用加速涌现。在建设规模层面,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在用算力中心机架总规模达1085万标准机架,智算规模达788EFLOPS(FP16),算力供需呈现动态均衡态势。在技术架构层面,截至2024年底,我国在用算力中心50.3%连接骨干网,网络互联质量显著提升。
四是算力关键领域融合创新,“自下而上”联动发展。在算力技术层面,技术革新和硬件升级加快应用落地,促进国产算力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在算力平台层面,“一站式”解决方案实现算力资源供给平衡与价值释放,为人工智能应用落地提供坚实保障。在算力应用层面,大模型与智能体应用深化行业融合创新,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极。
《产业数字化就业调研》:全国产业数字化就业总量超6000万
腾讯研究院等发布的《产业数字化就业调研》(以下简称“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生产、消费、交易的流程链路和组织方式,而与之相关的就业形态和结构也在随之改变。
根据报告估算的结果,截至2024年底,全国产业数字化就业总量为6195.1万,占全国就业总数的8.4%,之后连续两个季度下降。2025年二季度末降至6000.9万,其中企业创造的岗位数为2083.1万;个体户创造的岗位数为3792.7万。这些岗位主要分布在批发零售业(占比41.1%)、餐饮住宿(10.8%)和生产制造业(9.3%)。其中,企业创造的数字就业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省份。
报告认为,首先,从就业的角度来看,大部分传统行业“触网”的部分仍然只是“薄薄的一层”。2025年二季度生产制造业数字就业渗透率仅为4.6%,即便是渗透率最高的文化娱乐业,也仅有29.8%。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传统产业中应用不多,且往往是处于辅助性的角色,创造独立的全职岗位的能力仍较弱。其次,产业数字化就业集中于规模较小的市场主体,体现出数字化为小微主体带来发展机会的均等化。从调研的结果来看,四个季度个体户创造的产业数字化岗位占比始终在65%以上。最后,电商平台是推动产业数字化的主力。接近一半的产业数字化就业岗位分布在批发零售业,特别是批发零售业的个体户。批发零售业个体户的线上化率连续两个季度下滑,带动产业数字化就业整体连续下降。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孙兆据公开资料整理
总 监 制丨王列军 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