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仲秋时节,走进汉中市南郑区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演员们正合着伴奏,紧张有序的排练新戏《前夫作媒》。演员们全身心投入,一字一句的抠细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的抓艺术表现力,力争为戏迷呈现一部承载传统精髓、彰显时代精神、制作精良的戏曲佳作。
仲秋时节,走进汉中市南郑区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演员们正合着伴奏,紧张有序的排练新戏《前夫作媒》。演员们全身心投入,一字一句的抠细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的抓艺术表现力,力争为戏迷呈现一部承载传统精髓、彰显时代精神、制作精良的戏曲佳作。
明朝末年,秦腔翻越秦岭,传入汉中,融合了汉中的方言、民歌等,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汉中地方戏曲——汉调桄桄,它是汉江流淌出的文化瑰宝,也是汉中人民的“家乡戏”。“吃面要吃邦邦子,看戏要看桄桄子。”形象地道出了汉中人民对汉调桄桄的喜爱。
然而,在本世纪初,汉调桄桄面临巨大的传承难题。为此,2013年,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招收一批90末、00后青少年学员,学习、传承汉调桄桄。
10多年的时间里,他们迎着寒风排练,顶着烈日演出,用汗水浇筑传承之路。
如何让桄桄乘着时代的东风,走向未来,成为一道回避不了的新课题,经过实践摸索,该中心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把“舞台”搬进直播间
“大家晚上好,欢迎来到我的直播间,我是一名汉调桄桄演员……”每到周末或者有演出时,一个熟悉的身影总会如约出现在直播间里,她带戏曲装、穿汉服,表演桄桄唱段、戏曲技巧、戏腔歌曲,她就是青年演员李雅芝。
“刚开始,每次演出时,总有人问为何要学戏曲,学这么冷门的东西,于是我有了做直播的念头,想把我们平时所学的戏曲知识、戏曲技巧展示给大家看。”她说。
2022年,青年演员李雅芝带着试一试的态度尝试做戏曲直播。
从第一次坐在镜头前的忐忑到现在的游刃有余,她收获的不仅是成长,更是对未来的信心。
“通过直播,我结识了很多喜欢桄桄、喜欢戏曲的戏迷朋友,让我有了更多的‘底气’。虽然我们是一个地方小剧种,但同样有很多人在支持我们,让我觉得未来的戏曲之路不孤单,而且我在直播间舞台上找到了自信,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李雅芝说。
慢慢地,李雅芝的同事们也加入了直播行业,以“汉调桄桄”为前缀的账号从一个到十多个,从个人直播到团体直播,汉调桄桄的破圈之路正越走越宽。
在汉中市南郑区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的大力支持下,该中心演员们还自己运营,经常参加抖音戏曲类直播活动,与全国各地的戏曲演员交流。直播的光照亮了桄桄传承的路。
频频亮相央视舞台
刚刚参加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举世无双•2025稀有剧种盛典》录制的青年王乙妃,已全身心投入新戏《前夫作媒》的排练中。
从《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戏曲晚会》到《一鸣惊人》再到《开门迎春晚》,王乙妃频频亮相央视,向全国网友展示汉调桄桄的独特魅力,这也是汉调桄桄在传承路上持续向上生长的缩影。
而这些都是她不断努力,不断付出换来的。从学习启蒙戏——《鬼怨》锻炼自己的身台形表,到学习《挂画》时,每天不断的转手绢、跳凳子,再到学习《杀裴》时,学习了各类喷火技巧。
“很感谢,我学习的多是戏曲技巧类的,这对于我们青年演员来说,十分有优势,也能锻炼自己,带给自己更多的艺术成长。”王乙妃说。
谈及收获,她说,“桄桄让我从一个青涩的刚入行的戏曲学生,通过演出经验、实地训练、单位支持、老师的指导,渐渐成为了一名可以在舞台中间表现自己给观众的青年演员,是桄桄成就了我。未来,我希望一方面能把戏曲带给群众,真正让艺术服务人民,另一方面,希望有更大的舞台让桄桄这个稀有剧种展示的机会,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桄桄。”
近两年,汉调桄桄或以团体,或以个人受邀等方式,连续高频次亮相央视舞台,充分折射出近年来汉调桄桄发展的欣欣向荣。
戏曲传承要走向未来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稀有剧种——“汉调桄桄”全国唯一的专业演出团体,我们要勇于创新,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从汉中厚重的历史中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传承之路。”汉中市南郑区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主任赵红对未来发展有着明确的思路。
近年来,围绕艺术扎根人民,该中心坚持深入挖掘剧种特色,打造汉调桄桄经典剧目,同时积极参加省市区(县)各级文艺演出和赛事,扎实完成“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优化传承基地开展活态传承,开发汉调桄桄文创IP,运用新媒体走出了一条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传承之路。
作为戏曲人,该中心还积极组织演员到北京、香港、上海、西安等参加各类演出,与梅花奖获得者等国内高水平老师同台演出,让演员收获舞台经验,加深艺术理解力。
赵红还在带队外出参加演出期间,积极高水平老师交流,鼓励演员们要见贤思齐,学习其艺术表现力和扎实的戏曲功底;积极与同行交流,借鉴同行先进的传承经验、创新做法,为汉调桄桄的传承、汉中戏曲的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
来源:掌说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