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8日,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领域早期研究者之一、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马国贤教授莅临北京市太极华青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带来为期一天的《财政项目全过程绩效管理》专题讲座,手把手传授部门整体绩效评价、政策与项目绩效评价的规则和方法。
9月18日,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领域早期研究者之一、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马国贤教授莅临北京市太极华青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带来为期一天的《财政项目全过程绩效管理》专题讲座,手把手传授部门整体绩效评价、政策与项目绩效评价的规则和方法。
预算与绩效相伴相生,作为预算管理数智化建设的引领者,太极华青一直将预算绩效管理作为重要深耕领域,持续与业界专家一道,探讨预算绩效管理前沿理论,积累预算绩效管理实践经验,创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方式方法,并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和业务优势,助力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基于标准化的部门预算分类
预算绩效是指“政府花钱买到的有效服务”。预算绩效评价,是指预算资金管理者根据“花钱买有效服务”原理,按既定规则和真实、可信、有效标准,评议和估价预算资金绩效的活动。
马国贤教授认为,“真实、可信、有用、便宜”是科学绩效评价的四标准。其中:前三项用于衡量评价质量。“便宜”是衡量评价成本的,它要求优化评价方法——因为高成本的评价是违背绩效评价宗旨的。
马国贤教授介绍道,部门绩效管理也称部门整体预算绩效管理,由绩效评价、绩效措施两环节构成。部门整体绩效是与部门常规性支出预算相匹配的支出绩效。它既不是指部门全部预算支出的绩效,也不是指政策和项目预算的绩效。
部门绩效评价有自己的方法——绩效评价“6+3规则”,由6项基本规则和3项补充规则构成。
确立6项基本规则后,还要做好“三件事”,首先是要建立一个基于各部门职能的“三E指标”框架(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
基于标准化的部门整体绩效指标框架(3.0版)
这也表明,部门指标框架按标准化和“三E框架”设计,四类指标的权值比17:58:13:12。它将适用于所有部门。
其次要建立一个基于标准化的事前评估程序,即基于《预算绩效方案》和以“部门编制→政府和财政评估→人大审议”为程序的部门事前评估模式。
部门和单位的绩效目标与事前评估(零基预算法)
与“项目方案”相比,它取消了可行性报告,保留了绩效指标、绩效目标、绩效预算、实施计划等四要素。这意味着部门必须编制《预算绩效管理方案》,经政府事前评估通过后,方可获得预算。
最后要建立基于“财政评价”的部门绩效评价规制,避免第三方过度介入。结果评价采用:在年末,部门按《部门绩效评价数据表》向财政报送各指标的绩效目标实现率→财政:中介机构核查→批量化评分→向部门返还评价结果→部门确认→财政公开评价结果并向政府、人大提交《绩效分析报告》的程序。在人工智能时代,具体的评价工作可以由计算机,通过批量化评价来完成。
“6+3规则”同样适用于项目绩效评价。马国贤教授表示,我们应当按“一个项目、一套指标”原则,设计各项目的绩效指标。先按性质,将预算项目分为发展型、补助型和科研型项目。再按用途,对各型项目做细分,从而形成“三型六类”项目。
预算项目的标准化分类与绩效指标
在实施对项目的标准化分类后,虽然发展型项目可分为公益类、准公益类项目,但从结果评价说,它们是可以合用一套绩效指标的。补助型项目按性质分为对生产方补贴类项目、对消费方补贴类项目,因两者的适用绩效指标不同,故应当设计两套绩效指标。科研型项目也应按基础研究和社科研究类项目、应用研究类项目设计两套绩效指标。
这样,就形成了项目绩效评价的“六型项目、五套指标”。
接下来要建设基于“三E”框架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单个项目的《项目预算绩效方案》,编制政策性专项的《预算绩效方案》,设计《基于结果的项目绩效结果评价表》。
在专题讲座上,马国贤教授还现场指导《项目预算绩效方案》、《基于结果的项目绩效结果评价表》等的编制。
作为我国最早洞悉绩效管理方向的学者之一。马国贤教授在2005年编著出版了《政府绩效管理》,该书从研究政府管理和财政管理的原理开始,收集了相关案例,并介绍了绩效评价方法,对我国绩效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国贤教授主持了多项与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相关的国家级重点课题。2018年,在财政部预算司、河南省财政厅和鹤壁市政府的支持下,马国贤教授带领课题组开始在鹤壁市主持开展《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鹤壁经验”》课题研究。历时3年,他带领团队探索建设了一整套标准科学的部门绩效管理制度,形成了“一个部门一套指标”的方案,设计了绩效目标和预算的编制、审查制度,还开发了覆盖31个部门整体绩效管理的系统软件。
马国贤教授的新作《新时代预算绩效管理》学术分量格外扎实:一方面紧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核心要求,深度融合了多个实操课题成果,实证基础牢靠;另一方面在理论层面有突破性贡献——首次明确科学绩效评价“真实、可信、有效、便宜”四标准,搭建起绩效评价等级体系,把评价从“不可信级”向“高质量级”推进的路径讲得十分透彻,对构建本土预算绩效管理理论体系很有支撑作用。
编辑:侯宜均
来源:正法视野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