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道孚: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在雪域校园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14:43 1

摘要:清晨的阳光洒在四川省道孚县城关第二完全小学的操场上,藏、汉、彝、回、蒙古、土家、布依……各族孩子手拉手跳起锅庄,清脆的笑声伴着藏汉双语的童谣,在雪域高原的校园里回荡。这所扎根甘孜州道孚县群山间的学校,自1973年建校以来,用50余年的坚守,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

清晨的阳光洒在四川省道孚县城关第二完全小学的操场上,藏、汉、彝、回、蒙古、土家、布依……各族孩子手拉手跳起锅庄,清脆的笑声伴着藏汉双语的童谣,在雪域高原的校园里回荡。这所扎根甘孜州道孚县群山间的学校,自1973年建校以来,用50余年的坚守,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1230名多民族学子心中,先后获评甘孜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成为高原上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缩影。

一墙一景皆课堂,让团结理念“看得见”

“老师,这个‘石榴籽’的标语,是不是说我们就像一家人?”课间,藏族学生次仁土登指着教室墙上的标语,向汉族老师陈秀梅提问。这样的场景,在道孚城关二小每天都在上演。

校园氛围营造。道孚县委宣传部供图

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校园每一个角落:教学楼前,藏汉双语的“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标语格外醒目;操场旁的文化墙上,“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彩绘,搭配着藏族唐卡元素与汉族水墨风格,成了学生们课后“打卡”的好去处;校园广播里,每天清晨准时响起的民族英雄故事,从岳飞抗金讲到格萨尔王传说,让各族孩子在倾听中读懂“共护家国”的意义。

“要让民族团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孩子们天天能看见、能触摸的东西。”校长旦真介绍。为此,学校还在图书角添置了《民族常识》《雪域少年》等书籍,楼梯转角挂上“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民族谚语木牌,连食堂的餐桌贴画,都是各族小朋友一起吃饭、学习的场景。

一课一活动,让团结教育“活起来”

“56个星座56枝花,56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每年深秋,学校民族团结杯红歌比赛都会如期举行。舞台上,不同民族的孩子们手挽着手、眼含着光,用嘹亮的歌声传递民族情、歌颂新时代。

为了让民族团结教育走出课本,学校创新打造“主题班会+竞赛展演+实践体验”三维课堂。主题班会上,老师会带着孩子们做“民族服饰拼图”,用彩纸拼出藏族藏袍、彝族察尔瓦、汉族汉服;书画展上,藏族学生用唐卡技法画下天安门,汉族学生以水墨绘出康定情歌里的跑马山,彝族学生用亮片粘出火把节的热闹场景,百余幅作品拼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长卷;秋季运动会上,不同民族的孩子们无论是冲刺跑道还是协作拔河,都用青春的活力诠释着团结与奋进的意义。

“上次艺术节,我和卓玛一起跳了锅庄,她还教我藏语的‘谢谢’!”王喜惠笑着说。如今,学校的融合歌舞表演已成保留节目,锅庄的豪迈、秧歌的欢快、达体舞的热情在舞台上交织,每次演出结束,孩子们都会手拉手鞠躬,喊出“我们是一家人”。

千里手拉手,让团结力量“连起来”

“成都老师带来的VR课,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提及去年的送教活动,学生们至今兴奋。道孚城关二小借力对口支援,与成都市郫都区犀浦外国语小学、浙江金华婺城区环城小学结成“手拉手”伙伴,每年都有外地教师跨越千里来校支教。

支教帮扶。道孚县委宣传部供图

每当支教团队抵达,孩子们总会捧着洁白的哈达,围在老师身边唱藏语欢迎歌。成都教师带来的“智慧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设备,高原孩子“走进”了故宫博物院,看到了从未见过的海洋生物;金华教师徐学慧的“趣味阅读”课上,孩子们跟着故事走进江南水乡,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教研活动中,两地教师围坐讨论“如何在数学课里融入民族元素”,郫都老师杨德容分享的“用藏族谚语教应用题”的方法,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与心的靠近。”支教教师徐学慧感慨。离别时,藏族学生给她寄来亲手画的唐卡,画面里,成都的熊猫和道孚的牦牛并肩站在雪山下,旁边写着“我们永远是朋友”。

家校共携手,让团结种子“扎进家”

“阿佳(藏语‘大姐’),这是孩子的成绩单,也给您讲讲‘两免一补’政策。”周末,藏族教师降央来到藏族学生曲珍家中,用流利的藏语和家长交流。学校78名教师与292户各族家庭结对,把民族团结教育延伸到千家万户。

藏族教师班马拉姆走访汉族学生陈军家时,发现孩子拼音基础薄弱,便每周上门辅导,还带着自家孩子和陈军一起做游戏;彝族教师马芳则用“摆龙门阵”的方式,给藏族、汉族家长讲民族团结故事,“就像酥油茶和青稞饼要搭配才香,各族人也要互相帮衬才好。”

书画展上的民族大团结教育。道孚县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不少家长主动参与学校活动:藏族妈妈们带着孩子制作酥油茶,教各族同学捏糌粑;汉族家长送来绘本,和孩子们一起读民族英雄的故事。“现在邻里之间,藏汉彝族的家庭常互相串门,孩子放学了,谁家有空就帮忙照看。”曲珍的妈妈说,这都是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带来的变化。

道孚县城关二小的生动实践,正是当地深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写照。近年来,道孚县以“校园+社会”双轮发力,推动民族团结工作走深走实:在校园中大力推广“民族团结”教学模式,在社会层面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进家庭进寺庙”实践活动,同时建立121个“石榴籽”工作站点,培育300余名育籽员,将民族团结服务延伸至基层群众身边,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雪域大地生根结果。(何晓红、高绒卓玛、实习生韩青化祎)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